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謨克利特:原子產生於「虛空的漩渦運動」

2021-01-12 科技與生活視野

「原子」一詞來源於希臘文,原意是「不可分割」。德謨克利特將「原子」這一概念引申為構成具體事物的最基本的「物質微粒」。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 約公元前460~公元前370)認為,萬物的本源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虛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意識是從事物中流射出來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於人的感官與心靈而產生的。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主要觀點有:

原子內部沒有空隙,堅固而不可分割,具有「充滿和堅實」的根本特性;原子是不生不滅的永恆存在;原子的數量是無限的;原子以「振動」形式永恆地運動著;原子的體積微小,人僅憑感官無法知覺,只能通過理性才能認識。

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的物質微粒;宇宙萬物都是由在虛空中運動著的原子所構成;事物的產生,就是原子的結合;原子處於永恆的運動之中,運動是原子固有的本質。

虛空是絕對的空無,是原子運動的場所;原子在虛空的漩渦運動中產生的;原子叫做存在,虛空叫做非存在;非存在不等於不存在,只是相對於充實的原子而言,虛空不具有充實性而已,所以非存在與存在都是實在。

宇宙中有無數個世界在不斷的生成與滅亡;我們所生活的宇宙,只是其中正在變化的一個,所以,人是一個小宇宙。

德謨克利特繼承和發展了他的老師留基伯的原子論,為現代原子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石。他的原子論後來又被伊壁鳩魯和克萊修所繼承,再後來被道爾頓所發展,從而形成了近代的科學原子論。需要注意的是,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不是基於科學觀察,而是一種哲學推測。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裡沒有神存在的空間,他認為,除了永恆的原子和虛空外,從來就沒有不死的神靈。他甚至認為,人的靈魂也是由最活躍、最精微的原子構成的,因此它也是一種物體;原子分離,物體消滅,靈魂當然也隨之消滅。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對後世影響深遠,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還有一些人持有這樣的觀點。

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產生於「虛空的漩渦運動」,將物質和虛空統一起來,而不是對立起來。這對於我們理解量子論,有幫助。在量子場論中,粒子就是場的量子激發,每一種粒子都有自己相應的場。如果將虛空與物質絕對對立起來,要理解量子場論就十分困難。其實在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論述裡面,「有」生於「無」,「有」就是存在,「無」就是非存在,但「有」和「無」都是實在,對立而統一。

