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直立行走要多久?四次粉身碎骨,18年摺疊生活

2020-12-04 澎湃新聞

原創 追風 常笑健康

2020年6月13日,李華在深圳大學總醫院裡完成了基本的復健,成功出院。這距離他的最後一次手術,已經過去了整整半年的時間。母親帶著46歲的李華來到了深圳灣,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大海。

從李華18歲至今的二十餘年裡,他的身體不斷彎曲近180度,無法直立行走,也不能平躺睡覺,李華成為醫學史上迄今為止病情最複雜、最嚴重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之一。

幾乎被對摺的身體,已經嚴重影響到他的心肺功能,以至性命之憂。為了活下來,他選擇了「粉身碎骨」。

01

逐漸「石化」的二十年

李華出生在湖南永州的農村。回看他18歲時的一張照片,李華穿著一件挺括的白襯衫,雙手叉著腰站在一棵松樹前,臉上洋溢著自信青春的微笑,這也是他少有的站立姿態的照片。

從這一年起,他時常感受到雙腿鑽心的疼痛。他想著忍一忍,或許痛就過去了,而疼痛時好時壞,這也讓他有時要瘸著腿行走。

實在疼痛難耐的時候,李華趕去縣城裡的職工醫院看病,由於當地醫療水平有限,只簡單診斷為關節炎。他本以為能把這個病扛過去。沒想到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僅雙腿也漸漸無法行動,駝背也越來越厲害。

隨著炎症的擴散,李華的腰椎疼痛越來越頻繁,脊背的高度也逐漸下沉,整個人慢慢像一隻弓腰彎背的蝦。走路的時候必須依靠扶著牆壁或椅子,才能做一點點艱難的動作。睡覺時,髖關節會把他疼醒,只能側著睡。

李華上身的角度持續變彎,臉部慢慢貼近大腿,後來他的臉和腿之間幾乎完全貼合,他只能從微乎其微的縫隙裡,看到一點點外面世界模糊的影像。

後來他終於知道,自己得的病叫做強直性脊柱炎,這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起初會覺得腰酸腿疼,關節處產生了炎症,四肢關節附近的骨骼生長融合在一起,這些原本靈活的部位像生鏽的螺絲一樣僵直。

李華和李媽媽嘗試了各種辦法,輾轉過許多醫院,但都不見效果。最近這四五年,李華的病情惡化速度非常快,不僅壓迫到了內臟,而且緊貼的皮膚時常發生潰爛和炎症。他的身體幾乎使不上任何力氣,疾病漸漸拖垮了這個家庭。

後來的一天,李華在病友群裡看到一組脊柱側彎患者術前術後的對比圖片,執刀的正是深圳大學總醫院的陶惠人教授,這重新燃起了他的希望。

他通過病友給的信息,輾轉聯繫上了陶教授。在2019年6月,李華由母親陪護,從湖南一路趕到了深圳。李華的病情,終於迎來了轉機。

02

四次斷骨手術

如攀珠峰之難

在深圳大學總醫院,脊柱外科的醫生們發現,李華已經成為一個下頜緊貼胸骨(Chin on chest),胸骨緊貼恥骨(Sternum on pubis),面部緊貼股骨(Face on femur)的「3-on摺疊人」。這種身體的彎曲程度,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很罕見。

為了治好李華,陶惠人教授提供了四次斷骨手術的方案,預計先後打斷李華的股骨、腰椎和頸骨,然後進行髖關節置換,將李華的摺疊身體打開,讓他恢復直立行走的能力。

陶惠人教授曾是原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的骨科副主任、脊柱外科主任,近三十年來做過近萬臺各類脊柱手術,成功救治過側彎超過100度的嚴重脊柱畸形病人。縱然如此,他認為李華的手術難度,堪比攀登醫學技術上的珠穆朗瑪峰。

在脊柱上做手術,任何一個部位的意外損傷,都可能造成截癱,而且需要麻醉科、脊柱外科、關節外科、感染科、呼吸內科等科室的通力配合,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池,都等於與死神博弈。

陶惠人教授和團隊用了兩個星期時間反覆斟酌,最終制定了方案,從2019年6月13日到12月13日的半年裡,實行了四期手術。

手術面臨的第一個難題,就是麻醉。

在常規的全身麻醉中,患者需要佩戴呼吸面罩吸入麻藥,但李華的面部和腿之間距離只有1.86mm,根本就無法送入面罩,只能在清醒的狀態下接受插管,這不僅需要醫生技術精湛,還需要患者的配合。

