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千零幾年的時候,各種遊戲風靡一時,其中以三國戰紀、拳皇系列和恐龍快打等最為出名。然而對於小編這種被媽媽的掃帚管得很嚴的孩子就很少有機會去那些地方了,只能在家玩點下面這個俄羅斯方塊。
其實這個遊戲是很有意思的:剛開始的時候,你感覺就算玩一輩子,自己也不會把方塊堆到頂上去啊!可是,就在那不經意間我們就「化攻擊為防守」了。而且那種突然的衰退讓我們措手不及,這可能和方塊的幾何分布規律以及下落的速度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就是這小時候的玩具讓我對數學的幾何特別敏感,恰好高考數學的幾何部分也是佔據了半壁江山,包括立體幾何、解析幾何等。

小時候玩一些遊戲對孩子並不一定是完全有害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遊戲本身是有幫助的,只是看你如何把握尺度和火候。高考數學的立體幾何一般會和三角函數相結合,尤其是以「二面角、點到面之間的距離、證明線面垂直」等最為突出。相比在沒學向量解析之前,很多高考的孩子都是十分鬱悶的,因為立體幾何的輔助線是一大難題。可是不知道是誰那麼聰明,用向量完美地破解了立體幾何的各種問題:我管你考什麼,上考場就先建立坐標系,轉身就開始寫坐標,然後組建向量,進而解決問題。

一般而言,只要允許使用向量,立體幾何的難度就大大降低了,因為空間的視覺障礙被完美解決了。但是對於平面的解析幾何來講,分析和計算的難度又上升了一個層次。其實高考數學中的圓錐曲線和立體幾何是分不開的,這些曲線就是由圓錐的切面構成的,不信你可以看看課本上圓錐曲線那一章節的前言。圓錐曲線的代數運算是很複雜的,高中老師在高考前直接告訴我們說:「圓錐曲線算不完就別算了,先拿能拿的分!」

因為小時候長期玩俄羅斯方塊,所以我特別喜歡高考的各類數學幾何題,找到輔助線就像玩俄羅斯方塊從頂部又解救到最底部一樣快樂。你還有這樣的記憶嗎?歡迎分享你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