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義悖論解析

2021-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悖論問題是兩千多年來哲學界和邏輯學界致力於解決的大難題。但是一直眾說紛紜,沒有多大進展。筆者試圖對悖論進行具體的語言邏輯分析,並自以為自己的方法已經大大推進了悖論的研究。限於篇幅,下面只作簡要介紹。

  廣義地說,悖論即荒謬的、違背常理的言論。但是邏輯中所說的悖論即邏輯悖論有其特定的含義,它是指這樣一種情況:從表面上正確的前提出發,經過似乎合乎邏輯的推理,卻得到了自相矛盾的結論。

  皮亞諾和蘭姆塞把悖論分為集合論悖論(亦稱邏輯—數學悖論)和語義悖論(亦稱認識論悖論)兩類。羅素沒有作這樣的分類,他認為所有悖論都產生於同樣的錯誤。他們的觀點各有其道理。這裡不討論這個問題。從語言邏輯的角度出發,我們只分析語義悖論。

  筆者的方法的基本點,是要認識到語言中包含三個層次(注意這與羅素的類型論和塔斯基的語言層次論都不相同),並有相應的三種用法:即形式(符號)、內涵(意義)和外延(所指)。如「晨星」這個語詞,其形式是兩個漢字;其內涵是「早晨的星」,其外延即所指天上的那個以「晨星」為名稱的天體,它實際上是語言所達不到的、語言之外的東西,但也表現為思維在把握語言時的一種狀態,即直觀地、透明地把語詞等同於其所指對象的思維狀態。

  認識到語言中包含這三個東西並不新鮮,古希臘人就已經知道這一點了。但是直到今天,人們還總是弄不清這三者之間的關係。筆者的新發現,是把這三者看作是三個可以重合、透明、轉換的三個層次,從而揭示了語言的機制和奧秘。以下就根據這個基本思路來分析語義悖論。

  一、說謊者悖論

  這是最古老的悖論。它可以簡化為:「本句話是假說」,這句話是真的還是假的?說它真,它即為假話,說它假,它即為真話。

  我們用前面所講的語言層次的理論,從名稱與所指的角度去分析:

  說謊者悖論有這樣的一般形式:P:P是假的。

  前一個P是後面的語句的名稱或標號,它與後面語句中的P沒有形式上的區別,於是「P:P是假的」可以被理解為P 這個語句或命題說自己是假的。這裡的問題在於,P 在這裡有兩重含義:一是作為整個語句的名稱,指稱整個對象語句;二是作為對象語句的一個部分,被包含在被指稱的語句是:正是P這種雙重身份引起了矛盾。

  名稱與其所指不能混淆,它們是處在不同語言層次上。在一個名稱的所指是實體對象的時候,這不會成為多大的問題,因為實體事物不可能出現在語言中與其名稱並列。我們不會把「桌子」這個名稱當做桌子這個實物的一部分。但是當一個名稱的所指是命題(它只能表現為語句)或語句這樣的抽象對象的時候,發生層次混淆就十分容易了,我們可能把這個名稱當作是它所指稱的命題或語句的一部分。

  以說謊者悖論而言,「本語句是假的」,「本語句」並不是一個語句,只是一個詞組,只能看作是一個語句的名稱,但它同時又被當作是它所指的語句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就混淆了層次。

  如果我們用一定的符號把名稱與其所指的語句,亦即不同的語言層次區別開,悖論當然就不存在了。

  如設P':P是假的就不是悖論。

  其實,困難不在於解釋為什麼不能允許「P:P是假的」,而在於為什麼允許「P:P是真的」。說「本語句是真的」也是混淆層次的,但為什麼又不被看作悖論呢?

  羅素的類型論和塔斯基的語言層次論,都沒有將「真」和「假」加以區別處理。他們認為,斷定一個語句的真或假都必須在高一層次或類型的語句中進行。這樣必然導致語言的類型或層次的無限後退或升高。他們的理論就成了逃避而不是解決矛盾的方法。羅素指出「惡性循環原則」,禁止「自我涉及」,也被指出禁止得過多,因為它禁止了象「本語句為真」這類「良性循環」,從而使得邏輯和數學都不可能了。

  簡單地解釋,這是因為:

  形式邏輯,特別是符號化了的形式邏輯具有平面性,它把思維和語言的立體層次結構展現在形式這一個層面上,把真假表現為形式上的區別,表現為肯定與否定。斷定一個語句為真,並不產生形式變化, 故P為真表現為P,而斷定一個語句為假,則要產生形式變化,故P為假表現為~P。亦即:由於P與「P真」無形式區別,所以允許「P:P真」; 但P與「P假」有形式區別,所以不允許「P:P假」。

