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義理論新轉向:語義最小主義

2020-11-30 中國社會..
語義理論新轉向:語義最小主義

2018年03月02日 08: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利民

字號

關鍵詞:句子;語言;語義內容;索引詞;語義最;主義;詞項;情境;語境;字面意義

內容摘要:語義理論的一個較新的研究發展是「語義最小主義」(semantic minimalism)。他們認為,說話人可以帶著不同的意圖說出一句話,但是句子只有一個語義內容,且這個語義內容不受任何意圖的影響,即任何意圖都不能為句子的語義內容增加什麼。語義最小主義對索引詞的處理是將它們視為表達式的具有語義統一特徵的語義類型。因此,雖然指示詞、人稱代詞等詞項具有索引性可由句法出發而對句子語義產生微弱影響,但是它們本質上是語義類型,具有語義統一特徵。語義最小主義力圖拋棄「語言的使用」這樣模糊不清的理論,維護語義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價值,即描寫詞項的語義值以及詞項的語義值為其所在的句子的語義值作出了什麼貢獻。

關鍵詞:句子;語言;語義內容;索引詞;語義最;主義;詞項;情境;語境;字面意義

作者簡介:

  語義理論的一個較新的研究發展是「語義最小主義」(semantic minimalism)。所謂「最小」,指的是存在可確定真值的最小的句子內涵,這一內容由構成句子的詞項意義以及這些詞項的句法組合模式所決定,不取決於語言使用者的意圖及他們具有的情境知識。這一觀點被認為是「最小主義的語言學新轉向」。語義最小論在西方語義學和語言哲學界引發了一定的爭論。筆者將在本文中就相關問題進行簡要介紹。

  反對基於意圖、情境的語義學

  語義最小主義反對基於意圖、情境知識來說明語言意義的語義學。一些學者為意圖賦予了先驗性,將說話人的意圖確立為根本的意義;而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是認知關聯性使得意圖得到理解,因而關聯性對於言語推論至關重要。支持語義最小主義的學者則反對上述兩種觀點,認為在理解語言意義的過程中,字面意義具有先驗性,句子和它的語義表達的命題之間存在著關係。句子是語義內容的首要承載者。

  他們認為,說話人可以帶著不同的意圖說出一句話,但是句子只有一個語義內容,且這個語義內容不受任何意圖的影響,即任何意圖都不能為句子的語義內容增加什麼。例如,說話人說出了「張三養了一條狗」這句話,雖然說話人說這句話時可能帶有警告的意圖,如「當心,那是只惡狗」,但是命題「張三養的狗是惡狗」卻既不是說話人意圖的命題,也不是他說出的句子的語義內容。說話人的警告意圖並未給句子自身增加新的內容或者改變句子的字面意義。說話人說話有目的,但語言自身並無目的。

  另一方面,句子的語義內容實現為英國哲學家約翰·奧斯丁所提出的言旨行為,也就是表達出了說話者的某個用意,並不等於語義內容就具有了語旨力(illocutionary force)。例如,史密斯先生煩透了鄰居家的小孩湯姆,想趕他走,於是對他說:「湯姆,你有家嗎?」湯姆回答:「我當然有家,這你知道。」然後繼續頑皮。在這個例子中,聽話人對句子的字面意義做出了反應,卻完全沒有把握說話人的意圖;因此說話人的意圖是否有被識別、被遵從或者被拒斥等言語後效,顯然取決於聽話人在解讀語義內容時是否掌握進一步的信息。說話人的意圖、說話時的情境知識等一系列語用因素都不能想當然地處置句子本身的語義內容。對句子的理解只有語詞解讀,沒有思想解讀。

  顯然,就人所具有的語言能力來說,無論聽話人是否能獲得給定語境中言語行為的經驗意圖,語義內容都是跨越所有語境的。一個句子的字面含義並非取決於說話人意圖,並且也沒有任何意圖能夠轉換其意義或者生成一個言語行為內容。

  反對以使用來確定意義

  語義最小主義反對將語言意義建立在語言的使用之中,主張句子基本的命題性意義。為此,這些學者對句子、陳述、命題做了更嚴格的區分。他們主張,句子是自然語言中任何一個語法正確、完整的序列,按組合性原則由名詞短語和動詞短語組成。陳述是一個說出來的或寫出來的句子所具有的內容,即「說的是……」而命題則是同義陳述句的集合。如果兩個句子意義相同,那麼它們表徵了同一命題。