由於李華特殊的身體情況,氣管插管更加難上加難,如果在插管過程中發生了窒息,李華很可能有生命危險,而氧氣面罩同樣無法送入,一旦發生窒息幾乎等於宣告手術失敗。

頂著如山的壓力,麻醉科主任孫焱蕪以精準的手法,將氣管插管順利插進李華的肺部,李華也在強大意志力的支撐下,配合醫生完成了插管麻醉。

剛過了麻醉的險關,李華大腿根部的股骨頸被切開,但隨即出現了新的問題。

由於長期蜷縮,李華髖關節非常僵硬,他的身體只能打開20-30度,而至少需要打開60度,才能讓李華趴在病床上,接受接下來的手術。

陶教授只能改變手術方案,將頸椎截骨矯正手術提前。這一場手術,是四次斷骨手術中最難的一場。李華只能以頭部懸空的姿態接受開刀,如果出現一絲一毫的偏差,都可能會造成全身癱瘓。

所幸,在陶惠人教授的細緻手法之下,李華終於順利地抬起了頭。在這場手術後,醫生們第一次看清了他的全臉,李媽媽在一旁早已熱淚盈眶。

第三場手術持續了10小時25分鐘,醫生們截斷了李華的胸椎和腰椎,六名男醫生兩人託住腿,兩人託住腰椎,兩人扶住頭部,陶教授跪在手術單上,指揮大家一點點將李華的脊椎復位成一條直線。

最後一場手術,需要為李華安裝人工髖關節,而他的骨質又成了新的難題。

由於常年畸形,李華的骨質疏鬆情況非常嚴重,部分組織甚至「像豆腐一樣」,打入脊柱的釘子很容易拔出,也會有癱瘓的風險,也極易出現骨折,好在醫生們小心謹慎地完成了髖關節置換,至此李華的手術順利結束。

李華以自身極其堅韌的意志挺過了四次斷骨手術,打開了摺疊的人生。

03

世上只有媽媽好

對於李華來說,這一切才剛開始。他需要重新學會走路、學會上下床、洗衣服等,這些常人眼中再簡單不過的日常動作,他都要從頭學起。

除了每天磁療修復關節,還要進行多個運動康復訓練,讓他重新找回走路的感覺。正是母親的不離不棄,讓李華一直堅持著到了今天。

回想李華「被摺疊」的二十年,在母親24小時的貼心陪護裡,她將熱氣騰騰的飯菜送進兒子頭和腿之間的窄縫中,幫他一點一點咽下飯菜;每天,李媽媽都為兒子擦洗全身、更換衣服,就像耐心照料著一個長不大的嬰兒。

李媽媽從來不覺得辛苦,也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她只是會擔心,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兒子該怎麼生活,誰來照顧他。

所以從她43歲到71歲,李媽媽帶著李華走遍了全國各地的大小醫院,李華走路困難,她就用輪椅推著兒子緩慢前行,抱著他坐計程車、坐高鐵,一步一步求醫路上,她是兒子唯一的依靠。李華的病掏空了家底,她向各路親戚四處借錢,哪怕只有一線希望,也要拼盡全力。

到了深圳醫院,醫生提供了四次斷骨的手術方案,醫生擔心李華挺不下去,李媽媽說,「這些年,他吃的苦夠多的了,再吃這點苦,不怕什麼!」

話是這樣說,可李華的每一次手術,她都守在手術室外悄悄抹眼淚,也害怕就這樣再也看不到兒子。所幸手術一切順利,李華在摺疊二十餘年後,終於直起了腰抬起了頭,當他看到母親蒼老的臉龐和滿頭白髮,有著說不出的心酸。

復健期間,李華有時會拿起那支18歲心愛的口琴,在病房裡輕輕吹奏《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旋律,悠揚的琴聲迴蕩在病房,也飄揚在醫院的長廊裡。

這首歌不僅是送給不放棄自己的母親,也是送給陶惠人教授的。他說,「陶主任對我是救命之恩,除了母親的養育之恩之外,他是第二個了,醫生也像媽媽一樣」。

李華的重新開始,離不開這些深厚綿長的守護和愛。

///

身體摺疊180度後四次「粉身碎骨」的李華,如願打開了摺疊的人生。根據中華醫學會風溼病學分會的統計,強直性脊柱炎在中國發病率為0.3%,患病人群數量400萬左右。強直性脊柱炎,依舊是不容忽視的健康難題。

