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神州日報》(3月25日)的附送畫報中印有一幀《防疫捕鼠》插圖 1894年在中國廣東暴發的鼠疫,來勢迅猛,曾傳播蔓延至內地各大城市,沿海傳至香港、上海等地,內陸則傳至東北、華北各地。在這樣嚴重的疫情之下,各地地方政府,均部署了一定的預防措施,主要是推廣用捕鼠方式來預防鼠疫傳播。這從清末風行一時的畫報中刊印的「防疫圖」中,可見一斑。
1910年,上海《神州日報》(3月25日)的附送畫報中印有一幀《防疫捕鼠》插圖,體現的正是清末天津防疫的實情。畫面上繪有天津地方公務人員逐戶檢疫,按戶分送捕鼠籠的情景。值得注意的是,畫面上的兩戶人家,由於是外來人口,每戶門前均掛有小牌,上邊的字跡還依稀可辨,分別為「太原王宅」與「武林許寓」。這說明當時的天津防疫工作,對外來人口特別注意,已經開展逐戶檢疫及相關工作。
圖案上方印有說明文字,原文如下:
防疫捕鼠
天津衛生局為衛生防疫起見,遂將清潔章程及防範各法隨時張貼。因傳染瘟疫其類不一而尤以鼠疫為最烈,此種疫氣先中於鼠,而鼠身之跳蚤又較而齧人。皮膚腫起如核,毒氣即由此深入,趕緊施救,尚恐不及,非若別項瘟疫猶可客醫治。鼠為家家恆有之物,萬一有疫而防無從及,至輾轉傳聞,恐為時已晚。衛生局已設法預防,為未雨綢繆之計,自備捕鼠鐵絲籠多具分發。各段巡所即由各所巡捕,按各段住戶輪流備給,分文不取,倘捕有鼠,無論生死,即由各巡捕按家收回送局剖驗雲。
原來,圖中分送捕鼠籠的地方公務人員,乃是天津衛生局人員。除了為居民分送捕鼠籠之外,還早已通過張貼告示的辦法,廣泛宣傳防疫知識。最具特色的乃是,巡捕會將居民家中捕捉到的老鼠,送回衛生局解剖化驗。這說明,當時的天津衛生局方面,正致力於尋找疫源,正力求查明致病疫菌所在。
如今,眾所周知,引發鼠疫的是一種特殊的「桿菌」。鼠疫桿菌就是一種桿菌,是腺鼠疫、肺鼠疫和敗血型鼠疫(一般而言是前兩種鼠疫的繼發症,亦有原發類型)的病媒總稱。鼠疫桿菌的發現,源於1894年在中國廣東暴發的鼠疫。當時,鼠疫傳至香港,出生於瑞士的耶爾森拿到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授權,奔赴香港調查研究疫情。通過解剖染疫身亡者屍體腫脹異常的淋巴腺,首次發現鼠疫桿菌,並確定此次疫情的病源乃是「腺鼠疫」。
可見,上個世紀初的天津防疫事務,尤其是在預防鼠疫方面,是相當具有科學水準的,是以現代醫學原理來指導具體工作的。一方面,加強宣傳防疫知識,做到讓廣大城內居民周知;另一方面,對外來人口精細排查(圖中所繪兩戶人家均懸掛原籍門牌即為印證),密切關注,對疫情防控做足了摸清家底、掌握實情的基層工作。
雖然挨家逐戶分送捕鼠籠的方式,早已被上海、北京等地所實施,可天津方面的防疫工作,並非只是吸納已有經驗,而是有更進一步的想法與動作。誠然,挨家逐戶分送捕鼠籠這種方式可以捕鼠防疫,盡最大可能切斷疫菌傳播路線;可除此之外還可以看到,天津的防疫人員已經開始以捕鼠送檢的方式,通過「剖驗」,即解剖檢驗觀察疫菌有無存在。若確有疫菌,即可迅即將捕鼠人家所在地加以隔離,盡最大可能防止疫情蔓延。這幾條措施,疊加在一起,足見一個世紀之前的天津防疫工作,已頗為得力,可稱同時代國內城市防疫典範。
文並供圖/肖伊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