  因此,句子、陳述、命題是不同的概念。第一,同一句子可以是不同陳述、不同命題。例如「張三是高個兒」這個句子可以用來說一個籃球運動員或一個小孩的情況,兩種情況下相同句子說的不是關於同一件事的同樣的內容,運動員的身高與小孩子的身高的評論顯然意義不相同,所以並不能表徵同一個命題。第二,同一陳述可以來自不同句子、構成不同命題。例如,甲對乙說「你很傷心」、乙說「我很傷心」(或者乙用外語說「I’m sad」)等,這三個句子說的是關於同一件事的同樣的內容。第三,同一命題可有不同句子、不同陳述。例如,「傑克和吉爾共有母親或父親」這個句子與另一個句子「傑克和吉爾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雖然陳述內容並不一樣,卻屬於同一個命題,因為前者若真,後者也真;反之也是一樣。

  在此,語義最小主義的理論觀點值得注意。他們提出,命題是同義陳述的集合。陳述是關於事實的,陳述的經驗之真就是某個事實對於一個命題的例證。命題則由可能世界語義學來鑑別,即在可能世界中一個命題為真或者是可能世界對真值的函項。這是一個獨立於語言的命題定義。也就是說,即使一個命題被斷言為真,那也還需要陳述是什麼事實使之為真,例如即使命題「地球上有紅色車」為真,這也沒說出到底在哪兒有多少輛車是紅的。由此觀之,命題與陳述是類型—示例的關係,就像個體對某些共相性質的示例一樣。事實在此是一個關鍵詞,語義內容的解讀基於事實。這避免了把事實設置為使得命題為真或為假的句子的屬性,也避免了把命題解釋為抽象實體。

  索引詞的語義特徵是相互參照

  不可否認,語境敏感詞項是存在的,其中包括索引詞。語義最小主義對索引詞的處理是將它們視為表達式的具有語義統一特徵的語義類型。

  指示詞、人稱代詞等的指稱確實有賴於具體情境,但是作為類型的索引詞的語義特徵就是它們的相互參照,比如,「這兒」就與「那兒」相互參照。對於空間索引詞,這是得到空間坐標體系保證的。但是空間參照點本身對言語使用者不是直接可及的;所給予他們的唯一實體只能是直接知道的實體,而這些實體自身處於時空體系的框架之中。

  典型的索引詞「我」也是如此。甲說「我牙疼」、乙也說「我牙疼」,那麼「我」的指稱不同,但是該句子類型的這兩個示例卻有著相同特點,決定了相應於不同語境的內容,因此該句子的特點就是可能語境對於命題內容的函項。聽話人聽到「我是甲」這句話時,會斷言這句話為真。如果A是示例中「我」的說出者,那麼他就是甲;但詞項「我」的引入先行地保證了無論A是一個什麼對象,都必須是示例「我」的說出者。

  因此,雖然指示詞、人稱代詞等詞項具有索引性可由句法出發而對句子語義產生微弱影響,但是它們本質上是語義類型,具有語義統一特徵。將索引詞定義為語義類型意味著,在不同語境中的索引詞可能空間坐標位置不同,但是通過結合情境集合所給出的索引詞的特點,語言使用者就能找到具體的索引詞所指的實際對象。

  總之,語義最小主義的觀點很明確,人們在不同語境中所說的話的非字面意義,並不為說出來的句子增加任何進一步的內容。說話人的意圖由聽眾來進行識別,但說出來的句子如果沒有字面的語義目的,那麼將無法識別句子所想要表達的各種不同意圖。沒有任何行動或使用能夠賦予語言的詞項、句子以意義。

  語義最小主義力圖拋棄「語言的使用」這樣模糊不清的理論,維護語義學作為一門科學的價值,即描寫詞項的語義值以及詞項的語義值為其所在的句子的語義值作出了什麼貢獻。他們的理論立場和論證進路是有思想啟發價值的。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

