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課題-基於深度信息的人體姿態在公共場合的應用

2020-09-15 鬥戰教育

一、研究內容:基於深度信息的人體姿態在公共場合的應用

基於深度信息的人體姿態在公共場合風險控制的應用關鍵技術攻關項目,主要研究在公共場合通過採集深度圖像,檢測圖像中的人體並返回人體矩形框位置,精準定位核心關鍵點,支持多人檢測,並通過群體姿態研判公共場合風險情況,詳細研究內容如下:

1)構建通過人(群)體姿態研判公共場合風險評估模型;

2)實現公共場合下群體深度圖像採集,並實時的進行空洞修復、圖像平滑等預處理操作;

3)實現公共場合下深度圖像序列中的人(群)體姿勢的有效特徵提取,並實時的進行全局和局部的特徵描述;

4)實現公共場合下人(群)體姿勢分類識別以及人(群)體核心關鍵點的定位;

5)建設公共場合多角度視頻和RGB-D傳感器圖像融合分析。

二、技術路線:

1)基於深度神經網絡(DNN)的人體姿態估計方法;

2)基於高精度人體檢測和關鍵點定位算法,支持斜拍、複雜背景、人體大動作等場景;

3)基於深度信息的人體姿態識別,支持動態時間規劃、隱馬爾可夫模型、支持向量機以及卷積神經網絡等方法;


