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無聊賴時,偶爾會刷一下小視頻排解寂寞,最近在看視頻時發現一個書法名詞出現頻率特別高——「跪筆彈鋒」。書法小視頻中出現這詞倒是不奇怪,畢竟這也算基礎筆法的一種,但是真正令人疑惑,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各位視頻作者對「跪筆彈鋒」的態度。
諸位無私「傳教」的書法視頻作者的主觀認識基本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此為筆法精要,為楷書用筆不傳之秘,提鉤不二之法;一類認為此法乃誤人之謬傳,惑人之根源,而且言之鑿鑿,好似有意為書法正道一般。
一個極為普通的四字書法用語,為何兩派意見反差這麼大呢?我們要從以下幾點開始分析一下。
「跪筆彈鋒」相信很多學書法的朋友都聽說過,本為古書論中語句,但實際上它是由當代書家田氏兄弟「發揚光大」,變得耳熟能詳。這其中要得益于田蘊章先生,大田先生是最早一批通過網絡渠道進行教育傳播的書家,早年間在網絡上有很大影響,收攏了大批追隨者。
之後便是其胞弟田英章依託某楷書網站,進行了有組織有紀律的二次運營宣傳,乃至運營成了獨門獨派的「田門」,大有開山立宗之勢,一直到今天。對當下書法輿情有些了解的朋友都應該知道去年火爆書法圈的「退田門」,說的就是小田組織的門派。現如今網絡上很多推崇「跪筆彈鋒」的作者,基本都是其門人。
說到「跪筆彈鋒」的筆法表現,就要談到田氏兄弟的楷書。田氏兄弟的楷書取法雖略有差異,但都以歐楷為根基,而且殊途同歸,二人總結成熟的自家筆法習慣也比較類似,之所以類似,這起源於兄弟二人的學字經歷。
幾十年前,老輩人生活條件艱苦,買一件衣服先給老大穿,老大穿完給老二,老二再傳給老三,以此類推。家庭教育呢,也基本是爹媽教老大,老大帶老二老三,然後爹媽忙工,相信經歷過的朋友都應該很熟悉。
二田學書便是如此,大田比小田年長十歲左右,所以家裡是父親叔父師父三人教大田,然後大田教小田,故而二者的筆法上只是略微差異,這些事情在田蘊章先生的回憶錄中寫過。
這其中就涉及到了「鉤」的寫法,這個「鉤」就是由跪筆彈鋒寫出來的。
二人提鉤筆法都是一樣的,而且是字字的鉤一樣,講究的是「外方內圓」,邊有圭角。
形相同,則法相同,也就是用筆動作相同,均由跪筆彈鋒而來。
跪筆彈鋒是指筆行至筆畫末端,利用筆鋒自身的彈性將筆尖彈起,形成筆畫。
筆至末端時,因為筆尖的部分是壓在紙面的,所以有「跪筆」一說。「彈鋒」則是利用毛筆本身的彈性,把壓在紙面的筆尖彈起,重新聚攏成形。
書法之所以能成為書法,很大一部分是由於書寫工具是「毛筆」,如果是像外國一樣用雞毛鵝毛寫字,肯定是不會有如此璀璨的書法藝術出現。
因其性軟,奇怪生焉。
毛筆是用動物身體上最好的毛髮製成,鋒是軟的,而且有彈性,所以最見精神的筆畫一定是立足於筆性的,也就是彈性。
理解彈性,是用筆之根本。
當然,需要說明的一點是「跪筆彈鋒」是一種筆法,一種用筆的方法,並不只見於「鉤」,之所以用鉤來解釋,是因為這個詞好似被宣傳成了「鉤法」的獨有代名詞。
把一種筆法固定為一種形態表現,本身就是沒入門的表現,所以莫要被謠傳所矇騙,學筆法要學本質,所有用彈性出鋒的筆畫,如部分點提鉤等,都可視作跪筆彈鋒,非獨鉤畫。
再專業一點說,跪筆彈鋒為一種收筆動作,橫豎撇捺點,每一個筆畫都有收筆,只要收筆時筆鋒狀態處於一種壓紙狀態,都可用這種方法出鋒,只不過出現的形態有美醜之別,並不全都適用。
我可以肯定的說,這個筆法沒有問題,因為它是一種非常正確的收筆方法。而且不單放在田楷裡沒問題,放到歐楷本身也對,不僅如此,放到歷代很多書家中也適用,比如趙孟頫。
之所以很多人說此法誤人,實際上跟那些把此法宣傳成獨特「鉤法」的人一樣,沒入門,還不懂什麼叫筆法,換句話說就是,連毛筆的筆性都還沒搞清。
就像之前所說,現在宣揚此法的均為田楷的追隨者,這些追隨者學誰,我並不清楚,但據去年退田門風波所曝,入小田門下,必須學他的字,而大田教學,則是一直強調要學古人,不要學他,這在他的視頻裡也有原話。
當然,這也是我敬佩田蘊章的原因。憑良心說,我從不懂筆法到懂筆法,對田楷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轉變,但從沒說過大田一句壞話,原因很簡單,人家道理說得很清楚,也確實是為了初學者好,但是有人不聽勸告,那就怪不得人家了。大田的做法和小田有本質區別,所以我對二人態度也有所區別。
當初田蘊章在講跪筆彈鋒時,他並未把這種鉤當成死法傳播,而是以此來告誡初學者不要「描」鉤。
歐楷的鉤是比較難寫的,初學者不懂用筆技巧,常常寫不出這個「鉤」,要麼是寫完豎之後像畫畫一樣描出鉤,要麼是向左撇筆,出來一個軟綿無力的鉤。
田蘊章講跪筆彈鋒本是歸正初學者的用筆問題,教會他們利用毛筆本身的筆性去書寫筆畫,而非描畫,這是合乎法理的,而且也是非常正確的。
但是到了今天的田楷愛好者身上,好似就成了「聖旨」一般,鉤必須跪筆彈鋒,而且跪筆彈鋒只代表鉤。
這大概才是很多反對聲音跳出來大喊「跪筆彈鋒誤人」的原因。
它誤人嗎?
