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物」的認識

2020-10-18 zzf6040

       

   1918年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大物理學家普朗克說: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存在,他感嘆道:「我對原子的研究最後的結論是——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能量波組成! 共振能使低頻變高頻,這就是能之傳遞

並非「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存在 ,而是對「物質」一詞概念不明,「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能量波組成 之論就是其依據。正是這一原因,「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能量波組成 之表述同樣含糊不清。中國古代只有「物」字一說而沒有「物質」一詞,卻有「物資」一詞,漢語中「物質」是一個泊來語。什麼是「物質」?在現代漢語詞彙中沒有統一確切之定義,從而沒有淸晰明確的概念。所以西方哲學把「物質」等同於「存在」,「存在決定意識」就是唯「」主義,相反就是唯「」主義。正是這一原因,普朗克才說:「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存在 ,霍金才說:「哲學已死」。

我們認識世界就是姶於「」而終於「」。「」之靜態為「」動態為「」統稱一切為「事物」,世界上除了「」什麼也沒有!人類對「」的不同認識結果,才出現了「鬼」「神」「天主」等神秘之概念。但西方民族袓先對「」之認識一直是模糊的,當代西方物理學之硏究已經深入到「」之本質,但在其對「」認識之許多名詞出現混亂。例如物質守衡定律之下,又有什麼能量守衡定律,質能守衡定律,無形之中就把物質和能量分開了。什麼是能量?百度百科「能量是必須傳遞給對象才能對對象執行工作或加熱對象的定量屬性。」物理定義:能量是物質運動轉換的量度,簡稱「能」,百度百科對「能量」一詞的詮釋與「能量」的物理定義不相協調。從電磁波譜的不同振頻可以看出,不同振頻的電磁波,其振動能級之差別分出高能與低能,高頻振動的電磁波顯示其高能級,低頻振動的電磁波顯示其低能級,所以才出現高能物理學。由此可見,物理學中所謂的「能量」是指做功的能力,高能物理學中所謂的「能量」是指電磁波振動能級的標量。體現「」之本質的電磁波,其振動頻率對外顯示其不同之能級,其內縕含著千差萬別的各種信息,「物、能、信」三位一體不可分。

只有華夏袓先對「」之認識才是明確清晰的!

《老子》【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這個「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就是說的現代物理學中的電磁波,《莊子齊物論》中所說的「天簌」也是指的電磁波。

《老子》第二十一章所論的「道之為物」 ,把這個一體兩面之「物」分為「精、粗」兩部分。物之「精」無形不可見,物之「粗」有形而可見,無形的物之「精」主導有形的物之「粗」其千變萬化。這個物之「精」就是物之「質」,而物之「粗」則是物之「精」之表象。「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這個物之「精」的電磁波就含「信息」。

《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所論的「有物混成」,這個一體兩面之「物」未分精粗,就是渾然一體,故「有物混成」,電磁波其電場磁場混在一起, 就是這種「有物混成」之體現。這個「混成」之「物」是不可截然分開的,故整個世界是一個不可分割之整體。一體兩面之「物」,一面是無形的物之「精」,一面是有形的物之「粗」,無形的物之「精」不可見,為「陰」為「無」,有形的物之「粗」可見,為「陽」為「有」,陰陽、無有一體不可分,相互包含,這就體現出整個世界是一個不可分割之整體,故「萬物為一」。

我們所見的形形色色之物體是可以分開的,但這些物體中其物之「精」,與物之「粗」則是不可以分開的。如果其「精、粗」分開,就不是原物體而是另兩種新物體,五穀釀成酒後其五穀之精華與糟粕就分離了,這是從「物化」角度才是可分的,如不可分就沒有千變萬化的世界,這個可分的「精華與糟粕」不同於物之「精」,與物之「粗」。但要把一個物體中的分子、原子分離出來是絕不可能的,從物體的這一「物理」角度是可分的,這個分子、原子也不是物之「精」,只有「恍兮惚兮」 的電磁波才是物理性的物之「精」。這個「恍兮惚兮」 的電磁波,布滿整個宇宙,並把宇宙中一切之物網織在一起--一切物體無時無刻不在釋放和吸收電磁波,並以此交換信息和動能以保持宇宙中能態之平衡,而一切「物化」則受其信息和動能之調控。

由此可見,並非「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存在 ,不是「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能量波組成 ,而是世界是由物之「精」的電磁波組成。電磁波是由電場和磁場結合構成,電場帶正電荷為正電子,磁場帶負電荷(磁荷)為反電子,正電荷順時針自旋↑,負電荷(磁荷) 逆時針自旋↓,這就是正電荷、負電荷(磁荷) 本質的區別。「電磁轉化」就是電磁自旋方向相反的結果。電磁波是順時針自旋的電子,與逆時針自旋的電子結合而形成,相互牽制的8字形自旋為電磁波而不顯電性即不帶電荷。在宇宙中,這種電磁波其振頻低至1 HZ以下,高至以3000 GHz以上,呈現1018次方之倍差,低頻低能態,高頻高能態,振頻相同交換信息。

