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由質量與能量構成的,質量與能量都是以空間形式存在的。質量體(極性對應學的偶數大於奇數的組合體)的空間形式是實體;能量體(奇數大於偶數的組合體)的空間形式是虛空。長期以來,我們對宇宙問題的認識不清,究其根源就在於我們對虛空的認識不到位。在我們的物理學中:質量是物質的存在形式,能量只不過是物質的運動形式,也就是說能量不是以空間形式存在的,虛空是什麼都沒有的真空,由此造成的後果就是對能量——這個對宇宙佔據一半的內容的認識不清。
本文作為獨立悟道所得的極性對應學深度論文,有些方面雖然有勃於主流宇宙學,但對每個問題的解答都可以與無數個問題縱橫貫通。而不是如目前宇宙學解釋的各種問題都是孤立不相關的。因此,您如果用學過的知識來衡量本文,那麼,就有可能把本文給您展示的宇宙真諦當謬誤。希望您首先信任極性對應學的破解、認真閱讀、靜心領會。特別是對極性對應學比較陌生的讀者,更是需要耐心閱讀才能領會。
一、虛空的本質
質量是實體空間,這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能量的最終存在形式是虛空,則一時難於為大多數人理解和接受。原因不在於能量就是虛空的難於理解,而是我們長期形成的對虛空的習慣性認識脫離了實際。其實,只要我們願意從現實出發,而不是從刻板的教科書知識出發去認識問題,就能夠立馬轉變觀念。
在此不妨舉一些能量就是虛空的實際例子:
1.燃燒、爆炸釋放能量都是以巨大的虛空膨脹形式體現的,雖然您可以認為是氣體在膨脹,但膨脹氣體的虛空膨脹力,就是離(熱)性能量。離性能量的虛空膨脹性壓力與溫度正相關。
2.您把擰緊瓶蓋的半瓶水放到微波爐裡加熱,會產生膨脹爆炸,這是能量就是虛空、而且這個虛空可以穿透壁壘,進入瓶子內部的可靠證據。但微波對水的加熱不是以熱性壓力形式出現的,而是以電磁輻射形式對水加熱的。為什麼「能量」可以以熱和電磁波不同形式出現呢?原因就在於:「能量」以虛空膨脹性壓力形式出現就是熱;「能量」以虛空能的電磁性波動形式出現就是電磁能。電磁能與熱能的轉化,簡單解釋是虛空能量的電磁波動壓力把虛空能量體壓縮進入物質內部而表現的熱性能量。虛空態能量能夠極化電磁波,極性對應學揭示的原因是由同一性體在河圖洛書中的性質變化決定的。河圖7-2屬離火(熱性能量),洛書7-2則屬巽兌(電磁性能量);河圖9-4屬巽兌(電磁性能量),洛書則9-4屬離火(熱性能量)。因為虛空9-4靜態能量在作為星球能量層時是星球的揮發性能量,屬於洛書結構的熱性能量,所以表現的是宇宙虛空3K左右的溫度;但9-4能量在作為星系內部靜態能量時,表現的則是河圖結構的內部約束能——巽兌電磁性能量層斥力體。極性對應學對熱性與電磁性能量屬性可以互相變化的內涵揭示,就是誕生於七千年前的極性對應學對能量的解釋,達到遠遠超越現代物理學的、無微不至程度的體現。
3.物理學發現原子百分之99.9999都是虛空,其實這個所謂的虛空並不是真空,而是具有強大斥力的洛書結構的7-2電磁能與9-4熱性能量的融合空間,我們把它壓縮,就會發熱放能。發熱放能就是:能量是虛空、虛空的膨脹性壓力——9-4能量體的壓縮程度——與溫度正相關的最好證據。
