長葉腎蕨,拉丁名是Nephrolepis biserrata (Sw)Schott,又叫雙齒腎蕨,屬於蕨類植物門(Pteridophyta)、蕨綱(Filicopsida)、薄囊蕨亞綱(Leptosporangiatidae)、真蕨目(Eufilicales)、腎蕨科(Nephrolepidaceae)、腎蕨屬(Nephrolepis)的一種植物。
長葉腎蕨,根狀莖短而直立,伏生披針形鱗片,鱗片紅棕色,略有光澤,邊緣有睫毛;根狀莖生有匍匐莖,向四方橫展,暗褐色,粗1-2毫米,被疏鬆的棕色披針形鱗片,並有細根。葉簇生,柄長10-30釐米,粗達4毫米,堅實,上面有縱溝,下面圓形,灰褐色或淡褐棕色,略有光澤,基部被披針形鱗片及纖維狀鱗片;葉片通常長70-80釐米或超過1米,寬14-30釐米,狹橢圓形,一回羽狀,羽片多數 ,互生,偶有近對生,相距1.5-3釐米,有極短柄或近無柄,以關節著生於葉軸,葉軸兩側疏被柔毛,中部羽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9-15釐米,寬1-2. 5釐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近對稱,近圓形或斜截形,葉緣有疏缺刻或粗鈍鋸齒,主脈兩面均明顯,側脈纖細,自主脈斜向上,二至四叉,達葉邊附近;下部羽片披針形,較短,先端短尖。葉薄紙質或紙質,幹後褐綠色,兩面均無毛,幼時兩面均略被披針形小鱗片或線形的纖維狀鱗片,尤以主脈下面較密,成長時部分或全部脫落。孢子囊群圓形,寬1.5-2毫米,相距約1-2毫米,成整齊的1行生於自葉緣至主脈的1/3處;囊群蓋圓腎形,有深缺刻,褐棕色,邊緣紅棕色,無毛。
溫度 長葉腎蕨喜陰涼環境,可適應較大的溫度變化,由於其葉片稍厚,能耐10℃左右的低溫,但是長時間的低溫會嚴重抑制生長甚至幼葉的萌發。30℃以上的高溫會導致幼嫩葉片變異,株型不整齊,影響美觀。最適生長溫度為22℃~28℃。溼度 長葉腎蕨對環境溼度要求較低,但是為了保證植株的正常生長及葉片更新,相對溼度最好保持在50%以上。長葉腎蕨能耐較高溼度,但長期在過溼環境下栽培會縮短鮮切葉的保鮮時間,因此做切葉生產時,應將環境溼度控制在80% 以下。吊籃懸掛時,需經常用噴壺往葉片及根部補充水分。光照 在中等陰蔽下生長良好。無論採用自然遮陰還是遮陽網,應將光照強度控制在400~1000lux之間。光照強度對葉片顏色深淺有一定的影響。
其產臺灣、廣東、海南、雲南。生林中,海拔30-750米。泛熱帶產,在亞洲廣布於日本、印度、中南半島、馬來西亞等地。
長葉腎蕨是一種典型的熱帶觀賞蕨類,幼葉拳卷,有白色柔毛,頗具觀賞價值,葉片豐滿,終年鮮綠色,是居室綠化的優良植物,也是鮮切花市場上主要的切葉產品。長葉腎蕨的根狀莖生長迅速,吊籃懸掛種植時能長至1m 以上,別有一番觀賞情趣。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