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上午,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北京舉行,標誌著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6月以來,我國南方地區普遍出現強降水,引發洪澇災害;高考放榜,不少同學完成了人生的一件大事……
熱點之下,網絡上也流傳了許多相關的謠言,來看看都有哪些謠言陷阱吧!
國產北鬥定位系統需要下載付費App?
騙錢的!
近期,一些應用商店平臺內出現了一些打著「北鬥導航」「北鬥地圖」等旗號的App,下載後提示需付費才能使用北鬥系統的定位功能。實際上,北鬥衛星系統並沒有推出過任何App應用程式,也不需要付費使用。
北鬥系統為手機提供的服務是基於手機晶片的,目前中國智慧型手機大多都支持北鬥服務。所有的百度地圖、高德地圖等應用程式也是基於手機晶片、默認使用北鬥系統提供服務的。
北鬥衛星能拍到地面車輛清晰的車牌圖像嗎?
不能!是由電腦合成的!
北鬥衛星系統提供的主要是定位導航授時、星基增強、地基增強、精密單點定位、短報文通信和國際搜救等多種服務。北鬥衛星不是光學衛星,不攜帶高分相機,不提供拍攝功能,更遑論透過厚厚的大氣層拍到地面車牌了。
闢謠君:即便是我國目前已發射升空的高分系列衛星,最高精度也是亞米級,並不能達到「拍到地面車輛清晰車牌圖像」這樣的精度。
美國緊急調用絕密軍事衛星和剛組建的太空軍全力阻止北鬥三號衛星系統最後一顆衛星的發射了嗎?
子虛烏有!
目前並沒有證據表明有任何國家或組織進行了阻礙我國衛星發射的行動。
口罩鼻梁條是監控人們的5G天線?
肯定不是!
國外社交媒體流傳一則消息:口罩中用來壓住鼻子的鼻梁金屬條是科技企業和政府合作生產的5G天線,用於監控民眾的生活,甚至可以導致腦癌。這種說法是毫無根據甚至可以說是引人發笑的。口罩中不僅不包含5G天線,更不包含任何有定位、監控功能的「高科技」晶片。口罩金屬條的唯一作用就是使其具有更好的密閉性,以保護使用者和他人免受病毒的困擾。
闢謠君:即使口罩裡真的就是5G天線,也沒有人能承受5G天線每日更換的成本。
今年南方地區的洪澇災害是由太陽異常活動引起的?
並不是!
我國在軌的風雲衛星對於太陽總輻射量、太陽活動、地球磁場等都有長期觀測業務,目前未發現有任何異常。太陽活動有11年左右的長周期變化,也有短至幾十分鐘的爆發過程。目前我們正處於太陽活動水平較低的階段,太陽風的速度也處於較低水平,並不存在異常現象。
太陽活動的周期性變化確實會對地球氣候產生一定影響,但是太陽活動產生的影響與大氣環流、地理環境、人類活動等因素相比,遠不能對地球大氣的能量收支平衡產生決定性影響。
今年6月以來,我國南方地區頻繁出現強降雨過程,這主要與今年的大氣環流形勢有關。今年的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比往年同期勢力偏強,同時北方的冷空氣活動也比較頻繁,造成了冷暖空氣在南方地區持續交匯的局面,由此導致強降雨過程頻繁而持續發生。
黑客能修改高考分嗎?
給錢就能進好大學是騙人的!
高考閱卷使用的是內部網絡閱卷,黑客無法從外部網絡入侵系統更改成績;對閱卷人員的安全檢查也非常嚴格,多方位保證了高考的公平、公正、公開。查詢高考成績,應認準當地教育部門指定的查詢方式及查分網址。不要輕易點擊網絡上來路不明的連結,以防造成個人信息的洩露,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
教育部以「教育部推薦」「新課標指定」等名義出版、推薦圖書了嗎?
從來沒有!
近日,有出版社出版的普通圖書,封面使用「教育部新課標推薦書目」「教育部新課標指定數目」「中小學生語文新課標必讀書系」「新課標課外指定閱讀叢書」「教育部推薦」或「新課標推薦」等名稱,傳遞有關圖書是教育部推薦的虛假信息,嚴重誤導學生和家長。
教育部從未以「教育部推薦」「新課標指定」「統編教材必讀書目、推薦書目」「統編教材延伸閱讀」以及類似名義出版、推銷有關圖書。
若消費者遇到類似情況,可直接向當地市場監督部門舉報(12315)。
網上流傳的銀針試毒、生蟲無毒法等方法能鑑別野生菌的毒性嗎?
不能!
最近有個視頻在網絡中廣泛傳播,視頻中,一名女子躺在醫院病床上,不僅手舞足蹈,口中還念念有詞,說自己看見了小人兒、雲彩和小精靈。這是食用了野生菌中毒後出現幻覺的現象。
儘管網上的科普文章數不勝數,但仍然有人自認為藝高人膽大,輕信網絡上的方法判斷野生菌是否有毒性。
有人說可以使用銀針試毒,根據銀針是否變黑判斷食用菌是否有毒性。這顯然是電視劇看多了。暫且不論電視劇中的銀針試毒試的僅僅是砒霜這類毒物而不是菌類,即使是純淨的砒霜也不能與銀髮生反應,用銀針試毒不僅不科學,還有可能造成冤假錯案。
有人認為可以根據野生菌是否有蟲判斷毒性,如果毒不死蟲那就更不可能毒死人了。這也是錯誤的。一些抗毒性強的昆蟲是可以在有毒菌上存活的,而一些有毒的昆蟲也有可能在無毒菌上生存,導致無毒菌也變得有毒。
還有人提出鮮豔的菌有毒而顏色淺的菌無毒,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實際上有許多淺色的菌也有劇烈的毒性,可以導致致幻甚至暈倒等後果。因此顏色深淺並不能作為判斷野生菌毒性的方法。
有些食客認為野生菌有獨特的風味,但野生菌帶來的安全問題不容小覷。建議大家食用菌類還是要到正規的市場購買安全的食用菌,不要食用野生菌。
互動環節
這周你還看到過哪些讓人懷疑其真實性的新聞?留言區需要你!
參考文獻
[1]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介紹. http://www.beidou.gov.cn/xt/xtjs/201710/t20171011_280.html
[2] 新華社.可實現多種成像模式切換:高分多模衛星成功發射.
http://www.gov.cn/xinwen/2020-07/03/content_5523936.htm
[3] 中國氣象局.「退休專家」稱太陽活動引發氣候災難?闢謠來了!.
http://mp.weixin.qq.com/s/_mXcrC2aP-nstnrtJFNrFg
[4] 中國網際網路聯合闢謠平臺. 高考錄取擦亮眼,莫信這些謠言.
http://t.cn/A6ygpdW5
[5] 教育部.關於從未以「教育部推薦」「新課標指定」等名義出版、推薦圖書的聲明. 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6/202007/t20200728_475507.html
[6] 果殼網.銀針探毒,是科學還是巧合?. http://m.guokr.com/article/16662/
作者 | 黃梓淇
編輯 | 鄺浩軒
插圖 | 趙穎
初審 | 劉茜子
審核 | 何凌南
終審 | 黃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