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謨克利特(約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出生在色雷斯海濱的阿布德拉的商業城市,古希臘偉大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子唯物論學說的創始人之一,他率先提出原子論,認為萬物由原子構成。古希臘偉大哲學家留基伯的學生。
德謨克利特一生勤奮鑽研學問,知識淵愽,他在哲學、邏輯學、物理、數學、天文、動植物、醫學、心理學、倫理學、教育學、修辭學、軍事、藝術等方面都有所建樹。
在第歐根尼·拉爾修的記載中,他通曉哲學的每一個分支,同時,他還是一個出色的音樂家、畫家、雕塑家和詩人。他是古希臘傑出的全才,在古希臘思想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他認為,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虛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人們的認識是從事物中流射出來的原子形成的「影像」作用於人們的感官與心靈而產生的。在倫理觀上,他強調幸福論,主張道德的標準就是快樂和幸福。著有《小宇宙秩序》等,但僅有殘篇傳世。
1
世界本原問題
巴門尼德認為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
隨後,有位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的老師)認為,既然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那麼這個世界就只能剩下存在。
無論恩培多克勒「四根」說提到的水、火、土、氣,還是阿那克薩戈拉「種子」說中提到的種子,都是不生不滅的,不滅就意味著不可分割,不可分割就意味著這些不可分割的元素內部是「充實」的。那麼既然整個世界只存在「存在」,那麼「充實」的元素與「充實」的元素之間要麼是完全擠在一起的,要麼二者之間存在其他充實的元素,而這些元素也必然地完全擠在一起。
2
事物運動問題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些完全擠在一起的元素要怎樣運動?就好比一輛塞滿的人的公交車,車上的人怎樣自由運動?
小愛 如果公交車上擠滿了人,那人在公交車內就不能自由移動;如果元素完全地擠在一起,那么元素也不能移動。那這樣的話,豈不是運動就又不存在了?
為了解釋運動現象,德謨克利特的老師提出了「原子」和「虛空」的概念。後來,他的這些概念被他的學生德謨克利特很好地繼承發展。
3
哲學家德謨克利特
德謨克利特出生在色雷斯地區的阿布德拉。他的家境特別富裕,但是他同樣對金錢沒有興趣,他在分遺產的時候拒絕接受了本屬於自己的大部分財產,只取了非常少的一部分用於遊歷。他去過埃及、波斯、印度、衣索比亞等大量地區,基本走遍了當時被認為是地球絕大部分的地方。據說,他遊歷並不是為了玩樂,而是為了學習。
通過遊歷,德謨克利特一輩子所涉獵的領域常人難以企及。他涉獵了哲學、物理、數學、天文學、醫學、心理學、倫理學、邏輯學、動物學、植物學、修辭學、音樂、繪畫、雕塑,同時,他還是一位詩人。
4
哲學思想
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是內部充實且不可分割的微粒,它不生不滅,萬物的變化只是原子的結合與分離。原子的數量是無限的,種類是無限的,形狀和大小各異,且原子是永遠運動著的,原子在虛空當中運動。
德謨克利特認為「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是錯誤的。因為存在者原子是存在的,非存在者虛空也是存在的,如果不存在,原子就不能運動,如果可以運動,就意味著存在者同另一個存在者相互包含,即一個原子所在位置部分或全部地同另一個原子的部分或全部相重合,這與原子是充實的相矛盾。所以「萬物的元素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存在,虛空是非存在」,也就是說,在德謨克利特那裡,存在者(原子)存在,非存在者(虛空)也存在,原子是物質性的存在,而虛空則為原子的運動提供了場所和空間。虛空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空間。
「虛空」的提出否定了巴門尼德的不動不變,將「存在」徹底解放了,存在可以「活」起來了,可以運動起來了。此時人們面臨兩個選擇,要麼承認巴門尼德和芝諾的不動不變,要麼承認「虛空」的存在。很顯然,大部分人都承認德謨克利特的理論,否定了巴門尼德和芝諾的不動理論。
5
原子如何運動?
關於原子的分離和組合問題,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是一直處在運動當中的,主要的運動形式是下落運動,大原子比小原子下落速度快,導致原子間發生碰撞,碰撞後發生其他方向上的運動。又由於原子形狀各式各樣,當它們運動到它們之間「相互吻合」時,它們結合到一起。當周圍出現了更強大的碰撞,會拆散原子間的結合,導致原子間相分離。原子不同的外部形狀、結合時不同的排列順序及位置的差異、相互碰撞後形成的各種旋渦形成了萬物的多樣性,最後形成整個宇宙和萬物。
德謨克利特甚至認為人的靈魂也是由原子構成的,人死後,組成靈魂的原子分離消散,所以,根本不存在永存的靈魂。
6
上帝的必然性
「原子」和「虛空」的提出,否定了恩培多克勒所認為的運動是通過「愛」和「恨」來推動的論斷;否定了阿那克薩戈拉的「努斯」或「心靈」推動事物運動;這些通過思維或意識推動世界運動的理論會導致「目的論」,即世界之所以是現在這個樣子,是因為背後有一個全知全能的有意識的偉大造物主或設計師使它成為這樣的,這最終會推斷出上帝的存在。
但是上帝又是誰推動或設計的呢?人類的思維倒退到這裡,就停止不動,無法再繼續認識了。因為上帝是萬物的原點(也可以理解為無窮大,無窮小,是容納一切的唯一)。
7
德謨克利特的缺陷
德謨克利特將事物的運動從心靈的推動這樣的唯心主義中拯救出來,用機械論去解釋萬物的生成、分離及運動,這更加科學,是一大進步。但這樣的機械論否定了目的論,卻導致了「決定論」,而且是非常嚴格的決定論。
物質決定論者認為世界不存在隨便發生的事,萬事皆有緣由,遵循必然性。
德謨克利特贊同這種的論斷,所以他也認同必然性,否定偶然性。也就是說德謨克利特認為萬事皆根據必然性發生,這樣就導致了「決定論」或「因果論」。「決定論」或「因果論」認為,A事件的發生,是由B事件引起的;B事件的發生,是由C事件引起的;並且可以按這種因果鏈條無限地推論下去。
8
影像說
德謨克利特不僅提出了原子說,還提出了「影像說」。影像說認為影像(人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等)是從事物中不斷流射出來的原子形成,這些影響在與感官和心靈作用後,使人產生感官,有了感覺,繼而產生影像。
通過對影像的觀察和理解,他認為人的感官帶有很強的欺騙性,因此不可信。他指出,人的感官無法認識真理,只有通過理性才能認識真理。
(本文作者,簡書說書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