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蕨葉片青翠秀麗,常作為插花的配葉材料,是優良的切葉觀賞植物
腎蕨別名篦子草、耳基假石葦、鳳凰蛋、山檳榔、山豬睪丸、山豬腎子、腎鱗蕨、石黃皮、鐵雞蛋、蜈蚣草、心葉腎蕨、夜吐明珠、圓羊齒。骨碎補科,腎蕨屬,原產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我國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南、四川、湖南南部和浙江等地均有分布。腎蕨生長健壯,葉片青翠秀麗。其羽片草綠、造型別致,是優良的切葉觀賞植物,常作為插花的配葉材料。亦可在園林中栽植,應用十分廣泛。
腎蕨又稱劍蕨。葉長常見的栽培種及品種有:高大腎蕨強壯直立。目前世界各地大量栽培的和我國近年從國外引進栽培的腎蕨類植物絕大多數是其突變品種。如著名的波斯頓蕨葉長約1米,稍下垂,觀賞價值更高。尖葉腎蕨,大型蕨,有簇生彎曲或下垂的羽葉,長0.6~0.9米。長葉腎蕨,又稱圓蓋腎蕨。大型蕨,陸生或附生,生長強健。
多年生常綠草本,株高30~80釐米,為中型陸生或附生蕨。根狀莖短而直立,並從葉叢基部抽生鐵絲狀匍匐枝,四面橫走。葉叢生,一回羽狀複葉,長30~70釐米,寬3~5釐米,鮮綠色。羽片40~80對,緊密相連,披針形,上側有耳形突起,邊緣有淺鈍齒。孢子囊群生於側脈的上側小脈頂端,囊群蓋為腎形。喜溫暖潮溼和半陰環境,忌陽光直射,生長適溫為20~22℃,能耐-2℃低溫。喜明亮的散射光,也耐較弱光照,適宜在50%~60%的空氣溼度下生長。
腎蕨主要釆用播種孢子、分株及分栽塊莖等方法繁殖,其中以分株法最為常用。分株繁殖在春天結合換盆進行,將生長茂密的老株從花盆中脫出來,除去大部分培養土;把鐵絲狀匍匐莖分切成幾份,使每份帶有一定數量的葉叢和不定根;適當剪除老葉;將莖段分栽於裝有配製好培養土的盆中,添足培養土,並壓實,澆足水,放於陰溼處,以後保持盆土溼潤。
夏秋季也可分株,但更須注意保持一定的空氣溼度。腎蕨地下的球形塊莖也可以發育成幼小的植株。當小苗長至10釐米左右時也可分栽於盆中保持一定的溫溼度即可成為新植株。此外,還可採用孢子繁殖。但注意孢子的採收時期,般在腎形囊蓋還沒有脫落而孢子已變黑時採集孢子進行播種。孢子繁殖,將成熟孢子播種在水苔上,水苔要保持溼潤,並放在半陰處,即可發芽。亦可利用其圓球形塊莖或採用匍匐枝壓條的方法進行繁殖。
腎蕨適宜生長於富含腐殖質、滲透性好的中性或微酸性疏鬆土壤,所以盆栽時常用1份腐葉土或泥炭土、1份河沙土和1份蛭石或珍珠巖配製成基質;亦可用2份腐葉土和1份河沙土混合使用。同時,在培養土中加少量骨粉、蛋殼粉等鈣質養分,更有利於腎蕨生長。腎蕨喜明亮的散射光,但也能耐較低的光照,所以可把花盆要放置半陰處,直射光易引起葉色發黃,光線不足則生長明顯受阻,很少有新芽抽生。
較耐乾旱,但夏季髙溫時要充分澆水,噴灑葉面,並注意通風。因腎蕨喜高溫高溼,故於生長期間不斷在葉面和地面噴水,以增加空氣溼度。冬天則應該少澆水,保持盆土不幹為宜,室溫保持5℃以上,停止向葉面噴水,可安全越冬。低溫下腎蕨處於半休眠狀態,長期低於5~8℃則葉片枯黃脫落。在生長季,一般每月施腐熟液肥1~2次,以保證其正常的旺盛生長。
腎蕨切葉以幹藏為主。當全卷的羽片完全展開、完全變綠1個月後即可採收,採切部位為腎蕨的整枚複葉,注意基部要帶葉柄。採收時間最好在早上9點前或下午4點以後氣溫較低時進行。將所採收的成品放入冷庫預冷後分級,將相同等級的腎蕨切葉每20支一束進行捆綁,裝入具有透氣孔的60釐米x45釐米×30釐米襯膜瓦楞塑料箱內,然後立即置於相對溼度為90%~95%,溫度為2~4℃的環境中貯藏,保鮮液可選用:300毫克/升8-HQC+100毫克/升苯甲酸鈉+3克/升蔗糖。
開箱後應噴水保溼,儘快將其插人水中,貯藏時間可達7~14天。腎蕨的介紹就到這裡了,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