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出後衛,這是CBA賽場上多年來一個有趣的現象,複賽後,林韋翰將失去外援的青島梳理得井井有條,陳盈駿帶領廣州強勢阻擊郭艾倫和OJ-梅奧的首次合體,在本土球員需要挑大梁的大環境下,簡直就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寶島控衛的特點
在CBA賽場上,有很多來自寶島臺灣的出色球員,最大牌的當屬林志傑,球風剽悍,有「野獸」之名,7屆CBA全明星,在臺灣球員裡無人能望其項背。他的接班人同樣效力廣廈,劉錚能夠勝任多個位置。
現役福建的胡瓏貿、北京的周儀翔也都是很有特點的球員。曾文鼎則是少有的能在CBA立足的臺灣內線球員,寶島出來的球員普遍在同位置上難有身高優勢,因而內線極少。
身高不足在控衛位置上尤其明顯,這也成了寶島出產控衛在CBA的主要標籤。
李學林是控衛上具有標誌意義的球員。11-12賽季,他幫助北京拿到了隊史第一座總冠軍,那年的季後賽,他每場要打43分鐘,場均7.9分4.5籃板3.6助攻2.1搶斷,並且能以40.7%的三分命中率每場投進1.8記三分。
2012年總決賽MVP,李學林當年將自己的名字寫入了歷史,儘管馬布裡因為外援身份將榮譽拱手相讓,但能從本土球員中脫穎而出已是不易,他的身高才只有176CM。
如今剛剛打出了名氣的林韋翰才180CM,陳盈俊也只有183CM,新疆選中的楊盛硯更是才177CM。臺灣在CBA的控后里身高最高的是上海的新人吳永盛,達到188cm,但他也是這幾位球員裡唯一打雙能衛。
小快靈的寶島球風催生了一大批精英控衛的誕生,從一開始就帶著標籤式的特點。
以手藝填補天賦
身體天賦的缺點讓寶島出產的控衛都帶有自己鮮明的特點,當年的李學林有「寶島艾弗森」的綽號,但實際上他更接近於CBA版的巴裡亞。北京爭冠時,常常用他來變換節奏,攻防兩端,讓對手措手不及。
行進間胯下回傳,助攻張騁宇上籃得手。這樣精彩的畫面,恍惚間讓人以為在看NBA,賞心悅目,而傳出這樣助攻的球員竟然只是青島隊的一個替補控衛。林韋翰從名不見經傳迅速圈粉。
在亞當斯身後,林韋翰在整個賽季都是青島替補控衛的不二人選,場均2助攻看起來不多,實際上,青島是聯賽助攻倒數第二的球隊,全隊場均也不過16.2次,而林韋翰每場才打不到18分鐘,此外還有4.5分2籃板0.9搶斷入帳。
在不少球迷認識他之前,他已經在青島站穩腳跟,賽季中不少時間裡,吳慶龍教練甚至直接讓他搭配亞當斯出現在關鍵階段。尤其是當大個子劉傳興出場時,搭配會傳球且能撕扯防線的林韋翰是首選。
陳盈駿是2017年的狀元,從一開始,廣州希望他出現在球隊的未來陣容裡,籤下了一份6年長約。
本賽季是陳盈駿在廣州當家作主的一年,他出場30次,全部首發,場均要打35.7分鐘。和林韋翰相比,他是攻擊力更強的控衛,CBA生涯至今每個賽季場均得分都上雙,新秀年他投出了40.7%的三分命中率,每場要進2.2記三分。
主動進攻節奏的多變,這是陳盈駿的看家本領,在梳理進攻之外,他常常會有精彩的進攻鏡頭。對陣遼寧,最後的幾次關鍵球,他在擋拆後選擇中距離出手,這也是他習慣的進攻手法。
林韋翰在對陣新疆的比賽裡,一次突破面對周琦的防守,選擇了一次令人詫異的肩上傳球,在周琦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將球從他頭部以下的位置送了出去,手指尖的細膩程度可以看出其功力。
除了兩場替補貢獻12次助攻,還有被忽略的6次搶斷,小控衛的看家本領不僅僅是組織進攻,對比賽的理解程度和預判也非常強,很短的上場時間裡有場均接近1次搶斷。
陳盈駿搶下了一個決定勝負的進攻籃板,矮小的他從遼寧高大內線的縫隙中穿過,如入無人之境,保護下了一次新的進攻機會,在關鍵時刻給予追分的遼寧致命打擊。
場均0.7次前場籃板雖然不多,但在陳盈駿這樣身高和位置上已然不錯。出人意料的籃板也是其眾多手藝裡的一招。
雖然身高不出眾,天賦不驚人,但寶島控衛總能給我們眼前一亮的感覺,指揮若定,還屢有驚人之舉。
老飯新炒乘風破浪
為何寶島控衛總有這樣的魔力呢?這有其內在的原因。
林韋翰本賽季才加盟CBA,但他已經29歲了,上賽季他在裕隆場均8.8次助攻,SBL聯賽助攻王,甚至他上一季還有過單場25分20助攻的亮眼表現,破掉了多項聯賽數據。他過去還曾拿過聯賽的最佳新秀和最佳防守球員。
29歲,球風成熟,閱歷豐富,正是一名控衛的巔峰期,他在青島失去核心控衛後打出精彩表現,絕不令人意外。