深度信息

相關焦點

  • 深度攝像頭實現人臉解鎖,「光貞智深」選擇採用紅外隨機散斑結構光
    去年 9 月,美國蘋果公司發布了智慧型手機 iPhone X,首次在智慧型手機上前置深度攝像頭,支持人臉3D數據採集,並實現基於3D信息的刷臉解鎖功能。後經業內人士拆解分析,了解到其採用的是紅外隨機散斑結構光成像技術。
  • 圖靈獎「擁抱」深度學習
    2014 年,Bengio 與 Ian Goodfellow 共同發表生成式對抗網絡 (GANs) 的開創性文章,在計算機視覺和計算機圖形學領域引發了一場「革命」正如 ACM 在官方公布中寫道,三位獲獎者以獨立或者合作的方式,不僅為深度神經網絡奠定了概念基礎,還證實了深度神經網絡在實際應用中具有優勢。
  • 因深度學習成就,香港大學羅平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亞太區「35...
    《麻省理工技術評論》表示,該區域名單能為亞太地區最聰明和最年輕的人們創建聯繫,並擴大其創新成果所產生的影響。師從湯曉鷗、王曉剛,最早將深度學習應用於計算機視覺的「先行者」——香港大學計算機系助理教授羅平本次也位列榜單。
  • 「2018 第六屆全國計算機學科博士後論壇」今天召開,鵬城實驗室...
    美國華盛頓大學黃正能教授黃正能教授講道,現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攝像頭、海量的視覺數據,深度學習的發展也帶來了分類識別、檢測追蹤、語義分割、人體姿態識別等等技術成果,在交通、漁業都有諸多應用。那麼未來還能做什麼?
  • 法國國立路橋學校在讀博士肖洋:非特定場景下的目標檢測和3D姿態...
    在BMVC 2019會議中,來自巴黎高科路橋大學的在讀博士肖洋提出一種泛化能力極強的基於深度學習的3D姿態估計方法。該方法利用目標物體的三維模型作為引導,不需要對特定的物體類別進行神經網絡訓練。同樣的網絡架構即可以直接對不同類別的物體進行姿態估計,也可以快速地應用在訓練過程中從未見過的全新物體上。
  • 深度學習的可解釋性研究(一):讓模型「說人話」
    比如劉慈欣的短篇《朝聞道》中霍金提出的「宇宙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一下子把無所不知的排險者卡住了,因為再高等的文明都沒辦法理解和掌握造物主創造宇宙時的全部信息,這些終極問題對我們來說永遠都是不可解釋的。
  • 學界| Facebook提出DensePose數據集和網絡架構:可實現實時的人體...
    我們可以認為這個任務涉及到一些其它問題,比如物體檢測、姿態估計、作為特例或前提的部位和實例分割。在圖形處理、增強現實或人機互動等不只需要平面關鍵特徵位置標記的問題中,這一任務的解決將能實現很多應用,並且還能助力實現通用型的基於 3D 的物體理解。
  • 「反向傳播非你原創」,Jürgen發文直指Hinton不應獲2019本田獎
    創立於 1980 年的本田獎旨在表彰「為引領生態技術領域的下一代新知識而做出貢獻的個人或團體」。2019 年,Geoffrey Hinton 獲得本田獎,獲獎理由是「為將人工智慧(AI)廣泛應用於多個領域所做的先驅性研究以及實用化推進」。
  • 指靜脈識別技術的源起、應用與發展深度解析
    隨著萬能指紋、人臉照片被盜、人臉信息隱私、指紋缺失等其他生物識別技術問題的出現,指靜脈識別技術因具有優越的高安全性、高便捷性,正得到大眾青睞並廣泛應用。在2019年,指靜脈識別技術在支付、安防、地鐵、門鎖、消費電子等領域均有創新性的應用,如日立製作所和東芝推出「刷手指」支付服務、廣州地鐵推出指靜脈識別過閘機、格力推出指靜脈智能鎖、小米有品上架多親指靜脈識別私密箱等。
  • 「原創」海豐阿東:帶暗鉤的人體秤重電子秤
    「原創」海豐阿東:帶暗鉤的人體秤重電子秤古往今來,人這一生都是從0開始,到滿了之後結束。當一個人,哇哇大哭,來到這個世界上。然後就是不斷的吃喝,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成長。現在在一些藥店的門口,總會放上一臺秤人體重量的稱,這是吸引顧客的一種方法。這東西不要錢,免費的,你有需要往秤上一站,你的體重就出來了。無論是進店先買藥,或是路過的人,都可以上秤秤一下,這無形中,就為店裡做了個廣告。這秤體重的秤,日前改頭換面的出現在某一個超市裡面。他號稱是能夠秤身體,測身高。
  • 深度強化學習走入「死胡同」,繼續死磕電子遊戲還是另闢蹊徑?
    感興趣的讀者可參考下文:如果這些問題中有一部分得到改善或解決,例如找到更抽象的方式來表徵神經網絡內部的信息,我也不會太驚訝,但如果不能解決我所認為的核心問題,即有關手動設置獎勵的問題,那所謂的「改善」或「解決」也就意義不大了。在深度強化學習中,我認為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設計獎勵函數來讓智能體完成想讓它做的事情。
  • 探討計算機視覺前沿技術,加速智慧城市落地應用 | CNCC 2019
    今年,大會以「智能+引領社會發展(AI+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Society)」為主題,結合現階段各領域發展的成就與挑戰,將安排70餘場前沿技術論壇,涉及人工智慧、大數據、軟體工程、計算機教育、類腦計算、健康醫療大數據等前沿學術、技術、教育和產業話題,致力於推動我國計算機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 「2019 年聲紋識別研究與應用學術討論會」成功舉辦,18 位特邀嘉賓...
    第一個環節:深度學習首先上臺報告的是本次會議主席之一,崑山杜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副教授,美國杜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客座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兼職教授李明,他的分享主題是「基於端到端深度學習的說話人和語種識別」。
  • VR太空射擊遊戲「Impact」登陸Oculus應用商店
    VR太空射擊遊戲「Impact」登陸Oculus應用商店 2021-01-11 10:44  93913虛擬實境
  • 用AI「馴服」人類幼崽:這個奶爸找到了硬核帶娃的樂趣
    為了能安心看幾集 Netflix 劇,技術宅奶爸都做了些什麼……長期以來,「奶爸」+「萌娃」一直是一個不被看好的組合,甚至有人說,「父愛如山體滑坡」。不信的話,以下都是證據:眾所周知,人類幼崽似乎是臺永動機,在一天 24 小時任何時間段裡都有可能向你發難。你能讓自己睡個安穩覺的方法看來是在白天消耗他們的精力,因此人們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
  • 從人臉到人體姿態,芯翌探索生物識別新模式
    論文關注了人體關鍵點檢測問題的數據處理,提出用於人體姿態估計算法無偏的數據處理方法——UDP,能夠有效解決現有的SOTA人體姿態估計算法中的部分缺點,且在基本不增加模型複雜度的情況下,提升算法性能。和已經被廣泛應用的人臉識別技術相比,人體姿態估計技術的「出鏡率」並不高。實際上,無論是在安防、刑偵還是在工業生產等領域,人們不經意的姿態動作,都能成為行為估計與識別的重要因素。
  • AI+醫療「最佳掘金案例」榜單出爐,致敬寒冬中的「持炬者」
    從2016年開始,基於深度學習的AI技術成為了革新各個行業的一大利器,醫療是其中最火熱的領域之一。從「替代醫生」到「輔助醫生」,從「單點突破」到「全病種理念」,從「技術研發」到「商業落地」。短短三年時間裡,AI醫療經歷了一個急劇變化的過程。
  • 基於深度學習的人臉識別技術全解
    計算機圖形圖像、資訊理論和語義學相互結合的綜合性技術,並具有較強的邊緣性和學科交叉性。其中,人臉檢測與識別當前圖像處理、模式識別和計算機視覺內的一個熱門研究課題, 也是目前生物特徵識別中最受人們關注的一個分支。
  • 日報| 英偉達發布兩款基於Pascal的深度學習晶片
    英偉達發布兩款基於Pascal的深度學習晶片9 月 13 日,NVIDIA(英偉達)在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召開 GTC China 2016 大會。Udacity聯合英偉達與奔馳,推出「無人駕駛車」課程在最新的 TechCrunch Disrupt 2016 大會上,優達學城(Udacity)正式對外發布了「無人駕駛工程師」的納米學位,這也是全球首門可以在線學習的無人駕駛車工程師培訓項目,由優達學城(Udacity)聯合梅賽德斯-奔馳、NVIDIA 以及剛被 Uber 收購的 Ot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