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大物理學家普朗克說: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存在,他感嘆道:「我對原子的研究最後的結論是——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能量波組成!」 共振能使低頻變高頻,這就是能之傳遞!
並非「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存在」 ,而是對「物質」一詞概念不明,「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能量波組成」 之論就是其依據。正是這一原因,「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能量波組成」 之表述同樣含糊不清。中國古代只有「物」字一說而沒有「物質」一詞,卻有「物資」一詞,漢語中「物質」是一個泊來語。什麼是「物質」?在現代漢語詞彙中沒有統一確切之定義,從而沒有淸晰明確的概念。所以西方哲學把「物質」等同於「存在」,「存在決定意識」就是唯「物」主義,相反就是唯「心」主義。正是這一原因,普朗克才說:「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存在」 ,霍金才說:「哲學已死」。
我們認識世界就是姶於「物」而終於「物」。「物」之靜態為「物」動態為「事」統稱一切為「事物」,世界上除了「物」什麼也沒有!人類對「物」的不同認識結果,才出現了「鬼」「神」「天主」等神秘之概念。但西方民族袓先對「物」之認識一直是模糊的,當代西方物理學之硏究已經深入到「物」之本質,但在其對「物」認識之許多名詞出現混亂。例如物質守衡定律之下,又有什麼能量守衡定律,質能守衡定律,無形之中就把物質和能量分開了。什麼是能量?百度百科「能量是必須傳遞給對象才能對對象執行工作或加熱對象的定量屬性。」物理定義:能量是物質運動轉換的量度,簡稱「能」,百度百科對「能量」一詞的詮釋與「能量」的物理定義不相協調。從電磁波譜的不同振頻可以看出,不同振頻的電磁波,其振動能級之差別分出高能與低能,高頻振動的電磁波顯示其高能級,低頻振動的電磁波顯示其低能級,所以才出現高能物理學。由此可見,物理學中所謂的「能量」是指做功的能力,高能物理學中所謂的「能量」是指電磁波振動能級的標量。體現「物」之本質的電磁波,其振動頻率對外顯示其不同之能級,其內縕含著千差萬別的各種信息,「物、能、信」三位一體不可分。
只有華夏袓先對「物」之認識才是明確清晰的!
《老子》【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這個「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就是說的現代物理學中的電磁波,《莊子齊物論》中所說的「天簌」也是指的電磁波。
《老子》第二十一章所論的「道之為物」 ,把這個一體兩面之「物」分為「精、粗」兩部分。物之「精」無形不可見,物之「粗」有形而可見,無形的物之「精」主導有形的物之「粗」其千變萬化。這個物之「精」就是物之「質」,而物之「粗」則是物之「精」之表象。「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個物之「精」的電磁波就含「信息」。
《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所論的「有物混成」,這個一體兩面之「物」未分精粗,就是渾然一體,故「有物混成」,電磁波其電場磁場混在一起, 就是這種「有物混成」之體現。這個「混成」之「物」是不可截然分開的,故整個世界是一個不可分割之整體。一體兩面之「物」,一面是無形的物之「精」,一面是有形的物之「粗」,無形的物之「精」不可見,為「陰」為「無」,有形的物之「粗」可見,為「陽」為「有」,陰陽、無有一體不可分,相互包含,這就體現出整個世界是一個不可分割之整體,故「萬物為一」。
我們所見的形形色色之物體是可以分開的,但這些物體中其物之「精」,與物之「粗」則是不可以分開的。如果其「精、粗」分開,就不是原物體而是另兩種新物體,五穀釀成酒後其五穀之精華與糟粕就分離了,這是從「物化」角度才是可分的,如不可分就沒有千變萬化的世界,這個可分的「精華與糟粕」不同於物之「精」,與物之「粗」。但要把一個物體中的分子、原子分離出來是絕不可能的,從物體的這一「物理」角度是可分的,這個分子、原子也不是物之「精」,只有「恍兮惚兮」 的電磁波才是物理性的物之「精」。這個「恍兮惚兮」 的電磁波,布滿整個宇宙,並把宇宙中一切之物網織在一起--一切物體無時無刻不在釋放和吸收電磁波,並以此交換信息和動能以保持宇宙中能態之平衡,而一切「物化」則受其信息和動能之調控。
由此可見,並非「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存在」 ,不是「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能量波組成」 ,而是世界是由物之「精」的電磁波組成。電磁波是由電場和磁場結合構成,電場帶正電荷為正電子,磁場帶負電荷(磁荷)為反電子,正電荷順時針自旋↑,負電荷(磁荷) 逆時針自旋↓,這就是正電荷、負電荷(磁荷) 本質的區別。「電磁轉化」就是電磁自旋方向相反的結果。電磁波是順時針自旋的電子,與逆時針自旋的電子結合而形成,相互牽制的8字形自旋為電磁波而不顯電性即不帶電荷。在宇宙中,這種電磁波其振頻低至1 HZ以下,高至以3000 GHz以上,呈現10的18次方之倍差,低頻低能態,高頻高能態,振頻相同交換信息。
依據現代高能物理學理論,由20個低能的電磁波組成夸克,由三個夸克組成中子,其中帶磁荷的為質子,在強相互作用下形成核子。高能的電磁波Y射線在傳遞中其能態逐漸衰減到一定程度,裂變為一對正反電子,反電子被中子捕獲成為質子帶負電荷(磁荷),核子再捕獲一再帶正電荷(電荷)的正電子配對形成氫(氕)原子。氫的同位素氘由聚變形成質子中子配對。這種由質子與中子配對形成各種數量配對核子,這種數量配對不同核子,與帶正電荷(電荷)的正電子配對形成不同的原子。這些不同處於基態的原子吸收能級較高電磁波(光子) ,當達到一定量時原子呈現激發態,釋放高能級的γ射線。高能級的γ射線在傳遞中其能態逐漸衰減到一定程度,裂變為一對正反電子,如此往復循環從而實現能量與信息的交換。在這種往復循環的能量與信息的交換中引發「物化」,是一切事物千變萬化之最終原因。
世界上一切事物千變萬化之最終原因,是「反者,道之動」,並非是「上帝的第一次推動」!《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莊論「 道」哲學,就是論的現代高能物理學所研究之「物」。所以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才說:「現代物理學大廈就建立在一無所有上,從一無所有導出了現在的所有,沒想到的是,近代西方歷經數代花費大量物力財力才找到的結論,在中國的遠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