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名稱多樣,有的名稱叫得有些神奇,比如「鬼見愁」。根據我了解的情況,別名和俗名叫「鬼見愁」的有兩種植物。
一,貓頭刺:是豆科棘豆屬屬植物。
它的別名有鬼見愁、刺葉柄棘豆、老虎爪子等等。為什麼叫鬼見愁呢,主要是它植物體為矮小墊狀小灌木,地上部分成球狀植叢,分枝多,雙數羽狀複葉,葉軸頂部木質化,伸出,下部粗,先端尖,為硬刺狀,人們碰到容易刺傷,因此就有了「鬼見愁」的別名了。
它主要分布於我國內蒙古、甘肅、陝西、寧夏、青海、新疆等地,常生長在礫石平原、薄層沙地、丘陵坡地和沙荒地上。主要用途:一是貓頭刺是乾旱沙地上的優勢荒漠群落植物,在荒漠草原植被中佔有重要地位。二是春天它的嫩枝、小葉和花可作為羊、駱駝的食物;它的莖葉搗碎煮汁可以治療膿瘡。
二,無患子:是無患子科無患子屬落葉大喬木。
在民間俗稱鬼見愁,其原因是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俗名為鬼見愁」的記載。在以前舊風俗採無患子果實讓小孩佩戴,或懸掛門頭,說法是有闢邪作用。
現在這樣的講究少了。無患子果實圓球形,直徑二公分左右,橙黃色,幹後黑色,質硬,夏季到秋季成熟。主要分布我國東部、南部和西南部,一些寺廟、庭園和村莊周圍多栽培。主要用途:一是用材樹種,木材輕軟,心材黃褐色,可作箱板、木梳等用。二是根和果實可藥用,果皮可代肥皂用。
總之,鬼見愁這個名稱是一種俗名或別名,在正規的植物志和樹木志中沒有正式中名叫「鬼見愁的」植物。因為我國所有植物命名是有規定的,什麼神呀鬼呀的叫法不準確定為正式中名的。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供參考。
(圖片引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