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7日,國際家庭在線安全協會創始人Stephen Balkam 先生受邀來到由騰訊遊戲學院聯合騰訊研究院共同舉辦的「遊戲高端論壇」活動現場,就「國際網上青少年保護」話題作了精彩的演講。
以下是演講全文:
大家好,我是國際家庭在線安全協會創始人Stephen Balkam,有幸參加本次遊戲學高端論壇,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經驗。
家庭在線安全協會(FOSI)是一個致力於維護兒童及其家人的在線安全的,國際性的非盈利組織。它集合行業、政府、非營利組織中的領頭人共同協作,創造出在線安全領域中新的解決方案及政策。此外,我們還開展了家庭在線安全相關研究,聚集各種資源,開展一些活動,或者稱為特殊的項目。我們做這些的目的是培養一種網上的責任文化,鼓勵所有人形成數字公民意識。
FOSI的價值觀是,所做的一切都是包容、透明以及無黨派的。FOSI採取自下而上、多利益相關者的方法,即不是政府告訴我們怎麼做,而是政府、企業各方,包括孩子們一起來努力解決問題。並且我們有自己的研究,來保證這些方法是基於證據並且得到授權的。儘管網絡上存在各種各樣的風險和威脅,但FOSI始終在促進各種形式的數位技術,使其能夠得到積極、豐富的使用。目前已有很多網際網路領域的大公司都成為了該組織的一員,如騰訊、谷歌、Facebook、亞馬遜、雅虎等等。FOSI對網絡在線安全的定義就是,在我們獲得在線生活好處的同時,承認風險、減輕損害。
一、形成數字居民意識
(Digital Citizenship)
數字居民有三層含義。
1.安全,保障,隱私。如某些老年人上網會遇到一些具體的、特定的問題,他們不知道怎樣保證自己的安全,也不知道如何設置隱私。儘管設置隱私對於不同文化而言有不同的含義,但幾乎所有的網際網路服務都可以設置自己的公開程度與狀態。因此我們要掌握一些方法,使得我們或者孩子、老年人上網時,安全隱私都要得到保障。
2.數字素養/媒介素養。FOSI致力於使父母輩以及祖父母輩等上網群體,不僅要知道上網設備中存在內容來自於哪裡,而且要知道這些內容對於人們生活的影響,包括自己輸入內容的影響。
3.權利與義務。即做到個人權益和責任的平衡。
二、線上責任的文化
(The Culture Of Responsibility Online)
1.合理的政府支持。所有的這些不同的層級,不同的參與方、政府、企業等等都是不同的,但是重疊的這個安全責任,首先我們說到要有合理的政府支持和監管。如政府要提供相關研究的撥款,要開展一些活動去接觸家長和孩子們。
2.完全資源化的執行法律。我們相信執法要持續得到充分的資源支持,才能夠將壞人繩之以法,使他們真正被管制住。
3.穩健而全面的行業自律。行業本身要強有力、全面地進行自我監管。如設計工具提供給父母,使得他們能夠控制自己孩子上網的時間等等。
4.精通技術的教師以及圖書館管理員。實踐中,教師、圖書館管理員往往需要處理各種線上技術問題。因此這些群體都需要了解科技、需要被培訓,從而獲得一些技術和資源去做好他們的工作。
5.賦權給父母。因為在孩子對科技的使用過程當中,父母在決策方面面臨的壓力出現的越來越早,他們需要做的決定也出現得越來越早。
6.培養有適應力孩子在網上做出明智的選擇。我們需要讓孩子們更加堅強和堅定,使得他們有能力去克服一些挑戰和困難,幫助他們在網上作出明智的抉擇。
三、立足三項原則---3P元素
(The 3 P’s)
FOSI有三項原則作為指導,可以用「3P元素」來表示。
1.開明公共政策(Enlightened public policy)。FOSI所建立的政策資源之一,就是由聯合國方面去支持政策。政府的政策叫全球資源與信息目錄,我們想以全球的角度去看問題,不同國家對於家庭在線安全的信息不盡相同。
2.行業最佳實踐(Industry best practices)。對於很多的網絡公司來說,他們都有這種網絡安全方面的諮詢委員會,如Facebook安全諮詢委員會,Twitter信任和安全理事會,Snapchat安全諮詢委員會等。FOSI也會對谷歌、亞馬遜、微軟以及其他的一些網際網路公司提供在線安全特徵、產品和政策方面的輸入和幫助。
3.良好數字家教(Good digital parenting)。我們在相關研究裡面發現家長有的時候會在網絡教育當中忽略網絡安全,我們對此開發了一個「好數字家庭教育工具包」,可以從網上下載,支持多語言,可在當地學校和圖書館根據內容進行網絡安全的教育講座。
四、如果防止兒童遊戲過度使用?
1.了解遊戲。其實家長也很想去以孩子們知道的語言去跟他們溝通,那麼家長們是否知道你的孩子玩什麼遊戲?這些遊戲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中國的家長了解熱門的遊戲嗎?還是中國家長不太普遍了解那些遊戲?如果完全不了解,那就可能有點問題了。
2.了解特徵。了解過後,家長們也要明白這些遊戲的特點,如這些遊戲可以在線獲取嗎?有社交屬性嗎?還有一些重要的問題,比如騰訊的遊戲是不是有一些方法可以限制孩子們的網上玩遊戲的時間?