這四個字一點都不誤人,誤人的,乃是人。
理解不到位的誤人,理解歪的誤人,不理解的被人誤了繼續去誤人,這種笑話在當下網絡世界隨處可見。
正如前段時間流行批判「孫曉雲捻管」一事,有些人認為有,有些人認為孫曉雲誤人,她誤人嗎?
但凡在強調這些的,無論是跪筆彈鋒還是捻管行筆,無論是堅持還是抵制,都是沒入門的,不懂筆法的,這在之前的專欄文章裡講過。
筆法,是使用毛筆的方法,毛筆本身是一種性質特殊的書寫工具,運行中可以做出千萬種形態上的變化。
所以實用它的話,哪有一定之規?有一定之規還能做出這麼多變化嗎?
能變化,無非是合理利用毛筆本身的性能而已,上下是彈性空間,左右是聚散空間,總而言之叫「用鋒」,所以跪筆彈鋒和捻管有哪點是絕對的?不都是一種出鋒或者行筆調鋒的手段?
有它沒它,都能寫字,都能寫好。但是有它,能讓你在散鋒狀態下不同重新舔筆也能寫好字,這本質上省去了很多麻煩,增加了書寫順暢度,而且有了這些動作也能讓某一種風格的線條更加渾厚好看。
你說,這到底是是對是錯?到底該如何理解?
正確答案無非就是一句廢話:到該用時用,到合理的筆鋒狀態下用。那什麼時候改用什麼時候合理呢?自己去臨帖體會,這又不是死的,就好像問你一天吃幾頓飯一樣,餓了就多吃,不想吃就少吃,吃飽後非要再塞兩口,也不是不允許,哪有一定之規。
不學是講不通的,不臨精自己也悟不到。
這兩天能看見一人寫字視頻,悟得捻管筆法後好似發現了新大陸,筆筆捻管,結果動作是對,但捻出的效果著實不如不捻,然後他還宣傳捻管的好處。。。。。
這實在讓我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入了門的人,不會嘲笑沒入門的人,因為他們也是那個階段過來的,都理解,互相嘲笑貶低的肯定都是沒入門的,這是一種社會現象。但是我確實沒想到還有這種人才,我自學走過的歪路也算夠多了,但著實沒能犯過這種二,從九年義務教育開始,老師就強調看待事情要辯證看待,要對立統一要矛盾,不要太絕對。怎麼還有人能把跪筆彈鋒和捻管當成聖旨一樣看待呢?這已經不是封建社會了,怎麼還搞封建社會那套?
在反觀今日所說堅持和反對跪筆彈鋒的兩撥人,何嘗不是與這捻管大兄一樣的偏執?
我到現在都不敢說自己的總結的理論一定最合理,只能保證方向正確,是一個沒有問題的思考方向,因為我上邊有比我水平高的人,他們也會有獨到的見解。看我專欄的都知道,我常說自己只提供一種思考維度,告訴別人怎麼思考關於古帖中的問題,至於能思考出什麼東西要看自己的悟性,如果看完我文章就記住我的結論了,那相當於沒看。
不要去輕信別人,網絡上的東西不是那麼好學的,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每個各階段有對書法的不同理解,而且他們都偏執認為自己是對的,事實上。。。。我能講出這些,是因為自己也從那個階段過來的,所以我並不要求別人信我,信我本身與信那些誤人的大哥沒區別,都不會辯證看待事物。
書法裡,唯一值得相信的只有古帖,古書論都得摘著看,當下名家也有各自的見解,不要分對錯,都去了解一下,找到適合自己的就夠了。
寫三千字文章,實在是因為這些東西太誤人,而且誤的都是初學者,誤不著我,這才是最可氣的,我的彎路都是自己誤自己,這可好,短視頻時代一來,開始有人當街挖坑了,然後眼瞅這一堆人往裡跳。
每個階段都有岔路,如果不懂辯證看待問題,歪路越走越多,被拐到山溝也怨不了任何人,只能捶胸流涕怪自己糊塗。
學東西不要死,多考證,多動腦,勤問人,問水平高的人,問多幾個人,然後再總結提煉感悟一下。
其實我就想說一句,沒有誤人的筆法,只有誤人的人,沒有對或不對的筆法,只有不會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