4.電子屬於能量虛空的證據是能夠折射、吸收、轉化光波。如果電子真的是粒子,那麼原子百分之99.9999的虛空應該允許任何光波通過,可事實是光在在進入原子電子層空間時:一是會發生改變頻率的折射;二是會被吸收轉化,變成熱性紅外輻射。只要承認電子是不同密度的能量空間,那麼,就能很好解釋折射、吸收、轉化光波的原理。如果電子只是粒子的高速運動,那麼、就無法解釋電子對光波的折射、吸收和轉化。
5.電子對光波的折射、吸收、轉化由電子的體積和能量密度決定。電子的振蕩頻率如果與光波頻率相近,就會表現折射現象;電子的振蕩頻率如果與光波的頻率相差懸殊,就會表現吸收轉化光波。而決定電子振蕩頻率的:是電子的體積和能量密度。即:電子的體積與振蕩頻率反相關,電子的能量密度與振蕩頻率正相關。
6.電子與離性能量的融合空間在質子坎震或艮性體約束力的平衡狀態下表現的是零性虛空。穩定的零性電子吸收外界熱性能量達到飽和狀態就會產生電子的能級躍遷而釋放能量。吸收環境能量與向環境中釋放能量的反覆循環,表現的就是電子的波動。電子因環境能量壓力造成的吸收與釋放能量產生的波動屬於沒有盈虧的平衡性波動。但如果出現原子之間的電子化合、核子聚合,原子核裂變,就會因能量空間的被壓縮或坎性輻射的發生而產生能量的淨損失——熵增。至於原子能量的收支有盈——熵減,在地球環境中只有光合作,需要消耗能量的分解化合物過程中則不屬於熵減,但宇宙中最為重要的熵減是星球死亡以後揮發質量吸收能量的質能反極化過程。
通過以上幾點的分析,希望您已經能夠接受能量(包括熱能和電磁能)就是虛空、在原子層次則為相對虛空的認識。目前的物理學把電子看作實體性粒子而圍繞原子核高速運轉。實際的電子只不過是包裹原子核的能量囊。電子能量囊在環境9-4離性能量壓力的作用下,吸收與釋放熱性能量的波動狀態,被現代物理學誤認是電子在高速運轉。實際上,電子脫離了對環境能量的吸收與釋放是解釋不了電子的高速運轉的。一是解釋不了電子高速運轉的動力來源,二是解釋不了電子能夠同時出現在不同位置上。而採用了電子是能量囊這個說法,則上述現象都能夠順理成章。所謂的電子能夠同時出現在不同空間位置上,實際只是某個波函數指標在能量囊的不同空間位置上出現的概率。所謂的電子層虛空,就是7-2、9-4兩種能量體互相融合所佔據的空間。在質子洛書結構中7-2是電子,9-4本是熱性能量體融合於電子,被電子的巽兌極性所極化,表現的就是電荷。當7-2電子在9-4能量體的壓力介入(如9-4能量的磁化作用力)作用下脫離原子核時,電子就成為了真正的獨立粒子,與電子結合的9-4能量體則成為了電子攜帶的電荷。
二、虛空能量體與實體質量體的極性對應關係
7-2、9-4能量是與質子中的3-8、1-6合十歸零、平衡結對的,所以,儘管質子(洛書結構)的核心有5陽對7-2、9-4的同性排斥力,但在質子結合等量中子的情況下,這個5陽排斥力也會趨於零。因此,這些虛空態能量並不會輕易被分離。在大自然中星球揮發9-4能量是由壓力排擠作用實現的;原子分離電子,則需要9-4能量以電磁力(光電效應)或熱力(高溫導致的等離子化)介入於電子與原子核之間才能實現,而且,電子與質子分離以後也會顯示雙方的極性對應作用力——正負電性作用力的牽制。
極性對應學的奇(正)數為能量、偶(負)數為質量,所以河圖洛書組合性體餘數的正正或負負相對為同性相對,正負數相對則為異性相對。所以,星球的5陽剩餘相對於7-2電磁性能量體、9-4熱性能量一都是同性相斥的,原子或星球揮發能量就是引力源5陽剩餘對7-2、9-4能量的排斥現象;原子或星球的5陽剩餘相對於3-8實體電磁體、1-6實體質量的吸引凝聚力,都是異性相吸的表現。宇宙中沒有無緣無故的作用力,目前物理學所認識的「萬有引力」,就是沒有異性相吸的無緣無故的作用力。所以應用萬有引力說推測的「黑洞」說、中子星說,都是靠不住的,也是不符合常理常識、不符合宇宙普遍性規律的學說。希望您能夠冷靜對待這些學說,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風。
