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提起德國美食,人們往往會想到種類繁多的香腸、風味獨特的啤酒。其實,德國人不但「大口吃肉、大杯喝酒」,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還有各種各樣的麵包。有數據顯示,德國人均每年要吃掉40公斤的麵包。相較於耳熟能詳的法國長棍麵包,德國的麵包顯得尤為低調。
3200種麵包
「歷史上,兩河流域首先烘烤出了無發酵的麵包。公元前2500年,埃及人已掌握了制粉、發酵技術。又過了1000多年,埃及人已可以製作出50種不同的麵包。」柏林飲食文化學者凱斯曼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相比較,德國的麵包文化起源較晚,直到公元5世紀才出現了全麥麵包。中世紀,德國麵包製作進入大發展時期。
如今,德國已成為世界上擁有麵包品種最多的國家。德國麵包研究所的註冊清單顯示,德國有超過3200種不同的麵包品種,比如粗糧麵包、小麵包、向日葵麵包、巧克力麵包、紐花麵包、足球麵包……
德國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種麵包呢?凱斯曼解釋,主要原因有兩個:在俾斯麥促成德意志統一以前,數百年的時間裡,德意志地區一直多國林立,境內數百個親王國、公國、主教國與自由城市各自為政,展現了豐富多元的飲食文化。各地製作的傳統麵包也是五花八門。統一後,這些麵包品種在全國流傳。
同時,德國的土壤與氣候條件,與南部的法國、義大利等國不同,較不容易種植小麥。因此,德國除了種植小麥外,也種植裸麥、斯佩耳特小麥、大麥、燕麥、蕎麥等各種穀物。麵包材料的多樣化,也推動麵包品種的五花八門。
黑麵包最受青睞
每天清晨,德國人都會去街邊的麵包店買麵包。德國麵包師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8年德國有3.5萬家傳統麵包店遍布大街小巷。麵包店除了各式麵包、糕點外,還提供咖啡等飲食。與超市提供的麵包不同,麵包店的麵包都是手工製作。
「德國對每種麵包的尺寸、質量和材料都有嚴格細緻的規定。」柏林米爾烤麵包店店主盧卡斯對記者說,麵包店都堅持傳統製作工藝。大家的原則就是做「純淨麵包」,拒絕使用一切會讓麵包失去原始味道的食品添加劑,食材基本上只有麵粉、酵母、鹽和水,沒有添加劑。烤麵包也是用祖輩世世代代傳下來的方法,這意味著需要更多時間。
麵包店裡的麵包師都需要至少進行7年培訓。一位麵包師首先要經歷三年的學徒生涯,之後是4年的專業培訓,通過大師考試,才能領到麵包師的證照。培訓的課程除了麵包,還有經典麵糊、餡料、裝飾等,此外還要學習生物、物理、食品化學、食品安全、經濟、法律、稅務、營銷等課程。
在德國人眼中,麵包主要分成小麥麵包、全麥麵包和黑麵包。其中,黑麵包最受青睞。在他們看來,黑麵包儘管有較強的酸味,但更有嚼勁且更抗餓。最重要的是,它也更健康。
飲食往往與歷史文化、社會甚至政治變遷有所關聯。並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就喜歡吃黑麵包。據說拿破崙當初很討厭這種不容易消化的東西,他認為黑麵包是給馬吃的。一直到20世紀初期,健康運動的倡導者們相中了黑麵包,大力強調吃黑麵包的好處。上世紀30年代,當時廣泛宣傳的是,健康飲食是每個國家公民的義務,黑麵包被指定成為一個堅強民族的最合理主食。如今,附加在黑麵包身上的這些政治色彩已經完全消失,它終於單純成為健康食品的代表。
為了讓麵包店能創造出更多品種、更美味營養的麵包。德國麵包行業協會每年還會評選「年度麵包」。每到足球世界盃、新年、復活節等節慶活動,各地還會製作相關主題的特色麵包。
德國麵包成為世界遺產
深厚的麵包文化從德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得到體現。比如,德語中工作「Broterwerb」的字面意思就是「獲取麵包」;晚餐「Abendbrot」的意思是「晚上的麵包」;點心時間「Brotzeit」字面意思則是「麵包時間」。這體現了麵包對德國人的重要性。
麵包在德國許多傳統儀式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德國文化中,「麵包和鹽」是豐收與繁榮的象徵。因此,在德國的婚禮上,新娘會帶著麵包和鹽,希望為新郎帶來好運與財富。如果有朋友搬家,人們也會送上麵包和鹽。甚至以前世界銀行要在柏林新開設一個辦事處,德國政府贈送的也是麵包和鹽。
此前多年,德國一直在努力申請讓麵包成為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終於,經過德國政府的努力,德國麵包文化終於在2014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遺產名錄。
德國南部「愛因斯坦的故鄉」烏爾姆,還有一家麵包文化博物館。它也是世界上第一家麵包博物館,1955年由企業家維利·艾澤倫發起創建。博物館擁有1.4萬件展品,直觀地向遊客們介紹麵包的歷史、對人類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生產製作過程。
德國人甚至還針對家裡吃剩的麵包進行新的美食創新。比如,德國人會把硬了的麵包,做成麵包粉,或將硬麵包浸水,加入絞肉和蛋做成肉餅,搭配馬鈴薯做成新的一餐。巴伐利亞有名的家常菜「德國餃子」, 也是將硬麵包磨碎,加入洋蔥、香芹和牛奶,捏成緊實的丸子,水煮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