  斷言語句的真假是在語言的外延層次和內涵層次之間的往復運動,當然就不存在語言層次或類型無限升高的問題。

  說謊者悖論主要涉及的是語句的外延與內涵(事實與命題)兩個層次的關係以及「真」、「假」等有爭議的哲學概念,分析起來比較複雜。

  以下的語義悖論主要涉及語言的內涵與形式兩個層次的關係,分析起來比較簡單。有不少人認為它們不是真正的悖論,而是「佯悖」。其實,它們在本質上和說謊者悖論並沒有多大區別。

相關焦點

  • 語義規範性的理論進路和張力
    語義規範性(semantic normativity)問題自20世紀「語言學轉向」以來,逐漸成為哲學領域的一個核心論題。英美分析哲學家們竭力試圖實現語言、思想與實在的統一,從而將語義規範問題與語言、心靈、實在等概念關聯起來加以詮釋與討論。
  • 語義分割概念及應用介紹
    比如自動駕駛汽車已經逐漸成為可能,但在整個深度學習過程,需要算法識別和學習作為原始數據提供的圖像,在這一過程中,應用到了語義分割技術。下面讓我們來看看語義分割的需求是如何演變的。早期,計算機視覺的初始應用需求只是識別基本元素,例如邊緣(線和曲線)或漸變。然而,僅僅通過全像素語義分割的創造來理解像素級的圖像,它將屬於同一目標的圖像部分聚集在一起,從而擴展了語義分割的應用場景。
  • 王海峰出席CCHI2018 深度解析「多模態深度語義理解」
    百度大腦的演進,從基礎技術積累,到建立完整的技術體系,再到核心技術進入多模態深度語義理解階段,同時伴隨著百度多年的業務實踐和AI能力的全面開放。王海峰指出,AI技術與產業的結合愈發多元化,單一技術已無法滿足應用需求,具備「多模態深度語義理解」能力的百度大腦通過多技術融合,能讓機器對客觀世界有更深層認知,從而更好的支撐應用。
  • ――談「意外考試」悖論
    這確實是一個悖論。因為它產生於一個表面上可接受的前提到不可接受結論的似真的論證。學生運用推理逐次排除了在下周任何一天進行考試的可能性,但這種考試又果然發生了。     學生的推理是錯的嗎?對此,人們一直沒有停止探究關注那些與知道、相信等語義概念有關的「知道疑難」悖論。
  • 數學中的悖論
    悖論是一種認識矛盾,它既包括邏輯矛盾、語義矛盾,也包括思想方法上的矛盾。在此基礎上,人們構造了一個與之等價的「永恆的說謊者悖論」。埃利亞學派的代表人物芝諾(約490B.C.—430B.C.)提出的有關運動的四個悖論(二分法悖論、阿基裡斯追龜悖論、飛矢不動悖論與運動場悖論)尤為著名,至今仍餘波未息。
  • 「培裡悖論」理髮師刮臉引發的第三次數學危機
    是不是小腦袋瓜子嗡嗡的,其實培裡悖論可以用一個很簡單悖論代替-理髮師悖論。在美國一個著名城市裡,有一位技藝高超的理髮師。剛開始做生意,肯定要打出知名度,要做廣告。理髮師不管給不給自己刮臉,都違背了自己的「誓言」,這就是培裡悖論的簡單解釋。當然這個悖論最早是由羅素提出的,羅素給出的定義更為數學化。S是一個集合,由所有不是它本身的集合組成。那麼s是否屬於S呢?
  • 地圖中的語義理解 | 雷鋒網公開課
    同時負責搜狗智能語音交互技術,帶領語音和語義技術團隊實現了業內頂尖的語音交互能力,並致力於智能語音技術的產品化創新。個人主要研究領域為: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推薦系統、語義理解、機器智能等。限定在垂直領域的語義理解問題因為用戶需求的收斂性和知識庫的成熟,技術上會更容易,同時也會更有能力實際的解決用戶的問題和需求。據統計,在車內通用安吉星或者豐田GBOOK這種車內call center提供的服務中,80%的需求都是問路或者導航,至少這是可以很大程度上通過機器語義理解解決的。在垂直領域下的語義理解,考驗的更多是構建知識庫本身的能力。
  • 語義理論新轉向:語義最小主義
    語義理論新轉向:語義最小主義 2018年03月02日 08:2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利民 字號 關鍵詞:句子;語言;語義內容;索引詞;語義最;
  • 歷史上著名的五大悖論,你知道幾個
    NO.1說謊者悖論(1iar paradox or Epimenides』 paradox)最古老的語義悖論。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伊壁孟德所創的四個悖論之一。是關於「我正在撒謊」的悖論。具體為:如果他的確正在撒謊,那麼這句話是真的,所以伊壁孟德不在撤謊,如果他不在撒謊,那麼這句話是假的,因而伊壁孟德正在撒謊。
  • 「說謊者葬送了我」——說謊者悖論
    這就是一則著名的悖論——說謊者悖論。說謊者悖論是最古老的語義悖論,由公元前4世紀麥加拉學派的歐布裡德提出,悖論主要內容是:如果某人說自己正在說謊,那麼他說的話是真還是假?假如有人說「我在說謊」,除此之外什麼也沒有說。