相關焦點

  • 語義規範性的理論進路和張力
    語義規範性(semantic normativity)問題自20世紀「語言學轉向」以來,逐漸成為哲學領域的一個核心論題。英美分析哲學家們竭力試圖實現語言、思想與實在的統一,從而將語義規範問題與語言、心靈、實在等概念關聯起來加以詮釋與討論。
  • 語義編程理論OESPA 助力計算機基礎理論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
    計算機應用已深入到人類社會每一個角落,新軟體必須通過測試才能投入使用。測試仍然是軟體開發必不可少的步驟。測試只能發現錯誤,不能判斷是否無錯。潛在的錯誤隨時可能影響大眾生活。專家們幾十年如一日用數學描述和邏輯推理來定義和證明程序正確,迄今未能取得成功。
  • 隱喻研究:從語義走向認知
    而相關研究內容也擴展到對於隱喻的工作機制的解釋、隱喻對語體風格的影響、語篇內的連貫與隱喻的關係、隱喻的翻譯機制問題、隱喻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等方面。他對語義學問題的研究堅持語義與話語是互相聯繫的原則,注重研究實際應用中的語言,認為隱喻是在特定的語境中生成的,因此,隱喻的理解必須在話語的層面上才能得到正確的解釋。理查茲對隱喻的定位已經超出了修辭學的範圍,認為隱喻是語言發揮作用的途徑,而不能看作是對語言既有規則的一種違背,「隱喻的唯一判別標準是一個詞同時代表兩種思想」。
  • CVPR 2018:新型語義分割模型:動態結構化語義傳播網絡DSSPN
    近日,來自 CMU、Petuum 等機構的研究者提出一種新型語義分割模型動態結構化語義傳播網絡 DSSPN,通過將語義概念層次明確地結合到網絡中來構建語義神經元圖。實驗證明 DSSPN 優於當前最優的分割模型。
  • BERT-Flow | 文本語義表示新SOTA
    :」 SBERT沒有解釋為什麼沒有經過監督式微調的BERT生成的句向量不好用,是因為BERT句向量本身沒有包含足夠的語義相似度信息,還是因為簡單的cosine相似度無法準確刻畫語義相似度?如果是後者,「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在無監督的條件下更有效地抽取出BERT句向量中隱含的語義相似度信息呢?」
  • 語義悖論解析
    皮亞諾和蘭姆塞把悖論分為集合論悖論(亦稱邏輯—數學悖論)和語義悖論(亦稱認識論悖論)兩類。羅素沒有作這樣的分類,他認為所有悖論都產生於同樣的錯誤。他們的觀點各有其道理。這裡不討論這個問題。從語言邏輯的角度出發,我們只分析語義悖論。
  • 圖像分割系列<->語義分割
    這期我們就來講講語義分割(Semantic Segmantation), 語義分割是指將圖像中的每一個像素都賦予一個類別標籤,用不同的顏色表示。 二、語義分割SegNet的來源 Segnet模型由Vijat Badrinarayanan, Alex Kendall, Roberto Cipolla在2015年發表, 在FCN的語義分割任務基礎上,搭建編碼器-解碼器對稱結構,實現端到端的像素級別圖像分割。
  • 2019 語義分割指南
    例如,語義分割在汽車自動駕駛和機器人技術中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對於一個模型來說,了解其所處環境中的語義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重新思考用於語義圖像分割的Atrous卷積(2017)本文討論了使用DCNNs進行語義分割的兩個挑戰(前面提及);應用連續池化操作出現的特徵解析度降低和對象在多尺度出現。
  • 前沿|通用句子語義編碼器,谷歌在語義文本相似性上的探索
    近年來,基於神經網絡的自然語言理解研究取得了快速發展(尤其是學習語義文本表示),這些深度方法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應用,且還可以幫助提高各種小數據集自然語言任務的性能。本文討論了兩篇關於谷歌語義表示最新進展的論文,以及兩種可在 TensorFlow Hub 上下載的新模型。
  • 賀川生破解百年邏輯語義學世界難題
    賀川生破解百年邏輯語義學世界難題  ·1905年,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提出「摹狀詞」理論,被稱為邏輯語義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此難題是當今人工智慧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必答題」。這個看似司空見慣的語言現象,卻是邏輯語義學上的一道百年難題。今天,湖南大學傳來喜訊:該校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賀川生近日在世界頂級哲學期刊《綜合》上發表論文,對第三人稱代詞如何回指前面的無定名詞進行了圓滿解釋,宣告這一難題得到成功破解。哲學、邏輯學全球最高獎項羅夫·肖克獎獲得者雅各·欣迪卡評價,賀川生的成果給邏輯語義學界做出了「實質性貢獻」。
