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假設有一個理想的美麗新世界:那裡沒有貧窮,沒有疾病,不存在饑荒,不存在資源不足的世界,一切都是充足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你覺得在這樣的世界生活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
一系列科學實驗真的揭開了這個問題的謎底。
1947年,John B. Calhoun教授,在大學的實驗室裡製造了一個小小的老鼠居住地。在為期28個月的觀察期內,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事情:本應繁衍到50000隻老鼠的居住場,老鼠的總量卻未能突破過200隻。由於沒有充分的貫徹和研究,這個現象一直在他頭腦中圍繞著。究竟是什麼阻礙了老鼠數量的增長,是人為因素,還是自然因素?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他在1968年給老鼠創造了更為宜人的生存環境,那裡沒有天敵,沒有疾病,沒有飢餓,沒有居住問題,一切可能導致人口衰減的原因都被排除在外。那麼,這個宇宙能夠持續多久呢?
1780天。1973年5月23日,伴隨著最後一隻雄鼠的死亡,老鼠們徹底失去了任何繁衍的可能。25號宇宙宣告了他的滅亡。
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理想的生存環境沒有換來生生不息的繁衍與和諧?
整個實驗的過程,大家可以看一下這部紀錄片,我這裡簡單摘要一下實驗的階段性結果:
最初,被選定的8隻老鼠(4雄4雌)很像人類的亞當夏娃,這些小鼠劃分領地後開始了擇偶和繁衍活動,老鼠的數量增長也呈現迅速增長的態勢——
但是這種趨勢在人口爆炸階段結束後,從第315天開始,小鼠數量的成長從55天增加一倍減緩到了145天一倍,並且在總數達到2200隻後達到頂峰。
儘管實驗能夠提供的條件可以容納超過6000多隻老鼠,但這個時候便開始出現各種社會問題:
1. 越來越多的雄性成年小鼠變得無所事事,因為老鼠壽命延長,霸佔「崗位」,他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開始出現迷茫,並開始在宇宙中央區聚集;這些小鼠們逐漸開始對生活失去興趣,不和其他任何小鼠社交,相互之間也不聞不顧。
2. 因為領地邊界不清和中央區密度顯著加大,各種暴力事件開始越來越多,老鼠們因為進食問題會攻擊其他老鼠,被攻擊的不反擊也不逃避,但會去攻擊更弱的老鼠,戾氣一層層在傳遞。
3. 同樣在社會中找不到位置的雌性小鼠則會選擇在較高,無人關注的巢穴中隱居。她們中看不見暴力的痕跡,也看不見社交的跡象,就如同與世隔絕的隱士們。
4. 和深居高處的隱士雌鼠們相對應的,則是被我們稱為「美麗鼠」的雄鼠們。他們拒絕打鬥,也從來沒有帶著性意圖接近過雌鼠。這些小鼠沒有任何傷痕,也沒有任何凌亂的地方,就好像完美的樣品一樣。他們的行為中僅有吃,睡,和打理自己,對除了自己身邊以外的事情均顯得漠不關心。像缺乏靈魂的「美麗軀殼」。
5. 擔任起保護領地工作的雄鼠們對於自己領地的意識也越來越薄弱,但是對於忙於生育的雌鼠來說,。雄鼠們對領地保護的降低就意識到了自己哺育用的巢穴被侵犯的機率越來越高。
6. 隨著領地概念的逐漸淡化,負責哺育的雌鼠們的攻擊性也變得越來越強,甚至直接代替了本應負責保護領地的雄鼠們。這種攻擊性不僅僅是對於外人,雌鼠們的攻擊性也漸漸的轉移到了自己的後代上,有許多幼鼠被遺忘,被拋棄。
7. 25號宇宙中後半段出生的小鼠幾乎都納入於這些」美麗鼠」。在人口增長衰減期時,上一代的小鼠們已經過了生育的年齡,但新一代的小鼠們卻根本就沒有培育出生育的能力。第920天是最後一隻小鼠誕生的日子,而從這之後,25號宇宙就進入了緩慢,但是持續穩定的死亡。
"起名為25號宇宙的原因是?因為之前還有24個宇宙嗎?"
"對。"
"那他們的結局呢?"
"滅亡。"
2
三年多,2000隻老鼠的命運故事絕非偶然,而是對具有深遠心理學意義的警示預言。
為什麼這樣理想的烏託邦環境到最後帶來的都是滅亡呢?
我們不妨跟蹤這些「美麗鼠」出現的無心社交,無所事事的「沉淪」行為的條件說起。
這些「美麗鼠」的沉淪行為的出現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1. 完全充足的物質與環境條件,他們無需為生存問題進行任何努力。
2. 老年人霸佔位置,年輕人無所事事,缺乏社交動力與責任感,變得冷漠、自私與暴力。
3. 人口聚集帶來的密度激增,缺乏邊界與有效社交能力,無法合作,孤芳自賞,成為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
看看我們現代社會的發展,是不是我們都會有些似曾相識心有餘悸呢?
