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畫家傳:宋克,書法列「三宋二沈」、吳門十大才子,善書工畫竹

2021-01-09 藝術泛舟

宋克是明代畫家中的全能型選手之一,而且不貪念仕途,反而是吳門十才子中結局最好的。

不過他最突出的成就就是書法成就,繪畫也是精工。只是沒有書法那麼影響力大。

他不同於元末明初時「吳中四傑」有二個(註:吳門四傑是指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不要混淆了)是牆頭草的,比如楊基和徐賁:大多表現維護元代統治立場,入明又懷念元室。然後又入明當官。徐賁也同楊基差不多。

但宋克雖出身於一個富裕家庭之中,但是卻很不喜元朝。他身軀魁梧,有俠義之心,少年時即博涉群書,家中蓄養賓客,喜飲善博,好施錢財,至成年時,適逢元末動亂,思自樹功業,謝客學兵,欲北走中原,舉旗起事,不意中道受阻,遂溯江遊金陵、會稽等名勝山川之地,歸家後乃發憤攻讀,時張士誠據吳,慕其名欲招為幕賓,克乃謝辭,於家中闢一室,內藏曆代法書碑帖,周彝漢硯,曰遊其間以自娛.在這一段時期中,他沉酣書法,十分用功,據《明史·文苑傳》謂:「克杜門染翰,日費十紙,遂以善書名天下。」

宋克《草書進學解》,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克(1327-1387)字仲溫,一字克溫,自號南宮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明代初期聞名於書壇的書法家「三宋二沈」之一。與高啟等稱十友,詩稱十才子。

宋克像

洪武初為鳳翔同知。素工草隸深得鍾、王之法,筆精墨妙,風度翩翩。並工寫竹,雖寸岡尺塹,而千篁萬玉,雨疊煙生,蕭然無塵俗之氣。嘗作雞棲石業條一幅,題語有「藝成不覺自斂手」之句,謂不可復得也。書學急就章,故寫竹能妙。嘗於試院牘尾用硃筆掃竹,張伯雨有「偶見一枝紅石竹」之句,人遂以為朱竹自宋克始。卒年六十一。宋克的書法,在明代頗享盛名,與當時擅長書法的宋璲、宋廣合稱三宋。辭官還鄉,在他隱居期間,與楊維楨、倪瓚等人相交其契,以詩文相酬唱,特別是楊維楨非常喜歡宋克的書法,若有新作詩詞,常請仲溫書之,宋克學書取法高古,從魏晉上溯草隸之,尤其是對皇象《急就章》深有研究,相傳宋克曾師從元代的著名書家饒介,深得其用筆之法,且其於書十分用功,據《明史·文苑傳》謂:「克杜門染翰,日費十紙,遂以善書名天下。」

宋克《草書進學解》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

宋克藝術成就:

宋克是正處於元末明初的社會急劇動亂狀態,"山雨欲來風滿樓「時代自然也容易出俠義之士。據記載他少年英俊磊落清爽,而且更為崇拜李白和蘇東坡。更好武,聞雞起舞,頗有祖逖之風。他還聰慧過人,博涉經史,長於丹青,尤善畫竹,今尚有《萬竹圖》傳世。所傳皆二王草法,特別鍾情於草書。草書流走暢貫,揮運自如,似飛劍狂舞,瀟灑縱橫,十分契合於宋克"任俠使氣"的性格。

宋克學書取法甚高,楷宗鍾繇,行書慕二王,章草學皇象之《急就章》,筆力清峭勁拔,筆意圓融灑脫,尤其是他的小草和章草成就是冠絕一代,其書出於魏晉,深得鍾、王之法。擅長楷書、草書,尤精工章草。行草兼二王及皇象《急就草》之遺意,清勁古雅,最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將章草融合到他的行草中去,而別開生面,吳寬《匏翁家藏集》評其書謂:「克書出魏晉,深得鐘王之法,故筆精墨妙,而風度翩翩可愛。」可謂中的之語。他的章草,延續趙孟、鄧文原的風格又有所發展,融入了今草和行書的寫法,更加流利、矯健。他屬於文武雙全之人,又崇尚俠士和遊俠之古風。也許這也是他為什麼當年要北上中原起後之因吧?只是他後期更喜好研究書法、繪畫、詩書之類,半隱狀態。也許是看開紅塵了吧?