依據現代高能物理學理論,由20個低能的電磁波組成夸克,由三個夸克組成中子,其中帶磁荷的為質子,在強相互作用下形成核子。高能的電磁波Y射線在傳遞中其能態逐漸衰減到一定程度,裂變為一對正反電子,反電子被中子捕獲成為質子帶負電荷(磁荷),核子再捕獲一再帶正電荷(電荷)的正電子配對形成氫(氕)原子。氫的同位素氘由聚變形成質子中子配對。這種由質子與中子配對形成各種數量配對核子,這種數量配對不同核子,與帶正電荷(電荷)的正電子配對形成不同的原子。這些不同處於基態的原子吸收能級較高電磁波(光子) ,當達到一定量時原子呈現激發態,釋放高能級的γ射線。高能級的γ射線在傳遞中其能態逐漸衰減到一定程度,裂變為一對正反電子,如此往復循環從而實現能量與信息的交換。在這種往復循環的能量與信息的交換中引發「物化」,是一切事物千變萬化之最終原因。

世界上一切事物千變萬化之最終原因,是「反者,道之動」,並非是「上帝的第一次推動」!《老子》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莊論「 道」哲學,就是論的現代高能物理學所研究之「物」。所以美國著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才說:「現代物理學大廈就建立在一無所有上,從一無所有導出了現在的所有,沒想到的是,近代西方歷經數代花費大量物力財力才找到的結論,在中國的遠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驅。」