李華說,希望在康復之後回歸社會,依靠自己的雙手勞動,幫助更多像他一樣的病友,將這種希望傳遞下去。

願他的路越走越好。

原標題:《一個人直立行走要多久?四次粉身碎骨,18年摺疊生活》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人類為什麼要直立行走?
    圖為一名女性正在進行負載嬰兒模型實驗近日美國科學家對人類雙足直立行走進行了深入研究,在相關實驗中科學家們發現在直立行走時人類的負重極限與步伐和步行方式有很大關係,同時他們還發現人類進化為雙足直立行走的真正原因,並不是此前學術界一直認為的是為了節省體力的需要,人類是因為便於攜帶重物而進化成雙足直立行走
  • 四次粉身碎骨的手術 李華終於站了起來!
    導讀:患上強直性脊柱炎的李華只能以「摺疊」的姿態活著,經歷了一年的治療,4次大手術,他終於站了起來,抬頭見到了天空和大海。2019年6月13日入院,2020年6月13日出院,足足一年。李華經過四次「粉身碎骨」的手術,先後被敲斷大腿、脖子、脊椎,再換掉髖關節,終於能站起來,抬頭看見天空和大海。這一艱辛的過程,被製作成紀錄片《打開摺疊人生》,近日將發布。
  • 常樸子:人類為何要直立行走?
    像今天的哺乳類一樣  以水平的脊椎  撐著蒼天    過了數百萬年  我們的祖先的個子  略高了一點  拄著樹棍行走  像八十歲的老漢  行動依然不便    再過了幾百萬年  我們的祖先類人猿  才扔掉了棍子  靠雙腳行走
  • 人類啟示:為什麼直立行走?
    北京古猿和元謀古猿在人類進化史中被歸集為直立人,即掌握了靈活直立行走的古人類,其實500萬年以前的南方古猿,即已經開始了直立行走的嘗試。直立行走,才解放雙手,進而有可能製造和使用工具,因此直立行走對進化的意義不言而喻。那我們為什麼要直立行走呢?第一個開始直立行走的古猿,亦不可能因為直立行走立即就擁有製造石器的能力,這肯定是一個逐代進化疊加的結果。
  • 直立行走帶給我們人類的行為模式
    我們知道,人類的祖先起源於非洲,由於環境的突變,人類的祖先古猿不得不從樹上下來,以適應草原戈壁環境生存,要穿越炎熱的茫茫東非大裂谷,顯然直立行走行走比四肢爬行更有機率活下去,而慢慢進化成直立行走顯然來不及,也不可能是人類祖先古猿自己清醒的選擇。
  • A·afar南方古猿傳VI:人類為什麼要雙足直立行走?
    問題在於,他們為什麼要用兩條腿直立行走?坦尚尼亞北部乾枯河床上散布著各式各樣的灰褐色板巖,其上的痕跡顯示著我們祖先的進化歷程。 科學家在這些灰褐色板巖上發現了三組腳印,看樣子他們在行走過程中踩到了厚厚的火山灰。大小不一的幾組腳印循跡而去,在火山灰上蜿蜒27米(88英尺)。
  • 人類直立行走的原因是什麼?為了保住小命!生物在環境強迫下演化
    是猩猩直立行走以後逐漸導致了相關基因的非隨機突變,而不是隨機突變的基因使他們直立行走人類直立行走有什麼好處?錯誤猜測舉例:可以節省能量2007年7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認為人類祖先開始直立行走的原因是為了減少能量消耗研究人員讓五隻黑猩猩戴著面罩在跑步機上直立或四肢行走,記錄行走過程中氧氣的消耗量,然後將結果與人類直立行走時的耗氧量進行比較
  • 人類直立行走的原因是什麼?為了保住小命!生物在環境強迫下演化
    錯誤猜測舉例:可以節省能量2007年7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認為人類祖先開始直立行走的原因是為了減少能量消耗研究人員讓五隻黑猩猩戴著面罩在跑步機上直立或四肢行走,記錄行走過程中氧氣的消耗量,然後將結果與人類直立行走時的耗氧量進行比較結果為:
  • 解密:人類為什麼直立行走?
    人類為什麼直立行走?一種生物要在新的環境中生存,生存能力是決定因素。人類的生存能力源於知識,知識又源於創新,這是主導人類進化的根本原因。人類直立行走是古猿向人類進化的標誌。然而直立行走僅僅是一個結果,而原因是古猿需要用手來解決新環境中生存能力的問題。人類的進化與其它生物的進化有著根本的區別,這說明人類的進化有著內在的特殊性。
  • 18歲的大猩猩患有潔癖,像人類一樣直立行走
    來自美國費城的一隻名叫Louis的大猩猩在網絡走紅,Louis因為患有潔癖,為了不弄髒自己的雙手,竟然像人一樣的直立行走,一般的大猩猩只能站立一小會兒,而Louis大部分時間都是站立行走的。Louis是一隻18歲的大猩猩,站立時的身高達到了1.8米,體重227斤,因為它獨特的走路方式,吸引了許多的遊客前來參觀。每當有遊客與它合影的時候,Louis還會擺出各種搞怪有趣的造型,如果拍出來的照片不好看的話,Louis還會做出生氣的表情,遊客們紛紛認為Louis是一隻「成精」的大猩猩。
  • 人類直立行走後,帶來很多困擾,為何祖先還要選擇直立行走?