傳世作品:

傳世墨跡有章草《急就章》、《公讌詩》、《李白行路難》、《七姬志》、《杜子美詩》、《定武蘭亭跋》、《劉楨公讌詩》、《形增影古詩》、《書孫過庭書譜》等。均為墨林所寶,翰中精品。著作《高啟南宮生傳》、《丹青志》、《珊瑚網》、《六研齋二筆》等。作品欣賞:其畫作傳世不多,所以會多上傳一些書法作品。

宋克 《萬竹圖卷》,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宋克善寫竹,別開生面,雖寸岡尺塹而萬玉千篁,雨疊煙森,蕭然出俗。

明 宋克 萬竹圖卷
明 宋克 萬竹圖卷 畫芯 左1
明 宋克 萬竹圖卷 題跋3

題跋1:吳郡夏彥哲氏,博雅好古。嘗於市肆中購得手卷一枚,出示與餘,乃故人宋公仲溫之所作《萬竹圖》也。觀其筆法臻妙,蕭閒浟遠,多而不繁,葉葉不苟作,頗似澹遊、房山意味。公平日好鼓琴,有伯牙之趣,況能乎其書得二王筆訣,又善鳥身之術。公極聡敏,好多為之,以其所能種種不在人下,乃莫不有所敬也。聊賦短章於後:鳳翔別駕已仙遊,一別俄驚二十秋,展卷叢篁餘墨在,使人披覽動新愁。同郡董昶。↓↓↓題跋2:」猗猗渭川種,煙雨萬竿綠,軒前儼相對,宛若篔簹谷。日映色篩金,風來聲戛玉,寧知炎暑薰,不憚冰霜肅。虛心似有容,勁節持幽獨,蒼翠恆不移,根本異凡俗。七賢樂清趣,武公詠泣澳,俛焉比其德,前脩以自勗。吳郡楊翥。↓↓↓

↓↓↓

題跋3:「南宮書法妙天下,更愛臨池寫墨君,八法縱橫如籀畫,萬竿瀟灑絕塵氛。冰霜勁節凌寒直,竽籟秋聲入夜聞,安得相過尋二仲,清風一榻擬平分。雲間錢博為公敘題。↓↓↓

宋克《竹林茅屋圖卷》 美國克利夫蘭美術館藏使用竹子和茅屋為主題,也體現宋克隱退之心吧?畫面清靜幽雅,更符合畫家心境。

明 宋克 竹林茅屋圖卷 畫芯
明 宋克 竹林茅屋圖卷 題跋

宋克《章草急就章》(局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本《急就章》原稱《急就篇》,是漢代學童的啟蒙讀物。世傳本共三十二章,每章六十三字。作者史遊,在西漢元帝時(公元前48—33年)官黃門令。《急就篇》書名據宋王應麟解釋是:「急就謂字之難知者,緩急可就而求焉」的意思。

宋克《章草急就章》(局部)

宋克所書急就章,不只一本,現存的就有故宮藏本和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本。就故宮博物院藏本而論,此作筆勢勁健,風貌簡古。從他「聊以自備遺忘」的自識,結合全篇精絕謹嚴的面目,可知這是宋克經意臨摹,以兼備古法之神與形的得意之作。對此,王世貞的一則評價頗為中旨:「觀仲溫書《急就章》,結意純美,以為徵誅之後,獲睹揖讓。而後偶取皇象石本閱之,大小行模及前後缺處若一,惟波撇小異耳。」 此卷十接紙一千九百餘字,一筆不苟,心手相應,其書藝已臻極境。除書法價值外,此卷對《急就章》章草、正書二體的互釋, 以及文字脫佚偽誤的校勘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另有天津本。洪武二年(1369年)宋克四十歲時臨皇象的得意之作,但與皇象的《急就章》又「貌合神離」,其用筆流暢,行、草相雜,結構多變,筆意健峭,古雅微存。粗獷的波腳與瘦勁的筆畫巧妙結合,相映成趣,較之趙孟所臨《急就章》更為生動精採,富有感染力,又具有今草的靈性、跌宕的藝術情趣。這是章草發展到宋、元以後而形成的新風格。