相比之下,陳盈駿倒是沒有那麼豐富的職業聯賽經歷,但他年少成名,很早就開始代表臺灣參加各種青少年比賽,甚至和郭艾倫等人有過多次交手。他高中就讀於臺灣名門能仁家商,畢業後就進入了NCAA,從貝爾蒙特修道學院到維吉尼亞自由大學,整整5年,直到2017年畢業參加CBA選秀。
強烈的美式籃球風格和從小打國際籃聯的矮個後場特色,在陳盈駿身上都能找到鮮明印記。他有時候是沉穩的陣地指揮官,有時候也會做一些快攻突擊的活兒。
雖然他沒有像林韋翰那樣打職業聯賽,但是NCAA的5年時間,其比賽經驗也已經非常豐富,年齡和球風都相對成熟,這和一般通過青年隊進入CBA的年輕球員相去甚遠。
這就是寶島控衛為何總是成熟穩重的原因,他們進入CBA時早已是經歷豐富,或浸淫聯賽多年,或領略不同球風,且大部分都因為身體天賦的不足而鑽研組織技能,加之臺灣從小對後場球員的培養頗有特點,球風自成一派。
幾年來,臺灣出產的控衛一批接一批地挑戰CBA,2017年選秀大會的狀元正是陳盈駿,2019年首輪第5順位林韋翰,第8順位吳永盛被上海摘走,新疆還在最後選擇了楊盛硯。
此外,在NBL聯賽也有像林秉聖、林明毅等頗具臺灣控衛風格的球員,每年在挑戰CBA的臺灣球員一直在增加。
自成一派仍是輔助
球迷們很喜歡把陳盈駿和林韋翰與郭艾倫、方碩、趙睿、孫銘徽等人做對比,特別是在陳盈駿帶領廣州擊敗郭艾倫的遼寧之後,實際上,這沒什麼好比的,球風截然不同。
郭艾倫一類的球員,雖然是控衛,但實際上他們更擅長的並非掌控球隊,攻城拔寨主攻型反而更適合他們。即便是這裡面身高較矮的孫銘徽也達到了188CM,而且身體素質勁爆,他們從小的成長環境和陳盈駿等人是完全不同的。
核心後衛和極品輔助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郭艾倫等人已然成就了現在的球風,要期盼他們突然如陳盈駿等人一般轉型控場,實在不科學,也許只是時間的沉澱才能完成這種改變。
如果真的要比,也許有一些近些年來湧現的後場球員可以作類比,廣東隊的後場小將徐傑,號稱183CM,據說是穿鞋後,江蘇的史鴻飛才剛剛180CM,剛剛在四川打出名氣的CUBA廈門大學畢業生袁堂文,也只有185CM。
這幾名球員的球風更偏向控場組織型,他們也同樣在身體天賦上沒有優勢,能夠打上CBA都有一手絕活。
這並不代表寶島控衛的優秀應該被忽略,更不能說像郭艾倫等國家隊主力控衛們就不應該向他們學習。這只是目前CBA的現狀,寶島控衛就是一個流派,他們有自己獨特的球風,正在豐富CBA的後衛線。
未來該是百花齊放
國家隊後衛線的變化實際上代表了過去中國籃球的發展過程,資源向天賦型的傾斜,這也是現代籃球發展不可避免的。
不少球員在測骨齡後若是有身高等方面的麻煩,往往不會被俱樂部青訓選中,在人才培養上,畢竟身體天賦好的更易成材,而像寶島控衛這樣最終能打出來的少之又少。似廣東此等青訓大戶,多少年才出一個陳江華,又多少年才有一個徐傑。
中國籃球遭遇的危機恰巧是個矛盾體,後衛線傾向於天賦型,內線又依靠大個子,整體球風產生衝突,大個子更需要控傳一體的控衛而不是衝鋒陷陣天賦型,在聯賽和國家隊層面,人才培養上缺失的恰恰正是這類後場。
寶島控衛的優勢就在於他們有相似的球風,從小便在小快靈的大環境下打球,培養模式成熟,來挑戰CBA的又都是經歷豐富能力出眾的後場,這才有了如此不同的一道風景線。
但至少目前而言,寶島控衛群仍是輔助,他們的天賦上限有限,陳盈駿已經是最強,廣州若無外援加持,依他建隊,他在大多數比賽被後場聯合絞殺的可能性極大。對陣遼寧,他有數次在後場直接被搶斷,身體對抗和靜態天賦終究不是他的強項。
球迷們很期待有運傳出色,同時又能作為核心後衛建隊,未來衝擊國家隊的出色後場。趙繼偉算得上一個,他今年在進攻端進步也很明顯,但是和陳盈駿這樣主動進攻有特點的球員相比,進攻手段仍是貧乏。
山東隊湧現的新人陳培東或許能夠讓更多球迷驚喜,他才21歲,已經頗有大將之風,在山東全華班陣容隱隱有挑大梁的趨勢。他打球很有靈性,今年還只是第一個賽季,未來發展方向仍待觀察。
在未來,不管是誰都好,待到有此種類型後場獨當一面之時,CBA和中國籃球會迸發出新的力量,不同風格後衛的角力才是未來,寶島控衛群的集體出彩是對聯賽和中國籃球良性發展的助力。
於今日而言,南陳北林,乘風破浪的寶島控衛們,將會不斷激勵與他們身材相近的年輕球員,也許未來某天,我們會收穫一個更強的精靈後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