相關焦點

  • 德謨克利特:世界由原子和虛空構成,萬物皆從原子演化而來
    他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虛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人們的認識是從事物中流射出來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於人們的感官與心靈而產生的。在倫理觀上,他強調幸福論,主張道德的標準就是快樂和幸福。著有《小宇宙秩序》等,但僅有殘篇傳世。
  • 德謨克利特原子的原理
    德謨克利特擴大了留基波的原子理論,維護了無限地分開事物是不可能的之信仰,從而否定了把存在分解為非存在的思考方式。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是以虛空和原子皆為客觀存在的悖論形式來表達的,他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 (原子) 和虛空。所謂原子,希臘文的原意就是不可分割性。
  • 留基波&德謨克利特|古希臘哲學
    2.1 原子和虛空德謨克利特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或存在和非存在。「原子」和「虛空」一起構成事物的質料因。所謂「原子」,直接的含義是「不可分割的東西」,作為本原的原子還有以下的基本性質:內部充實堅固;沒有虛空;數量無限;「不能為感官所感知」;因為形狀、次序和位置上的不同而相互區別。
  • 西方哲學史:德謨克利特「原子論」
    #西方哲學史#德謨克利特儘管如此,要了解德謨克利特,還不得不藉助一些二手材料。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是繼阿那克薩哥拉「種子說」後的另一大天才創造。種子說認為,萬物起源於種子,在宇宙開端,所有的種子混沌一體,在「努斯」的驅動下,漩渦狀的運動把種子分離開。再有不同質量的種子互相結合,形成我們面前的宇宙。德謨克利特認為,或許「種子」不是有無數個,而是只有一個。
  • 絕對空間與德謨克利特虛空
    不過你不是最先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在亞里斯多德之前的古希臘德謨克利特已經開始著手論述這個問題。德謨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古希臘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子唯物論學說的創始人之一,率先提出萬物由原子構成的原子論。
  • 德謨克利特根據留基伯學說創立原子論學說,成就和聲名掩蓋了老師
    當德謨克利特週遊世界學成返回故鄉時,他的莊園已全部荒蕪,果樹淹沒在野草之中,牲口在園中亂跑。鄉人都痛惜德謨克利特不珍愛自己的財產。尤其是德謨克利特的一位狠毒的親戚,竟然控告德謨克利特,說他不專心經營父親的遺產並將祖產耗盡。
  • 希臘史11:德謨克利特—首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尋求真理弄瞎雙眼
    德謨克利特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虛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人們的認識是從事物中流射出來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於人們的感官與心靈而產生的。在倫理觀上,他強調幸福論,主張道德的標準就是快樂和幸福。著有《小宇宙秩序》等,但僅有殘篇傳世。
  • 德謨克利特:萬物創生於原子,一切的運行遵循定則
    德謨克利特的觀點德謨克利特與留基伯同被認為是「原子論」的創始人,據羅素在《西方哲學史》「原子論「一部分中介紹,因為對留基伯本人並無太多的記載,常使得後人懷疑這個人是否真的存在,但可以通過亞里斯多德對留基波的觀點的反駁來反正這個人的確是存在的。本篇文章暫只介紹德謨克利特的觀點。
  • 《德謨克利特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差別》讀書筆記2
    包括西塞羅這樣一位希臘偉大政治家、哲學家同樣對伊壁鳩魯指責到:「伊壁鳩魯在他特別誇耀的物理學中,完全是一個門外漢,其中大部分是屬於德謨克利特的;在伊壁鳩魯離開德謨克利特的地方,在他想加以改進的地方,恰好就是他損害了和敗壞了德謨克利特的地方。」這樣的論斷直接指責伊壁鳩魯狗尾續貂,敗壞了德謨克利特的理論。
  • 文武哲學思辨之十:世間唯有原子和虛空
    古希臘著名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與著名思想家留基伯在思考宇宙的基本物質組成這一問題上,提出了萬物都是由細微的、不可分割的、不變的原子組成的。在古代能提出物質由原子組成的思想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但是,在現代隨著科學的發展,原子可以分為分子,分子可以分為電子、質子,1932年又發現中子,確認為原子是由電子、質子、中子組成。隨著科學研究對微觀世界的深入,現在共發現各種粒子累積幾百種,例如有介子、強子、輕子、重力子、玻色子等等。在未來,說不定還能發現更多的粒子。所以,科學研究推翻了德謨克利特與留基伯的「原子理論」。
  • 德謨克利特柏拉圖均有自己的學說,究竟誰的學說更適合希臘呢
    在德謨克利特那裡,促使他超越普羅塔哥拉立場的需求僅僅產生於他的理論上的需要,並按照他個人的個性而發展;這種需求即是:有知識存在,如果知識不能在感覺中找到,那它一定能在思維中找到;這位「自然」的研究者,與所有智者學派的教條相反,他確信有解釋現象的理論的可能性。
  • 原子看不見,也摸不著,那為什麼科學家如此確定原子是存在的?
    不過,在古希臘對於「萬物的構成」的研究還都停留在純粹的哲學層面,最後有兩個分支,其中一個是被認為是異端的德謨克利特,他在他師傅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萬物是由原子和虛空構成的。在德謨克利特的時代,主流的學術圈主要是圍繞在亞里斯多德周圍的,他和亞里斯多德正好是學術上針鋒相對的對手。傳說德謨克利特是一個類似於亞里斯多德這樣全能的學者,只不過他的主要著作幾乎都在亞里斯多德這派的打壓下消失殆盡了,只留下些許殘篇。
  • 科學家是如何證明「原子」的存在?和愛因斯坦有關麼?
    在古希臘時代,在探究構成萬物最小單位過程中,有個叫做德謨克利特的,他就提出世界是由原子和虛空構成。不過,這時候對於萬物本源的探討哲學味還很濃厚,德謨克利特並不是具體的某一種粒子叫做原子,這裡的原子和虛空更多的是一種哲學概念。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拉瓦錫的時代,他發現了質量守恆定律,並且繪製了最早的元素表。
  • 原子模型最短簡史
    第二個出場的是Empedocles(恩培多克勒),說世間萬物是由土、氣、火與水四種原素組成的,它們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起來,這樣就產生了我們在世界上所發現的種種變化著的複雜物質。第五個出場的是Leucippus(留基伯,本文譯作劉慈普,大概是劉慈欣他哥)和Democritus(德謨克利特,本文譯作德謨克)。劉是德的老師,他們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虛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無數原子從古以來就存在於虛空之中,既不能創生,也不能毀滅,它們在無限的虛空中運動著構成萬物。
  • 德謨克利特:一個不和世俗苟同,卻讓人甘拜下風的人
    這個人就是德謨克利特,一個活出特色,不苟同於世俗,而又讓世俗之人對他甘拜下風的一個人。1:不和世俗苟同德謨克利特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與其做波斯國王,還不如找到一種因果關係。」這一句離經叛道的話讓人大吃一驚,因為在那樣一個時代,沒有人允許另類存在,在別人眼中,這種行為無異於瘋子,說出這種話的人,定然是會被人排斥的。
  • 物理學對虛空靜態能量的曲折認識
    如果電子真的是粒子,那麼原子百分之99.9999的虛空應該允許任何光波通過,可事實是光在在進入原子電子層空間時:一是會發生改變頻率的折射;二是會被吸收轉化,變成熱性紅外輻射。只要承認電子是不同密度的能量空間,那麼,就能很好解釋折射、吸收、轉化光波的原理。如果電子只是粒子的高速運動,那麼、就無法解釋電子對光波的折射、吸收和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