對能量就是虛空的認識,涉及到物理學的出路問題。也許您會說:不承認能量就是虛空,物理學就沒有出路了嗎?的確是這樣的。自從否定了以太說以後,物理學就陷入了各種學說都無法自圓其說的怪圈。除了無法解釋上述展示的兩個問題外,也是無法解釋光的波動傳遞和原子之間、天體之間的斥力問題。
三、星球的能量釋放機制
造成星球能夠不斷產生熱能、揮發熱能的原因,就是由中子衰變造成的氕氫5陽乾性剩餘。5陽乾性剩餘能夠吸引質量體排斥能量體。恆星的放能機制,歸根到底就是由凝聚收縮質量的5陽乾性剩餘對9-4能量的正5性同性排斥力構成的。中子河圖結構體衰變揮發了10陰,10陰與環境中兩個9-4能量體結合為9-10、9-(4+4)一對正反中微子。原來的中子是搖身變成氕原子,從而造成宇宙總體的氕氫多於中子的5陽剩餘——乾坤失衡狀態,其結果是產生星球內部的凝聚力——萬有引力。
星球的5陽乾性剩餘排斥9-4能量體,從而造成了星球的1-6坎性剩餘。星球的所謂萬有引力,就是由乾性引力與坎性重力的極性對應表現的。乾坎極性表現萬有引力是經過筆者二十多年反覆研究揣摩的、已經不存在任何推理障礙的結論。簡單驗證就是利用液氫做引力增重實驗(這個實驗筆者在頭條上已經提出過五六次之多,限於筆者沒有條件做這個簡單實驗)。希望學術研究機構積極參與實驗、或提出反證意見、或做出反證實驗。
萬有引力是導致星球收縮質量、揮發能量的原因。由於恆星中後期揮發的能量會攜帶氕氫揮發,如太陽的耀斑爆發揮發氕離子,從而造成星球乾性引力的逐漸下降。當恆星內部的乾性引力與能量斥力達到平衡時,恆星就會產生「超新星」爆發而解體。
由於星球並沒有徹底排擠能量的機制,即:產生引力、排擠能量的作用力本身就是以氕氫為代表的5陽能量體,所以,恆星的最終結局只是形成元素而已,並不會形成能夠破壞元素的中子星和黑洞。
中子星說和黑洞說只是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推測的結果。因為實際的引力產生原因是5陽剩餘產生引力、坎性剩餘產生重力的乾坎對應作用力,對質量產生的凝聚力、對能量——包括產生引力的5陽乾性體都會產生排擠力,所以決定了星球引力的變化是符合於世界萬物的普遍性衰退規律的——質量壓力不是持續增加、反而是持續下降的。由於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並沒有說清楚引力的產生原因,也沒有認識到乾性體揮發會造成星球引力的下降,所以,認為由純粹質量就能產生的萬有引力推測的中子星和力大無窮的黑洞,在現實宇宙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四、光能的輻射與傳遞
9-4離性能量的巨大虛空膨脹,就是推動宇宙中任何物質運動的動力源。您如果能夠正確尋找物質運動的動力源,您會發現其第一推動都離不開熱性能量的虛空膨脹性推動。
您也許會說水能就不屬於能量膨脹力,實際是水的重力能是太陽(恆星)熱能蒸發的循環。