老齡化、少子化、男子草食化、宅文化的流行、低欲望社會、抑鬱症的上升,這些在日本都已司空見慣。確實,日本社會非常神奇的靠近出現「沉淪行為」的幾個條件。
一是日本的人口密度很高,尤其是東京的聚集度更高,為了保持邊界,很多人都牴觸社交,人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二是老齡少子化讓人口出現負增長,再加上老人的優勢地位不斷擠壓年輕人的生存空間,年輕人缺少機會、活力和希望。
三是日本社會高度發達,年輕人啃老也不會有生存危機,他們缺少為生存焦慮的基本環境。
所以,年輕一代的「沉淪行為」越發普遍,很多人能夠在自己的房間裡關上好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情況越來越多,有些人甚至連房門都不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見。但你說他們真的完全是溫和的小白兔嗎?似乎也不是。最近出現的好幾起震驚全日本的暴力犯罪(京都動畫大樓縱火案、十幾個小學生被殺案,養老院老人被襲擊案)都是被這樣看似無害其實偏執的宅男們所為,這也成為讓日本政府最為頭疼的社會問題。
按理說,中國畢竟還處在發展中階段,人們對於物質的欲望和奮鬥的動力還是比較強的,「沉淪行為」還不太容易規模化。但是在某些富二代的群體中卻也開始普遍起來。
這些富二代的家庭在孩子養育方面存在幾個明顯的問題:
一是缺少正確的財富觀的培養,在物質層面的過度給予讓孩子缺少感恩心態。
很多家庭的父母童年是有過物質匱乏的記憶的,他們對孩子表達愛的方式便是物質的過度給予,再加上對孩子缺少信心,希望孩子「少走彎路」,於是用包辦的方式來為孩子的成長掃清障礙,卻忘了這樣恰恰讓孩子喪失了在挫折中成長的機會。
而孩子呢,因為得到東西太容易,再加上缺少父母用心的愛與陪伴,他們在物質上反而變得越發挑剔,同時也很少感恩,不懂得珍惜別人的饋贈與機會。
二是缺少邊界意識,與孩子變態共生。
很多父母分不清哪些是孩子的課題,哪些才是自己的課題,往往喜歡打著「都是為你好」的名義大行控制之愛,與孩子間缺少有效邊界,最後導致孩子喪失獨立性,活力也被父母完全壓制了,而開始出現倦怠、叛逆、消極甚至自毀的行為。
三是急功近利,缺少對孩子的同理心與幸福力的培養。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培養只盯著成績,卻並不關心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與情感需要。因為對孩子的同理心的培養的漠視,導致孩子缺少與人深度協作的能力與動力,孩子的社交完全變成了網上社交或者網路遊戲,缺少在現實生活中深度社交的能力,導致性格的封閉與偏執。
這些培養方式恰恰是最能從根本上毀掉一個孩子的。我以前去義烏為那些民營企業家的家庭做過調解,發現很多富二代家庭的孩子都缺少經營好親密關係的能力,也缺少事業上的動力與熱情,根本原因就是在養育過程中內心的驅動力遭到了破壞,缺少了幸福的能力。
3
那如何才能防止新生代不斷出現「沉淪」行為,而避免毀滅的悲劇呢?
既然找到了導致「沉淪」行為的病因,那就必須針對「病因」來對治,也求根治。
1. 培養孩子正確的財富觀,學會感恩
在培養孩子的財商這方面,猶太人做得非常成功,他們從小就會大方的與孩子談錢,並且告訴孩子他們享用的一切是通過金錢購買而來,而這背後是父母的辛苦勞動換來。如果父母不解釋,孩子必定認為,任何東西只要向父母要,就一定可以得到。如果父母有求必應,孩子將來勢必需索無度。這樣的教育反而會讓孩子對「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有更切實的體會,從而懂得如何有效利用資源的規劃思維和等價交易的談判思維。
猶太人財商教育最重要的一點,是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理念。所謂延遲滿足,就是指延期滿足自己的欲望,以追求自己未來更大的回報,這幾乎是猶太人教育的核心,也是猶太人成功的最大秘密。
猶太人父母會告訴孩子,「如果你喜歡玩,就需要去賺取你的自由時間,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學業成績。然後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賺到很多錢,等賺到錢以後,你可以玩更長的時間,玩更昂貴的玩具。如果你搞錯了順序,整個系統就不會正常工作,你就只能玩很短的時間,最後的結果是你擁有一些最終會壞掉的便宜玩具,然後你一輩子就得更努力地工作,沒有玩具,沒有快樂。」
這個簡單例子裡面其實蘊藏了人生規劃的思維方式。個人的一生是其規劃的範圍,個人追求,個人資源,都需要理性規劃,其最高目標是幸福的一生。當然,這裡面最重要的是感恩擁有,也感恩饋贈,這樣才能真正對得起幫助和給予的人,而父母也鼓勵孩子做一個快樂的給予者。
2. 鼓勵孩子學會被討厭的勇氣,確立邊界感
孩子的邊界意識的培養越早越好,因為這樣孩子就能夠培養起責任意識,明白自己邊界範圍內的權利需要自己捍衛,但是責任也需要自己來承擔,而不是天然的指望父母來包辦。
擁有邊界意識的孩子更有力量感,因為責任感是最能讓一個人找到內在動力的。而要捍衛這種邊界,就需要有被討厭的勇氣,要敢於為自己的原則去爭取,要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要,如果因為自己的真實表達而被討厭,那這並不是自己的問題,也不需要為這樣的關係失去而感到可惜,因為這裡面缺少基本的尊重。
擁有這樣邊界感的孩子反而更有持久的動力去構建更深度的人際關係,因為深度的人際關係離不開積極主動的心態與真誠守信的品格特徵,而為自己的人生課題負責的獨立意識是培養積極心態的關鍵。
《園丁與木匠》這本經典育兒書中有一段話我非常喜歡,
好父母不一定把孩子變成聰明,快樂或成功的成年人,但可以打造出強健,具有高適應性和韌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的應對未來將要面臨的不可避免,不可預測的變化。
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和越來越嚴酷的環境,不要奢望給孩子去打造一個「25號宇宙」那樣的溫室,而是要給他們充分的信任與機會,讓他們能夠擁有信心,直面挑戰,在各種考驗與變化中越挫越勇,為了夢想不斷奮進,活出精彩而豐富的快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