    像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老虎、獅子,它們都是四肢進行奔跑,就連我們近親黑猩猩,是腳背著地進行走路,究竟是為何會讓人類祖先當時選擇直立行走呢?直立行走速度緩慢很多人心目中,猛獸之所以選擇四肢奔跑,是因為它們速度飛快,即使直立行走和四肢奔跑相比,直立行走不容易受傷,四腳落地雖然比我們直立行走比較穩定,但是時間一久會受到傷害,像如果當初我們祖先像大猩猩一樣,仍然使用手背移動,或許現在手背已經受到很大傷害,甚至還會出現畸形。
  • 有研究稱人類患高血壓的主要原因是直立行走
    有研究稱人類患高血壓的主要原因是直立行走 2008年03月11日 10:45 來源:衛生與生活報 但近幾年來,一些醫學家在大量的研究觀察基礎上,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們發現四腿動物患高血壓症十分罕見,而在靈長類動物——人和猿猴中卻很普遍。醫學家根據靈長類動物具有直立行走的特點,進行了深入研究後指出,直立行走就是引起高血壓的最主要原因。
  • 人為什麼要直立行走?科學家說出原因,看完後長見識了
    我們知道,人是直立行走的。在我們剛出生的時候,身體還沒發育的我們因為力量的不足可能還只能用爬行的發生來移動自己的身體。但是我們在還沒到一歲的時候就差不多「站起來了」。直立行走是我們人類與生俱來的天賦,人類也是地球上唯一真正做到直立行走的動物。
  • 最古老直立行走人類化石發現 距今有4百萬年歷史
    美聯社3月6日衣索比亞報導,一隊美國和衣索比亞的科學家小組發現了一些原始人類化石,他們認為這是人類最早直立行走的祖先,生活在400萬年前的非洲合恩島叢林中。   美國俄亥俄州自然歷史博物館負責人布魯斯稱,這些化石是在2月衣索比亞東北部的阿爾法新的考古地點米爾發現的。
  • 人類祖先或起源於水猿 而後直立行走大腦進化
    據國外媒體報導,包括著名生物學家大衛-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在內的一些科學家們支持人類發源於水生猿的理論,這些科學家們認為,猿生活於水中,毛髮逐漸脫落,而後開始直立行走,逐漸長出了發達的大腦。
  • 美國一大猩猩為保持雙手清潔直立行走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3月17日報導,近日,一則展示大猩猩直立行走的視頻引起關注,視頻中猩猩走的像模像樣,這一奇景著實讓人忍俊不禁。這隻18歲的雄性大猩猩名為路易斯(Louis),來自美國費城動物園,它於1995年5月出生在聖路易斯動物園,至今還是單身。它有些與眾不同,為了在飯前保持雙手乾淨,它總是學習人類直立行走,而不像其他猩猩那樣踩在自己手指上。
  • 英國一大猩猩可直立行走 視頻受網友追捧
    長期以來,直立行走被認為是人類出現的標誌之一。雖然如此,但是也有靈長類的動物在這方面並不「服輸」。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26日報導,一頭名叫安巴姆的英國大猩猩直立行走的視頻受到網友追捧。雖然安巴姆這段直立行走的視頻只有18秒,但在短短幾天內,就有近15萬人觀看。大家都在為這頭猩猩的「進化行為」議論紛紛。
  • 一切始於「直立行走」
    考古學發現,人類開始使用工具的時間比開始直立行走的時候要晚上差不多100萬年。也就是說,肯定是別的原因促使人類需要直立行走。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人類的祖先從其他物種分化出來,開始直立行走的呢?我們知道,人類的祖先沒有進化出直立行走之前,大部分時間都是生活在樹上的,通過手腳並用抓握樹枝來移動和尋找食物。此外,生活在樹上的一個最大好處是可以躲避大型食肉動物的捕殺。
  • 為什麼說人類學會直立行走,很可能是進化中發生的最大一個錯誤
    我們讀過高中的同學都知道,歷史教科書上對人類學會直立行走這件事評價十分積極,不僅將直立行走當成是人類出現的的標誌之一,還大力讚揚這是人類進化的一個表現,事實上人類從四條腿爬行進化成兩條腿走路,在這一過程中人類消耗的能量確實降低了,邁開的步距也大了很多,不過在人類學會直立行走的過程中,同樣也出現了很多問題,甚至科學家們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說人類學會直立行走很可能是進化中發生的最大的錯誤,到底是怎麼回事
  • 從誤診到高難度手術,摺疊人恢復直立背後,是一個疾病的生態變遷
    住院一年、4次大手術、耗費70多萬,「摺疊人」李華終於恢復直立行走。他的人生本可不摺疊,如此嚴重的脊柱畸形並非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必然歸宿,而是多次誤診的結果。臨床醫生說:近年來強直被誤診的概率越來越小,這得益於社交媒體的發展。從診斷、藥物到費用,強直的診療生態發生著很多變化,李華是這些變化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