  • 芝諾的悖論
    悖論長期以來就很受哲學家青睞,將年代久遠和影響深遠綜合起來評定的話,芝諾大約可算是悖論第一人。悖論由於要「有悖於正統」或「出乎定見之外」,故免不了包含觀點之辨——包括詭辯。這跟單純闡述學說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使芝諾被很多人視為辯證法的鼻祖。
  • 老子的「道可道」與「羅素悖論」
    先從兩個通俗的悖論故事開始故事一是說有一個島,該島上的人都說謊,而且每一句話都是謊言。那麼假如這個島上的一位居民說:「我是一個撒謊的人。」試問,他說的是謊言嗎?若是,則表明「我是一個撒謊的人」之言應被否定,即他不是一個撒謊的人。這與一開始的假設相矛盾。若他所說的不是謊言,也違反了我們一開始的前提假設。
  • 神奇悖論圖欣賞
    神奇悖論圖欣賞令您眼花繚亂!神奇悖論圖欣賞2007-11-01 09:37出處:作者:legend責任編輯:chenzhenjia>  [小知識]  悖論:是一個邏輯學的名詞。那麼命題B就是一個悖論。當然非B也是一個悖論。簡單的說,悖論就是自相矛盾的命題。      1、瘋狂的螺帽:你知道直鋼棒是怎樣神奇地穿過這兩個看似乎成直角的螺帽孔的嗎?
  • CVPR 2018:新型語義分割模型:動態結構化語義傳播網絡DSSPN
    近日,來自 CMU、Petuum 等機構的研究者提出一種新型語義分割模型動態結構化語義傳播網絡 DSSPN,通過將語義概念層次明確地結合到網絡中來構建語義神經元圖。實驗證明 DSSPN 優於當前最優的分割模型。
  • 2019 語義分割指南
    例如,語義分割在汽車自動駕駛和機器人技術中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對於一個模型來說,了解其所處環境中的語義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重新思考用於語義圖像分割的Atrous卷積(2017)本文討論了使用DCNNs進行語義分割的兩個挑戰(前面提及);應用連續池化操作出現的特徵解析度降低和對象在多尺度出現。
  • 前沿|通用句子語義編碼器,谷歌在語義文本相似性上的探索
    近年來,基於神經網絡的自然語言理解研究取得了快速發展(尤其是學習語義文本表示),這些深度方法給人們帶來了全新的應用,且還可以幫助提高各種小數據集自然語言任務的性能。本文討論了兩篇關於谷歌語義表示最新進展的論文,以及兩種可在 TensorFlow Hub 上下載的新模型。
  • 真假悖論和競猜 好好地去中心化它不香嗎
    兩千多年前的最古老悖論「說謊者悖論」公元前6世紀,克裡特哲學家埃庇米尼得斯(Epimenides)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我的這句話是假的。」這句話之所以有名在於它沒有答案。這就是一個自我指涉引發的語義悖論悖論。說這個沒什麼重要的,就是先體會一下思考真假多麻煩。悖論是正反兩面都有衝突的假設理論形式,除去這些極其有名的例子之外,生活中也不斷地出現過,所以假如不斷地去尋思真假問題,陷入死循環就會卡住了。但思想上怎麼實踐邏輯補正,就要轉換部分需求去滿足少量缺失,什麼意思呢?白話的說,死命打破當下的邏輯框架就對了。
  • 韓國科學技術院在讀博士潘飛:語義分割場景中域適應問題的研究 |...
    基於卷積神經網絡的監督學習方法近幾年在語義分割任務裡取得了顯著進展。但是,這種方法十分依賴於大量帶注釋的數據進行訓練。為了解決這種限制,通常將從圖形引擎生成自動注釋數據,並用來訓練語義分割網絡。但是,從圖形引擎裡生成的數據訓練的模型很難遷移到真實世界採集到的圖像數據。針對遷移學習的問題,目前主流的是使用域適應或遷移學習的方法來解決圖像分割任務中的遷移學習問題。
  • 圖像分割系列<->語義分割
    這期我們就來講講語義分割(Semantic Segmantation), 語義分割是指將圖像中的每一個像素都賦予一個類別標籤,用不同的顏色表示。 對於這張圖,語義分割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圖片中那些像素點屬於小朋友,那些像素點屬於機車,右圖就是進行語義分割之後的結果
  • 入門| 一文了解什麼是語義分割及常用的語義分割方法有哪些
    什麼是語義分割?語義分割是計算機視覺中的基本任務,在語義分割中我們需要將視覺輸入分為不同的語義可解釋類別,「語義的可解釋性」即分類類別在真實世界中是有意義的。例如,我們可能需要區分圖像中屬於汽車的所有像素,並把這些像素塗成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