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現在大家提到行為藝術這個詞時,貶義的成分越來越重了?我還真想過這個問題。
得到的比較淺顯的結論就是:這個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動機都異於常規行為,顯得這個人異於常人。現代藝術不都喜歡嘲諷麼,所以它漸漸就成了句髒話的藝術化代替。
類比圖中的這輛車,它不發揮車的功能,出現在如此詭異的地方,有人想去罵罵這輛車嗎?
顯然沒有。如果我站在車面前罵,或許就有人讚賞我是在做行為藝術了。
Michael Johansson 和他的工作室
Michael Johansson 是來自瑞典的裝置藝術家,他的作品被稱為「現實版的俄羅斯方塊」,能讓視覺強迫症患者感到極度愉悅。
對他來說,一件物品的原始功能和用途都不重要,他只對顏色、形狀敏感,對一些原本不相干的事物產生的「意外巧合」敏感。
「我對生活中種種不正常的現象著迷。
比如:兩個來自不同環境的、毫不相干的物品意外呈現出相同的顏色;兩個撞衫的人擦肩而過;某一天停車場裡全是紅色汽車...」
他呆在家裡看電視,發現布魯斯·威利斯(Bruce Willis)有兩部電影同時在不同的頻道播時,也能獲得和創作時相似的樂趣。
其實對很多創作者來說,最難的就是找到只屬於自己的創作方向,因為能夠出彩的作品,即要獨特,又要符合人審美上的共性,太難了。
Michael Johansson 從19歲開始進入藝術院校學習,他嘗試過雕塑、攝影等多種媒介,但一直都沒找到老師們強調的「屬於他自己的聲音」。
直到他在馬爾默藝術學院的碩士課程都要讀完了,才出現了轉機。當時他想在畢業前的最後一個項目中做些完全不同的事情。
「我想用普通的日用品來創作,展現人類和物品之間的關係。
一開始我並沒有喜歡我即將要做的這件事,甚至都沒有把它當作一個藝術項目,只是想要打破常規而已,但最後的結果卻讓我悲喜參半。」
一方面,他的名字開始因為這些類似「俄羅斯方塊」的雕塑裝置出現在藝術網站裡。
另一方面,他突然對自己多年來接受的藝術院校的教育感到不值,後悔自己沒有早點承擔風險,浪費了好多年的時間。
一開始,Michael Johansson 的作品只是出現在展館裡,用令人舒適的配色和結構,打造一個個看似極簡卻包含了各種日常用品的雕塑。
後來他被邀請參與了很多公共藝術的設計,他的作品開始出現在大街上、公園裡,以及各種奇奇怪怪的縫隙裡。
「如果一個雕塑包含100種不同的物品,它們來自一百個不同的家庭,並被數百個不同的人使用,但現在它們被組合成一個雕塑、一個裝置,生命因此形成了一個從未存在過的假身份。」
我第一眼看到 Michael Johansson 作品時的感受,就和他上面的這段總結差不多,覺得他的作品就是三維世界裡的「拼貼藝術」。
這些因為形狀被隨機組合在一起的日常用品,出現在了它們本不該出現的地方,脫離了它們本身的功能,只剩下外觀。
它們看似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卻正好起到了公共藝術品該有的功能,獨具美感、又吸引眼球。
它們就像是:在 Michael Johansson 的領導下,一群沒有生命的物體合作完成的一場場行為藝術。當然了,我沒有絲毫的貶義。
策劃 | 摩登天空ZERO編輯部
監製 | 伍叄伍伍 王碩
編輯 | 段璋珮
你還可以看看這些
本文由摩登天空ZERO原創,轉載請聯繫後臺
除了這個公眾號,我們還有實體雜誌
這是我們最新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