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競爭格局的質變總是在不經意之間完成,誰忽略這個變化,誰就會被市場淘汰。所以,就連知名企業家張瑞敏也要說他時時刻刻都「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過去的我們,弄潮於商海,徵戰於市場,雖說常常身不由己,但憑所把握的資源以及不輸於他人的勤奮,總能自覺或自發地從容應對競爭,無非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不少企業憑藉經營者的靈活和智慧,一路走來還算順利,儘管活得並不一定輕鬆。
市場競爭的主流格局發生了變化
然而,無論我們曾經採用什麼策略、發展達到了什麼程度,今天,所有企業無一例外都遇到一個必須引起經營者高度重視的、極其嚴峻的現實:那就是,市場競爭的主流格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知從何時起就已完成質變——由以自發性的初級經營形態為主要競爭手段的格局,跳躍到了以高度自覺的科學營銷形態為主要競爭手段的格局)。
這個變化帶來的結果就是,過去我們經常採用、並可能還產生了心理依賴的競爭策略比如價格促銷、概念引導等方法收效甚微甚至毫無效用。
於是,很多企業開始感到茫然:消費市場在擴大,消費總額在增加;企業經營經驗更豐富,經營水平更高且更加努力,但壓力根本無法釋除。生意越來越不好做,錢越來越難賺……
這是怎麼了?不少經營者開始焦慮。
其實,這是市場邁向成熟的正常表現。在成熟階段,所有的競爭要素都有了新的內涵。麥可·波特的三大競爭策略(成本優化、專業聚焦、差異實施)開始大行其道的時候,企業的微觀經營已經無法再創造核心競爭優勢,核心競爭優勢只能源自品牌。
所以,品牌建設早已被一些眼光英明的企業家空前重視。當前,品牌策略理應成為我們最重要的戰略,一切工作都應圍繞著品牌的樹立與提升而展開。但是,我們還有很多人的經營思維乃至經營行為都還停留在不成熟的市場初級階段,所以,茫然是必然的,焦慮不可避免。要初中學生解答高中甚至是大學的《普通物理》習題,頭腦沒法不昏。
科學營銷是未來發展的唯一出路
路還要走下去,企業還要發展,我們又不能停下來補習,怎麼辦?
高標諮詢CEO舒金旺先生形容中國企業所面臨的營銷困惑時打比喻說:「市場經濟是最壞的老師,還沒有開始上課就要考試了。」是的,還沒有開始練兵訓練,我們就已開赴前線打仗了。別無選擇,考試必須參加,仗非打不可。這時候,只有靠我們自己「惡補」現代營銷的課程來應對實戰才是唯一的良性出路。與此同時,還必須加大營銷宣傳的力度以跟上競爭的節拍。
這時候我們必須明白:科學營銷是未來企業要取得較好發展的唯一出路;我們必須有這樣的信念:科學營銷能將我們的發展帶入一個全新的天地。
營銷策略確定後,營銷效果的保障有兩大要素:其一,執行;其二,宣傳。執行和宣傳都要高效而科學才能使營銷達到企業想要達到的最好程度。執行需要靠具有較強執行力的團隊和科學措施做基礎保障,宣傳則必須認真策劃並選擇自身品牌形象頗佳的媒體實施。
無論從什麼角度講,企業的營銷從現在開始必須要靠智慧而非小聰明來完成,智慧的發揮必須建立在對營銷局勢正確認識的基礎上。
數位化轉型創新的意義
眾所周知,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數字」視為核心資產、新資源和新財富。究其根源,數位化轉型無非是產業轉型升級,搶佔新的競爭制高點的有效助力。而這背後的驅動力,一方面是技術,即新一代IT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是產業驅動,即全球性產能過剩。
在工業時代,中國處於後發地位,很多中國企業通常處於產業鏈下遊,核心技術和專利積累薄弱,最終只能依靠規模效應和低價競爭來取勝,所以造就了很多龐大但不強壯的製造企業,只能寄望於外部市場需求旺盛,通過不斷壓縮原料和人工成本來續命。
而如今,企業發展的重心早已發生變化,規模與成本不再是制勝的法寶,產能過剩問題集中爆發。過去的商業模式,是企業生產什麼消費者就得買什麼,但未來有可能則會變為消費者需求什麼企業生產什麼,這對於企業的業務模式和流程,將帶來顛覆式的改變。
數位化轉型正因此應運而生,發展數字經濟「數字經濟」也因此被確認為一種重要的經濟形態和創新增長的新動能,數字經濟的構成包括信息技術產業的產值、建立在信息技術支撐和應用上的傳統產業增值部分和基於信息技術催生的新業態、新經濟和新模式所創造的價值。
歸根結底,數位化轉型是整合自己的資源,檢查缺失的空缺,重視技術投資,使用數位技術來實現業務創新或優化業務模型。
數位化轉型是個漫長及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存在唯一的成功準則,尋找適合企業自身成熟度及發展戰略的數位化轉型方案是一切的前提。
作為企業應正視差距,完善企業管理流程和數位化基礎,為新技術的應用打通內部協同和變革壁壘,轉變企業對數位化的片面認識,將是國內企業在數位化時代進一步發展最緊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