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一詞來源於希臘文,原意是「不可分割」。德謨克利特將「原子」這一概念引申為構成具體事物的最基本的「物質微粒」。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 約公元前460~公元前370)認為,萬物的本源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虛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意識是從事物中流射出來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於人的感官與心靈而產生的。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主要觀點有:
原子內部沒有空隙,堅固而不可分割,具有「充滿和堅實」的根本特性;原子是不生不滅的永恆存在;原子的數量是無限的;原子以「振動」形式永恆地運動著;原子的體積微小,人僅憑感官無法知覺,只能通過理性才能認識。
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的物質微粒;宇宙萬物都是由在虛空中運動著的原子所構成;事物的產生,就是原子的結合;原子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運動是原子固有的本質。
虛空是絕對的空無,是原子運動的場所;原子在虛空的漩渦運動中產生的;原子叫做存在,虛空叫做非存在;非存在不等於不存在,只是相對於充實的原子而言,虛空不具有充實性而已,所以非存在與存在都是實在。
宇宙中有無數個世界在不斷的生成與滅亡;我們所生活的宇宙,只是其中正在變化的一個,所以,人是一個小宇宙。
德謨克利特繼承和發展了他的老師留基伯的原子論,為現代原子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石。他的原子論後來又被伊壁鳩魯和克萊修所繼承,再後來被道爾頓所發展,從而形成了近代的科學原子論。需要注意的是,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不是基於科學觀察,而是一種哲學推測。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裡沒有神存在的空間,他認為,除了永恆的原子和虛空外,從來就沒有不死的神靈。他甚至認為,人的靈魂也是由最活躍、最精微的原子構成的,因此它也是一種物體;原子分離,物體消滅,靈魂當然也隨之消滅。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對後世影響深遠,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還有一些人持有這樣的觀點。
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產生於「虛空的漩渦運動」,將物質和虛空統一起來,而不是對立起來。這對於我們理解量子論,有幫助。在量子場論中,粒子就是場的量子激發,每一種粒子都有自己相應的場。如果將虛空與物質絕對對立起來,要理解量子場論就十分困難。其實在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論述裡面,「有」生於「無」,「有」就是存在,「無」就是非存在,但「有」和「無」都是實在,對立而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