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洪波
劉洪波 湖北仙桃人。長江日報評論員,高級記者
人類把望遠鏡望向太空時,看到的不是宇宙的現在,而是宇宙的過去。宇宙的現狀如何,遙不可知。宇宙學與其說是關於空間的科學,不如說是時間的科學。霍金關於宇宙起源的著作題名為《時間簡史》,令人印象深刻。
離我們越遠的天體,我們看到的是它們越久遠的過去。當我們說宇宙有138億年時,說的是我們捕捉到了138億年前射過來的光。那麼,在經過138億年以後的此刻,射來那束光的天體又在哪裡,或者它是否還成其為天體,我們不知道,甚至永遠也不會知道。它可能離我們越來越遠,最後遠到連光也傳不過來,從而消失在「可觀測宇宙」之外。但它並沒有在另一個宇宙中,而是仍然在「我們的宇宙」裡面。
人能夠親臨的時間和空間都是極為有限的,在我們不能親臨的地方,眼睛可以讓我們觀看。但宇宙之大,已不是人的目力所能企及,即使加上先進的望遠鏡,也是一樣。宇宙一直在離我們而去,今天可見的滿天繁星終有一日將淡出夜空,地球看上去將更加孤獨。退行速度超過了光速的宇宙空間,會永遠離開我們的視界,沉入到宇宙深處。對眼睛也望不到的地方,我們還有思想可以企及,也只有思想可以企及。
在不同的視角上,我們思考的問題大不相同。如果說人是人類所有思考展開的目的,時間的空間則是所有思想賴以展開的觀念前提。一切思考發自人,也無法離開人。把人和人所處的時空設想為中心,這是「自然」而天真的想法。從神話、宗教到古典思想和萌芽期的科學,都是這樣做的。
現在,人們知道宇宙不是為了製造太陽和地球而爆炸,太陽不是為了地球而燃燒,地球也不是為了人類而運行。真正的自然不是人所想像的自自然然,而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太陽、地球的絕妙偶合,在宇宙尺度下是大概率的,但宇宙、太陽和地球都無所謂目的。至於人,如果不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人是否有出頭天都是問題。
人是目的,僅僅在人這裡才是真實的,而且人也無所選擇,除了以人為目的,還能以什麼為目的?以地球為目的、以太陽為目的、以宇宙為目的嗎?人只參與了地球環境的形成,對太陽與宇宙根本做不了什麼。即使對地球,人類能夠影響到的,也只是是否更加合適於人類寄住的極小部分。對地球來說,它上面有沒有人並不重要,有沒有生命也不重要,作為一顆太陽的第三顆行星,它就那麼轉著,人類既不能改變地球的運行周期,也改變不了地球的陸水分布。
在宇宙尺度下,人只不過原子的散聚。只有在人的尺度上,人才變得偉大。人的偉大,是人的自彈自贊,而且沒有誰來聽,天地聽不到,其他生物聽不懂也未必在意。但人除了對自己的偉大自彈自贊,還能怎樣呢?人的渺小是毫無疑問的,即使不憑現代科學對宇宙和物質世界的認知,人也能看到火山噴發、天寒地凍、大海呼嘯、「天狗吃月」,還有自己的生老病死,人有太多的無能為力。於是造出了神靈來頂禮膜拜,把自己降到被決定的位置。
人是在認識到宇宙並沒有為自己作出特別安排之後,才開始自彈自贊的。「自然奧秘」的揭示,無一不在表明人在物質世界中並不處在特保兒的位置。哥白尼發現太陽沒有圍著我們轉,恰恰相反是我們圍著太陽轉;牛頓發現沒有什麼是靜止,力在普遍地產生相互作用;達爾文發現人只是生物演化的一個結果,而不是誰特意創造。人揭示自然奧秘,如同孩子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真相。真相或許令人沮喪,但發現真相卻是令人自豪的。這就是人的自彈自贊史,與人對自然奧秘的揭示史高度契合的原因。人固然失去了「特保兒」的榮寵,但一個非「特保兒」可以創造出自己的命運,這便是人的榮耀之所在。
」常識」被極大地改變了。地球是靜止的,這曾經是常識,太陽升起又落下,月亮缺了又團圓,我們跳起來又落回原地,這些都是「眼見為實」。人是迥然有異於動物的,倘非上帝安排,地上何以要有穀物和牲畜呢。這些認識都合乎感知,顯而易見,理解起來毫不費勁,是「想當然」,也就是當然而然的想。經過奧秘的揭示,同一個「眼見」就有了另一個「實」來解釋,太陽升落、月缺月圓、跳起來落回原地,都在參照系下重新理解;人能夠取用地上萬物,不是萬物因人而生,而是因為人源於這一萬物環境從而嵌合到了環境之中。
在重組了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之後,人的創造者和守護神終結了,人的自我讚美才大行其道。空間被跨越,時間被加速,儘管生活世界還局限於地球,生命長度延長也有限,但空間和時間的觀念已被重構,微觀與宇觀的發現使時間和空間從分離形式再度一體,無論在宇宙尺度還是微觀尺度,空間與時間已不再能夠分而論之,而必須一體出現,「空間觀念」和「時間觀念」被「時空觀念」取代。在自然哲學解體為自然科學與哲學後,新的自然科學正在成為高度哲學化和數學化的「時空科學」。
時間,過去是生命的大敵,「新陳代謝」既在個體水平上以死亡的形式實現,也在社會水平上以代際交際的形式實現;而現在,科學的應用層面,人已經開始「逆天而行」,在生命形態上扮演造物主角色,開始幹預甚至改變進化過程,人的自然進化被人的「自我努力」取代,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努力開出長生之門,欲使「新陳代謝」局限於細胞和信息水平,而不再體現為「個體消亡」,從而也終將使代際更迭失去必要。
【編輯: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