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7月30日訊(記者 葉梅)在中國的北緯18度有這麼一個文化旅遊區,它坐落在萬餘檳榔林海,並置身於古木參天、藤蔓交織的熱帶雨林中,這就是首家民族文化5A級景區——檳榔谷。檳榔谷創建於1998年,位於保亭與三亞交界的甘什嶺自然保護區境內,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檳榔谷的故事和一個少數民族息息相關,這就是海南人的祖先——黎族。黎族人在海南繁衍生活,為這裡營造了獨特的文化底蘊。黎族人勤勞善良的特質,略帶傳奇色彩的文身民俗以及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黎錦,都為這個民族打上了神秘的烙印。
7月29日,「天然氧吧•健康海南」2020全國抗疫英雄海南行暨海南自由貿易港全國重點網媒推介活動走進了檳榔谷,用眼睛去感受這個古老民族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用心去感受這個孕育了海南這片熱土的民族不可磨滅的印跡。
母系氏族的傳統 五大家族的文身
在進入到這個古色古香的村寨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把母系氏族傳統展現的淋漓盡致的服裝文化。女子身上穿著的由手工編織而成的華服,而男子身著粗布麻衣,色彩單調。
這個民族的女子雖然地位很高,但依然要接受古老的習俗,根據家族和方言進行區分的文身。這種文身需要用竹籤在臉上敲打繪製而成,痛苦程度可見一斑,但是對於沒有文字的黎族而言,這也足以成為一種區分家族的符號了。
黎錦技藝失 傳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這個景區的所有建築和陳設依然保持著最原始的狀態,可以說是原原本本地還原了黎族人的生活場景,而據導遊六妹介紹,她們其實居住在離景區不遠的村子裡,但是現在大部分的年輕人都離開了村子去外面打工,只有老人還留在村莊。
記者在景區內看到了一位還保有文身的80歲老人,由於這種習俗在1950年就已經廢除,因此僅存的文身的老人已經非常少了。她們聽不懂普通話,只能用黎語交流,而「波隆」則是向她們文化的常用語。
這些老人雖然年紀很大,但掌握著黎錦的編制技藝,每天需要端坐成90度一針一線的編制黎錦,而完成一副簡單的作品也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如果是複雜的圖案,時間就更久了,而年輕人無法像她們一樣保持一個坐姿那麼久,因此已經基本沒有年輕人願意學習這項技術了。
在景區中,還可以看到黎族人的釀酒技術,扎染技術,陶藝技術,感受一個古老民族的方方面面。這些歷史的積澱造就了海南人的今天,作為遊客能夠了解和認識這個民族的點點滴滴,才是真正踏上了海南文化的尋根之旅。在這神秘的北緯18度,孕育出了一個民族,也是大自然的一個奇蹟。它值得被了解,更值得被珍惜。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編輯: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