您也許會說電磁力就不屬於熱膨脹力,實際是沒有熱膨脹力為動力源分離電磁極性,就沒有電磁力可言。
您也許會說星球運行就不屬於熱膨脹力,實際是星球的公轉運行都是由星球之間引力和能量層斥力推動的。而星球的能量層斥力,正是由星球揮發熱性能量的不斷充實表現的。
可以說,無論您舉出什麼例子,最終都脫離不了虛空熱膨脹力是一切動力之源這個事實。宇宙,就是因為有了熱力才有了活力的。
原始宇宙星球初始揮發能量時,能量並不是以光的遠距離傳播形式體現的,而是以虛空的持續膨脹形式體現的。只有在空間都充斥了能量以後,光的傳遞才能以波動形式體現。
正是由此原因,光的傳遞並不是光子從甲地跑到乙地的高速直線運動,光的傳遞只不過是虛空能量體的電磁性極化波動。至於光子的實際運動距離就是能量體的膨脹距離,所以從宇宙的巨大範圍而言,一個光源揮發的光子的運動距離基本上還是在原地。這是與導體中的電流可以遠距離高速傳遞,電子基本上還在原地波動是一樣的道理。光的波粒兩象性,實際上就是由空間靜態能量體最小單位的電磁極化波動傳遞表現的。
但光波又不同於水波,水波是全部水分子的整體波動,光波大致只是光子一對一的電磁極化接力傳遞,光的衍射,就是超越一對一的、對周圍光子的擾動,光的密度就是由虛空中光子的動態比例體現的。由於空間靜態能量體的最小單位是光子,所以光能輻射也可以認為是光子的波動性運動。
目前物理學認為:動態光子的能量是由電磁極化的波動頻率體現的。即:光的波長越短,表現的光子動態能量越大,您可理解為頻率越快的光子衝擊動能越大。
但光子的所謂動能衝擊力,實際是由電磁極性從正弦到負弦的轉化速度表現的。即:電磁極性的正負弦轉化速度與對電子產生的作用力正相關,所以,光電效應與光的強弱無關,與光的粒子效應也基本無關,而是需要光達到一定頻率——波的正負弦變化達到一定速度,才能激發電子。
然而,上述原理確立的光子能量,只是由波動速度能否激發光電效應衡量能量的。我們當然不可以認為波長較長的、不能激發光電效應的光沒有能量。因此,光子能量與頻率正相關的說法是存在問題的、需要重新驗證的。
解釋光電效的光子能量,實際屬于波函數的變化速度產生的激發力,與光子的總體能量不能畫等號。電磁波長波強於短波的傳遞能力,說明了頻率與能量不是正相關的。具體尚待研究。
光既是粒子又是波。由於光子並非直線衝擊,而是波動衝擊。如果用直線衝擊說,實際是解釋不了光電效應的,即:同樣的光子速度為什麼有能量大小?而波動說卻可以用波函數的變化速度與對電子的作用力正相關去合理解釋。所以最終還是波動說靠譜。
至於電子的波動速率,則是由電子能量囊的體積和能量密度決定的。即:電子的能量密度與輻射的光波頻率正相關;電子的體積則與輻射的光波頻率反相關。這是與決定聲波頻率的原因相似的。
光的確是由波動傳遞的,但光的粒子說也不可以否定,否定了光的粒子說造成的一個後果就是無法合理解釋光的密度變化。因為:光的能量密度=光波頻率乘於動態光子密度。所以:可以明確的是光的波動並非空間全體靜態光子的波動,而是動態光子的接力傳遞。
接力傳遞對相鄰光子的擾動,表現的就是光的衍射性。由於衍射光子的動能較弱,所以衍射會造成光能輻射的消耗——非距離平方反比率衰減。由於單色光的衍射性較弱,所以單色雷射的距離平方反比率衰減遠遠小於雜色光波。
因為光的確是波動傳遞的,所以,否定空間介質(以太)的存在就是最根本的認識錯誤。否定了空間介質的存在,那麼,光子就真的要以光速直接運動了。實際情況是以太——充斥虛空的靜態光子,因為互相之間的斥力是不可逾越的,所以光子的直接運動寸步難行。光子對於虛空就是不折不扣的「實體」效應。