3.設定基本規則。你的孩子玩遊戲需要經過你的許可嗎?你對孩子們的遊戲是否設置了家長控制?在美國,在英國和加拿大等等這些地方,有一個規則是不讓孩子們在臥室玩遊戲,或不會讓孩子們在凌晨兩三鍾玩遊戲等,有時候家長們需要為孩子建立一些基本的條約、規則。
4.管理你的孩子的遊戲過程。家長們需要採取一些措施來管理孩子們的遊戲過程。比如,家長可以控制適用於所有當前的遊戲機、掌上電腦和計算機,按娛樂軟體分級委員會(The Entertainment Software Rating Board,簡稱ESRB)的評級類別來選擇遊戲,規定你的孩子可以玩遊戲的時間,限制他們接入網際網路等等。
五、跨代的在線安全
——老年人如何使用網際網路
(Online Safety Across The Generations : How Seniors Use The Internet)
1.使用與不使用網絡的老年人
最近發布的一項網絡安全研究發現,美國很大一部分老年人(62-63歲以上),80%的人使用網際網路,53%的人每天都上網。老年人上網比例佔比可以說明科技與服務的普及程度,如政府網站提供的在線辦公可以惠及在邊遠居住的老年人。
2.身份盜竊和黑客攻擊是老年人最關心的問題
與上網經驗較少的老年人相比,已經上網15年或更長時間的老年人表現出對每種上網威脅因素的更少關注(平均低15%)這些老年人上網最大的擔憂是什麼?第一,身份的盜用。他們會擔心上網的時候有人盜竊他們的信息、身份。第二,擔心資金帳戶被黑客攻擊或者是受到病毒攻擊。
3.許多老年人採取措施在上網時保護個人信息
受訪的上網老年人中,93%的人至少採取過一種網絡安全防衛措施,46%的人做過兩種或者更多種。如使用密碼,使用防病毒軟體,也有一些老年人使用多程序、多步驟的身份認證,以及在上網時通過簡訊驗證來操作下一步。
4.上網的老年人利用了網際網路所提供的許多優勢
老年網絡用戶其實也很享受上網的過程,他們喜歡用社交網絡,也有很多人用網絡購物,電商和網絡銀行服務等,很多人還會使用視頻電話,尤其是在他們跟孫子、孫女輩溝通的時候。
5.無論上網與否,許多老年人都和年輕人討論過網絡安全
此外可以發現,不論是老年人的上網群體還是不上網群體,都會跟他們的子女談及網絡安全的問題,其中上網的老年人群體這種做法更普遍些,佔據該群體總人數56%,不上網的老年人群體中,和子女談論網絡安全的老年人佔據了41%。這也是在中國看到的現象。問題是小孩子們都花很多的時間在他們各種先進的電子設備上,但是老年人其實不太懂如何使用這些設備,只會跟孩子們說在使用這些網絡設備時注意安全。
六、關於家庭與數位技術的關係
1.父母們通常發現科技使教育孩子更容易
總的來說,技術和網際網路使做父母成為一種工作的方式。通過研究與調查,我們發現更多的家長說,其實技術使得他們這種家庭教育對子女的教育更加簡單了。
2.在美國家長看到科技使用有許多積極影響,但也有一些明顯的缺點
網絡科技進步,使得家長看到技術帶來積極的一面:孩子們提高了創意、研究能力;網絡工具可以幫助家長輔導孩子們的作業,追索行蹤,甚至減少孩子們因為在戶外運動而受傷的可能性。但總體上我們應當在戶外或戶內活動之間維持一個平衡。另外,也有三分之一的家長擔心孩子們注意力會缺乏,與同齡人玩耍時間縮減等。那麼下一代的孩子會不會在與人面對面交流的時候有問題呢?比如說眼神交流,同理心,能不能理解其他人。尤其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特質。
3.對於家長來說,內容管理勝過時間管理
我們還問了我們的家長他們主要擔心的是什麼?和孩子們在上網和使用科技產品時花費的時間這一因素相比,令人驚訝的是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家長更加擔心網上的內容不合適兒童上網,諸如色情或者憎恨的言論。
4.「科技闔家」
科技對家庭成員溝通是有影響的,這裡的「家庭」包括家屬以外的大家庭。技術讓家庭團結在一起,這些活動包括一起上網、玩電子遊戲、做教育活動、看社交媒體帖子等。受訪者中有57%的人感受到技術讓家庭交流等變得更順暢。
5.技術成癮
美國醫學界經常激烈地討是否存在著網絡成癮這樣一個問題,但我們經常使用的該術語其實和醫學方面的界定完全不同,至今還沒有接受網絡成癮症狀的定義。不管網絡成癮存不存在,網際網路公司以及其他公司創造的技術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尤其是對於年輕人來說。
6.我們下一步應該做什麼?
我們總是呼籲在某個方面做更多的研究,要有更多的證據,要有更多的比較性的探索,不僅在一個國家研究,還要在不同國家之間比較研究。我們也會發現文化之間的相似的地方越來越多,但是不管是因為文化還是政治組織的原因,不同地方還是有一些差異的。例如物聯網,人工智慧,屏幕時間等等,新技術的出現也會帶來新的話題討論。技術有的時候說不上好壞,但是也說不上中立,取決於你如何去使用,用途決定了技術的好壞和性質。
那麼我們需要進行什麼樣的調查? 新的問題和關注點是什麼?我們未來的方向是如何呢?這些問題等待著我們一一去探索。
整理:張夕夜、曾坤
— —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