相關焦點

  • 對現實的認識,理性的認識,思維是人類認識的高級階段
    思維是人類認識的高級階段,它是在感知基礎上實現的理性認識形式。例如,通過對人的觀察分析得出「人是能言語,能製造和使用工具的高等動物」;根據對水的研究得出水和溫度之間的關係,在101千帕下,水的溫度降低到0度,就會結冰,升高到100度,就會沸騰等。這些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認識。
  • 《純粹理性批判》:人類只能認識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的東西!
    「判斷力批判」中,康德關心的問題還有人類精神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學鑑賞能力和幻想能力。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說,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人在構造現實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認為,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論斷就是:人是萬物的尺度。
  • 人類意識加工對我們認識宇宙的影響
    但是,不管我們的科技如何的發展,我們總避免不了我們是宇宙的一份子這個客觀現實,更擺脫不了我們人類是一個有意識的生物個體的窘境。對我們來說,永遠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使我們無法脫離宇宙,站在宇宙之外來客觀地認識宇宙,更沒辦法擺脫自身意識的幹預,去認識宇宙,探究宇宙的基本屬性與規律。所以,人類認識宇宙的過程,永遠是人類意識參與的過程。
  • 認為人類無法徹底認識世界的「不可知論」
    不可知論是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學理論。不可知論斷言人的認識能力不能超出感覺經驗或現象的範圍、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不可知論」一詞是英國生物學家、休謨主義者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
  • 人類是怎樣認識世界的?視角、存在、內涵
    人類是怎樣認識世界的?這個要寫的話,可以寫一本書。我只想以最簡單的文字跟大家分享一些思考和想法。人類認識世界不外乎基於三個方面:視角、存在和內涵。視角,我們對世間萬物的認識都是基於人的視角產生的。比如,我們認為人是這個地球上最高級的動物。顯然以人為中心的認知習慣會主張這樣的觀念。在沒有全面清楚知曉地球到底有多少種生物的前提下,人類便得出如此絕對的認識。類似的認識事件在人類世界比比皆是。大到宇宙星球,小到一草一木,凡是地球存有的事物,人類都基於自身視角對其進行描述。
  • 通識課堂:天工開物——看人類如何玩轉潮汐現象
    藉助網際網路技術進行科技創新,天工開物,是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勢。 認識大自然的客觀規律,藉助大自然的力量,開發和創造我們的物質財富,從而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是《天工開物》一書告訴我們的道理。這次通識課,我們將一起來認識大自然中的「潮汐現象」,以及人類是如何藉助這一現象背後的原理進行創造和創新的。  每年農曆八月十八,都會有成千上萬的遊客趕到浙江海寧觀潮,正因為「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句詩正是蘇軾對錢塘江大潮的讚嘆。那為什麼會有這種潮起潮落的現象?
  • 《物演通論》所謂的遞弱代償根本解釋不了人類文明
    王東嶽《物演通論》所講的核心思無非是:西學是對國學的解釋。遞弱代償無非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包裝,引入進化論加以混雜而成的另類。解決不了任問題,最多是給那些沒時間讀書,不願讀書的人普及一下哲學名詞與一些原理,沒有什麼創新,故弄玄虛而矣。
  • 「物」的分析
    二,「物」的身體感知對象形態。人類包括動物都有,身體器官感知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神經迴路和大腦中樞組成的知覺系統。這樣的身體方式的感知,在和意識外的自在之物發生經驗的接觸聯結時,就會以身體感知的製作方式,直觀地生成各種感知印象的對象。這種感知印象的對象,就是「物」的身體感知形態。
  • 人類認識世界的三個階段,從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說起
    我們人類作為大自然的一員,最基本的任務就是要保證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想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首先要對這個世界有所認識,用哲學家的話來說就是「解釋世界」,然後改造世界。人類從原始社會步入文明社會,是經過了漫長的演化歷程的;同樣,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和解釋,也是經歷了一個從幼稚到成熟、從淺顯到深刻的過程。每一代人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向前發展的。我們可以把人類對世界的解釋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神話階段、哲學階段、科學階段。
  • 難懂的《物演通論》
    宇宙演運即造成物類衰變,生物進化就導致種系殘弱,文明前行則促進入寰危機;精神增益是載體趨弱的反比變量,信息擴張是物演分化的邊際效應,知識拓展是背離本真的天然尺度;社會結構是自然實體結構的一脈延伸,文明現象是生物智質代償的後續惡果,歷史進步是人類自取禍殃的必由之路。
  • 科學就是人類對自然最準確的認識
    不是科學對科學學科的細分,不論是任何的科學學科都需要人對自然的認識,而且是最新、最深刻地認識,於是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科學最具普遍意義的特質,人類認識得越清晰,我們就說它最科學。於是我們完全可以為科學做如下的定義,所謂的科學就是人類對自然最深刻、準確的認識 。
  • 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生通過閱讀並用小球模擬地球運動來了解「地心說」和「日心說」的主要觀點和證據,並在學習過程中經歷:認識—否定—再認識—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認證過程,培養利用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進行推理、論證的能力,嘗試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問題,養成科學研究的態度。
  • 康德美學思想方法的啟示:人類的認識為什麼離不開辯證思維?
    如吃飯的快感是因為滿足口腹之慾;逛街購物的快感是因為買到心儀之物。所以從認識方式上看,快感和「功利」概念相關,兩者不能分開。康德指出,美的經驗比較特殊:一,美的經驗包含快感,因為每個人在審美過程中都會感受到快感,如欣賞自然美景的快感、聆聽音樂的快感、觀看電影的快感等等。二,美的快感不含功利性,和實用目的無關。
  • 2016年自考「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考點:認識主體
    第一,認識主體的含義。認識主體是指認識和實踐活動的承擔者,是處於一定社會關係中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現實的、具體的人。  第二,認識主體的性質和特點。首先,人作為認識主體具有自然的物質基礎。
  • 康德哲學中的自在之物是什麼?它是怎麼提出來的?
    前言:自在之物是推論的「存在」, 康德認為若做出自在之物存在這種推論則只有建立在反科學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而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任務是從形而上的高度講清楚:什麼認識?什麼是基礎的科學的認識方法?哲學是一本哲學史,這是一本記載著人類智慧進程的愛智慧的歷史,我們稱讚康德,誇讚其偉大,但是康德的成就顯然也是站在前人的基礎上」批判—分析「,」繼承—推演「出自己的關於」先天綜合命題何以可能的?「偉大著作。
  • 身體才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核心感官
    雖然皮膚在傳統心理學的感官中只能排到末位,但從人類認知的角度來看,我不僅要把皮膚感官擴大到整個身體,還要把身體排在感官的第一位。其原因是身體感官對人類認知的重要性,要遠遠大於獲取信息數量更多的眼睛。在我看來,正因為眼睛是獲取信息數量的主角,反而讓人們忽視了身體感覺。
  • 她是人類認識宇宙的眼睛
    Faber近照(9月18日,北京,圖片來源:新華社) 星系追尋者 宇宙對人類有無與倫比的吸引力從意識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到認識到太陽與天上眾多恆星一樣都是銀河系的成員,到發現銀河系外更有廣袤天地,人類在認知宇宙的道路上逐步登攀,漸入佳境。 自從 Edwin Hubble 指出許多「星雲」其實是銀河系外其他的星系 [1],人們需要重新審視宇宙的大小。
  • 人類在危機中真正認識自己
    人類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理性,疫情至少幫助我們注意到這一點。一般來說,21世紀發達國家的生活更偏愛外向性格的人,而更壓制需要心理治療的性格內向的人。新冠肺炎疫情令這種傾向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平衡。現在人們更認識到內向的價值,也更認識到有必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內向。
  • 人類怎樣認識宇宙
    天文學告訴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並不是孤立地存在於宇宙之中,而是和其它天體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我們要了解人類在宇宙中所處的位置,乃至人類的起源、進化、未來前景和如何趨利避害,就必須由近及遠地了解各類天體及其所組成的天體系統在宇宙中的空間分布及其特性與共性,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為此,我們人類曾經歷過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探索過程,並且還將繼續不斷深入探索下去。
  • 《論宇》系列連載之五——人類意識加工對我們認識宇宙的影響
    2.4「丟棄」其他本體性感覺來認識宇宙在人類眾多的感覺中,痛覺、觸覺、方位感、冷熱感等感覺都是人類在億萬年進化過程中所獲得的一系列本體性的感覺。是生物自我保護的需要。痛覺:往往是人體結構受到破壞性損傷時的一種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