虛空對於光子是「實體」,所以能量揮發只能擾動虛空產生波動效應。但充斥靜態光子的虛空,對於質量粒子都是可以縱橫馳騁的真空,原因就在於質量體可以輕易排開或壓縮沒有質量的靜態光子。由於質量粒子都結合著大範圍能量體,所以質量粒子在虛空中運行還是會受到虛空能量的阻力作用。因此,質量體在虛空中的線性運動不但需要能量消耗、而且也都達不到光速,原因就在於速度與靜態能量的阻力正相關,阻力與靜態能量的密度正相關。由於星球的公轉運行都是低速運動,所以靜態能量的阻力較小,但並非沒有阻力。因此,星球的公轉運行並不是角動量守恆的結果,而是星球之間坎離極性不同等級相對平衡的引力與斥力推拉作用的結果,也就是源源不斷提供作用力的結果。
至於光波的傳遞速度:則與空間介質的能量密度反相關;也可以說:光波的傳遞速度與虛空能量子的體積正相關。至於空間靜態能量子的密度與體積,則完全由星球坎性輻射密度表現的約束力強度決定,即1-6極性輻射對9-4的約束。
星球1-6坎性輻射強度與星球質量乘積的能量揮發率正相關、與距離平方反相關。虛空靜態能量子密度則與坎性輻射的約束力正相關。
因此,光在通過星球不同距離、不同能量密度的空間,光速並不相同。光通過太陽近距離空間的彎曲現象,就是由介質——虛空靜態能量密度變化造成的折射現象。
因為虛空中的光速是由介質密度控制的,所以決定了光速與光源移動速度的不可疊加效應。因此,光速不變並不是在任意參照系中都成立的,而是僅僅局限於同一介質中光速與光源移動速度的不可疊而已。如果脫離了這個限度去談「光速不變」,實際上是不明白造成「光速不變」的真實原因。
虛空中充滿靜態能量的另一個確實證據就是火箭在太空運行的作用力支點。物體運動都是依靠作用力推動的,而任何作用力都是依靠支撐點而得於發揮的。火箭在太空的「真空」環境中噴射能量產生反作用力的支撐點就是虛空靜態能量。如果虛空真正的是真空,那麼火箭噴射能量就不會產生任何推動力。
物理學對電子、光子之類的能量子是粒子還是波的爭論已經持續了一個多世紀。其實,我們只要認識了能量子就是虛性空間粒子,波與粒子的爭論就可以統一在這個虛性空間粒子的認識上。原因就在於這個虛性空間粒子既可以表現波也可以表現粒子。
五、能量層斥力
星球揮發的熱性能量,經過充分膨脹、被星球坎性輻射平衡約束後,就成為充斥於宇宙虛空的靜態能量。本來,9-4離性能量得到1-6坎性輻射的平衡應該表現為歸零狀態,但由於星際之間能量壓力的存在,從而使虛空能量體表現為不是完全歸零的3K左右溫度。
由於目前的物理學把能量僅僅當作物體的運動力,並沒有認識到最為基礎性的能量就是膨脹性空間形式。
其實:
9-4離性能量脫離1-6質量的核子初級約束,表現的是核子弱力,產生的是壓力最大的虛空熱膨脹性能量,形成的是原子的電子層斥力虛空和星球級能量虛空。
9-4離性能量脫離1-6質量的次級約束,表現外層電子能量的化學能釋放,產生的是原子或分子之間的弱力,形成的是星球能量層,星球能量層表現的是星球之間的斥力。
上述兩個層次揮發的9-4能量,最終大都在星球坎性輻射的牽制約束下聚集在星球周圍而表現為接近零性態的3K溫度。
9-4能量脫離1-6質量的三級約束——星球之間的能量融合,產生的就是星系凝聚力,形成的是星系集團能量。星球之間既有引力又有斥力的證據就是能夠限定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