  • 語義分割概念及應用介紹
    比如自動駕駛汽車已經逐漸成為可能,但在整個深度學習過程,需要算法識別和學習作為原始數據提供的圖像,在這一過程中,應用到了語義分割技術。下面讓我們來看看語義分割的需求是如何演變的。早期,計算機視覺的初始應用需求只是識別基本元素,例如邊緣(線和曲線)或漸變。然而,僅僅通過全像素語義分割的創造來理解像素級的圖像,它將屬於同一目標的圖像部分聚集在一起,從而擴展了語義分割的應用場景。
  • 鄒炎炎:語義分析介紹及跨語言信息在語義分析中的應用 | AI 研習社...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語義分析也越發重要。word embedding 是很常見的 input feature,能夠很大程度地提升語義分析模型的性能。然而,對於 output 對語義分析模型性能的影響,大家的關注度卻並不是很高。
  • SLAM的動態地圖和語義問題
    當年計算機視覺唯一的工業落地場景「視覺監控」也在這個問題費了腦筋,比如我搬個凳子到新位置,然後就走了,系統是不是要自動更新背景呢?以前說過SFM和SLAM的稱呼,計算機視覺的同行多半說SFM,而機器人的行業流行說SLAM,到底區別在哪裡?有說SFM是假設背景不動,那麼outlier是什麼?
  • 語義學者:尚需進階的「學術秘書」
    針對學術搜尋引擎的種種不足,2015年,艾倫人工智慧研究所首次推出「語義學者」。「語義學者」本質上是一個旨在解決信息過載問題的學術搜尋引擎,它能幫助用戶篩選科學論文,並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檢索到的論文內容。該搜尋引擎檢索的文獻庫最初集中在計算機科學,此後逐步向其他領域擴展。2016年,該研究所更新了「語義學者」的功能。
  • 邏輯語義學難題破解 機器人能「聽懂」指令
    邏輯語義學難題破解 機器人能「聽懂」指令 這個看似司空見慣的語言現象,卻是邏輯語義學上的一道百年難題。今天,湖南大學傳來喜訊:該校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賀川生近日在世界頂級哲學期刊《綜合》上發表論文,對第三人稱代詞如何回指前面的無定名詞進行了圓滿解釋,宣告這一難題得到成功破解。哲學、邏輯學全球最高獎項羅夫·肖克獎獲得者雅各·欣迪卡評價,賀川生的成果給邏輯語義學界做出了「實質性貢獻」。
  • 「情景記憶」依賴海馬區 「語義記憶」依賴皮層
    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研究院的莫裡斯·莫斯科維奇博士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來解釋這些相互作用,這將進一步加強人們對記憶的理解,或可用於治療和管理那些患有記憶障礙的人士。此項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日在蒙特婁召開的加拿大神經協會第八屆年會上。
  • 「小姐」稱謂,在不同語義演變下的歷史變遷
    而箇中原因,這和「小姐」這一稱謂,在不同語義的歷史變遷密切相關。下面我們就結合歷史發展,來了解這一稱謂語義的變遷過程。一、「小姐」最初宋時語義小姐,這一詞彙最早見於典籍,出自錢惟演《玉堂逢辰錄榮王宮火》記載掌茶酒宮人韓小姐。
  • 入門| 一文了解什麼是語義分割及常用的語義分割方法有哪些
    什麼是語義分割?語義分割是計算機視覺中的基本任務,在語義分割中我們需要將視覺輸入分為不同的語義可解釋類別,「語義的可解釋性」即分類類別在真實世界中是有意義的。例如,我們可能需要區分圖像中屬於汽車的所有像素,並把這些像素塗成藍色。
  • 地圖中的語義理解 | 雷鋒網公開課
    同時負責搜狗智能語音交互技術,帶領語音和語義技術團隊實現了業內頂尖的語音交互能力,並致力於智能語音技術的產品化創新。個人主要研究領域為: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推薦系統、語義理解、機器智能等。語義理解簡述所謂語義理解簡而言之就是讓機器懂得人的話語,理解人的意圖,並且返回給用戶相應的答案或者內容,來解決用戶需求。如果我們把語音識別作為機器的耳朵,那麼語義理解就是機器的大腦。
  • 王海峰出席CCHI2018 深度解析「多模態深度語義理解」
    百度大腦的演進,從基礎技術積累,到建立完整的技術體系,再到核心技術進入多模態深度語義理解階段,同時伴隨著百度多年的業務實踐和AI能力的全面開放。王海峰指出,AI技術與產業的結合愈發多元化,單一技術已無法滿足應用需求,具備「多模態深度語義理解」能力的百度大腦通過多技術融合,能讓機器對客觀世界有更深層認知,從而更好的支撐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