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在世衛組織東地中海區域辦事處新聞發布會上,世衛組織東地中海區域主任稱,沒有證據表明新型冠狀病毒是實驗室製造的,也沒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是以生物武器的身份製造出來的,新冠病毒來自動物界。
延伸閱讀:
毒株相似度達99%!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
2月7日上午11時,華南農業大學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研究攻關情況舉行了新聞發布會。
記者在發布會上獲悉,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教授沈永義、肖立華等科研人員,通過聯合攻關,在新型冠狀病毒潛在中間宿主的溯源上取得突破。他們的最新研究表明,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
據了解,攻關團隊通過分析1000多份宏基因組樣品,鎖定穿山甲為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繼而通過分子生物學檢測,揭示穿山甲中β冠狀病毒的陽性率為70%;進一步對病毒進行分離鑑定,電鏡下觀察到典型的冠狀病毒顆粒結構;最後通過對病毒的基因組分析,發現分離的病毒株與目前感染人的毒株序列相似度高達99%。
以上結果表明,穿山甲是新型冠狀病毒的潛在中間宿主。研究結果對本次疫情的源頭防控具有重大意義,為野生動物管控的相關政策調整提供了科學依據。
「鑑於當前疫情防控的嚴峻性,我們選擇將研究結果在第一時間向社會公布,希望有助於疫情的科學防控,並為更多科學家開展進一步工作提供借鑑。」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劉雅紅教授介紹,2019-nCoV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暴發之初,為有效應對疫情,增強疫情科技防控能力,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和華南農業大學高度重視。在廣東省各政府部門的指導下,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科技攻關應急專項的支持下,整合學校優勢學科平臺,組織學校優勢科研力量展開疫情防控聯合攻關,並迅速取得重大突破。
劉雅紅表示,華南農業大學長期以來堅持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堅持科研頂天立地,號召學校廣大科研人員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疫情當前,學校更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體現責任和擔當,將論文寫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學校將舉全校之力,充分發揮嶺南現代農業廣東省實驗室等平臺優勢,勇於擔當,主動作為,密切關注新型冠狀病毒可能對我國畜禽業及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加強動物重大疫病及動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監測及研究工作,為疫情防控及我國畜禽業的穩步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科技力量。
人民日報:吃野味會打開「潘多拉魔盒」
吃野生動物無異於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幹擾了物種間經過上百萬年進化而達成的自然和諧關係,容易導致動物易感的病毒傳播上身,引發人類新發傳染病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各級黨委政府按照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工作,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我是做細菌與病毒免疫學研究的,這些天也一直從自己的專業角度思考。實踐中,我們應如何更有效地防範和應對突如其來的疫情。
病毒一般有其天然宿主,在原宿主中可能並不致病,比如蝙蝠就攜帶包括冠狀病毒在內的很多病毒。但是以前一些不感染人類的動物病毒傳播到人類新宿主後,由於一些病毒易發生重組和複製變異,可能會產生新毒株,人體內沒有相應特異免疫抵抗力,從而導致人類感染、新型人類傳染病暴發和流行。從新發傳染病病因的角度來說,吃野生動物無異於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幹擾了物種間經過上百萬年進化而達成的自然和諧關係,容易導致動物易感的病毒傳播上身,引發人類新發傳染病。應加大執法力度,堅決取締和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市場和貿易。同時,還應強化對傳染病基礎與應用的科學研究工作和流行病學的追蹤調查,從源頭上提高應對新型疫情的能力。
避免疫情傳播擴散,應及時科學處理傳染源和切斷傳播途徑。面對疫情,時間就是生命,儘早隔離和採取措施是防控疫情的重要一環。疫情面前,最大的恐懼是恐懼本身。因此,一旦發現傳染病疫情出現的苗頭,應加強一線信息資源與成果共享,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回應社會關切,同時加強傳染病防控知識的宣傳教育。完善疾控中心、公共衛生、臨床醫生、科研專家與政府之間的協調和溝通機制,做到公開透明、成果共享。將臨床、科研、流行病學調查等一線成果與信息及時上報相關部門,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數據與結論,應及時公開。進一步強化對相關機構的監督力度,充分發揮媒體監督和群眾監督的作用。國家還應設立特別獎勵,對及時提出重要指導意見的個人和單位進行獎勵。
此外,提升公共衛生防控能力應做到未雨綢繆,要加強社區醫療力量建設,從長遠看,亟須建設和培養一支強大精幹的公共衛生隊伍和專業管理隊伍,專門應對重大傳染病防控及應急事件。這支隊伍人員的職稱待遇等不能單純以發表論文來評定,而是應該主要以對國家傳染病防控及應急等需求做出的貢獻大小而定。
作者:章曉聯(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免疫系主任)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央視新聞 澎湃新聞 人民日報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