宋克 章草急就章(局部)天津藝術博物館

宋克 《草書唐宋人詩卷》 上海博物館藏

宋克 草書唐宋人詩卷 上海博物館

有人認為:宋克在舉世都被趙字的波濤卷進之時,單獨另走一路去寫章草,以一種瘦挺的筆畫改易了古章草的肥厚姿態,成為新的面貌,這表現了他獨立不倚的豪傑氣概。此卷草書,即融入了章草的筆法。

宋克 孫過庭書譜冊局部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附屬圖書館藏

宋克 孫過庭書譜冊

明代初期在書法上基本延襲了趙孟的穩健風格,以三宋(宋璲、宋克、宋廣)和二沈(沈度、沈粲)為代表的書家,除宋克的章草尚有一定特色之外,其他書家在創意上顯得比較靡弱。至明代中葉,吳中書家的崛起,書風遂為之一轉。

宋克《草書韓偓七絕條幅》 山西省博物館藏

宋克《草書韓偓七絕條幅》

釋文:遐方不許貢珍奇 密詔唯教進荔支 漢武碧桃爭此得 枉令方朔號偷兒 仲溫。 此幅作品書唐韓偓《荔枝三首之一》,行、草相雜,變化自然,雋秀飄逸中頗顯骨力,運筆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宋克《唐張懷瓘論用筆十法》 北京文物局藏

宋克《唐張懷瓘論用筆十法》

此幅作品參用楷、行、章草諸書體,錄唐代張懷瓘《論用筆十法》。書體變化適意,用筆自如,圓勁飛動,韻致樸茂。釋文:唐張懷瓘論用筆十法偃仰向背:謂兩字並為一字,須求點畫上下偃仰離合之勢。陰陽相應:謂陰為內,陽為外,斂心為陰,展筆為陽,須左右相應。鱗羽參差:謂點畫編次無使齊平,如鱗羽參差之狀。峰巒起伏:謂起筆蹙衄,如峰巒之狀,殺筆亦須存結。真草偏枯:謂兩字成三字,不得真草合成一字,謂之偏枯,須求映帶,字勢雄媚。邪真失則:謂落筆結字分寸點畫之法,須依位次。遲澀飛動:謂勒鋒磔筆,字須飛動,無凝滯之勢,是得法。射空玲瓏:謂煙感識字,行草用筆,不依前後。尺寸規度:謂不可長有餘而短不足,須引筆至盡處,則字有凝重之態。隨字變轉:謂如《蘭亭》「歲」字一筆,作垂露;其上「年」字,則變懸針;又其間一十八個「之」字,各別有體。

【延伸閱讀】朱元璋為什麼對張士誠和吳地的才子們趕盡殺絕?

朱元璋

朱元璋雖然險勝實力最強悍的陳友諒,但是卻沒有對陳友諒的手下趕盡殺絕,反而對做過張士誠幕僚的基本後期清算過,這同他當時在蘇州攻張士誠受挫有很大關係。張士誠當時籠攏人心確實有一套,蘇州一帶的士子們幾乎都是認同張士誠,包括百姓。所以朱元璋雖然沒把張士誠的實力看在眼裡,小瞧了張士誠,現實是伐張士誠,蘇州城居然耗費了一年多才攻下,自然感覺很屈辱。照朱元璋那種種性格自然會遷怒於士子和百姓。所以蘇州為中心的江南四州後被懲罰性徵稅,直到,跟張士誠有關係的基本即使做了明朝官,也是貶得貶殺的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由元入明的文人確實不聽他招呼,後來立朝這沒人用,就用強迫手段來用了一些文人,後來立朝後的第一代文人培養出來了自然忠於明朝了,那些由元入明的自然就沒用了,就使了手段貶和殺。而且朱元璋的經歷也確實不喜歡文人,甚至痛恨。

相關焦點

  • 從「文人畫」到「山水畫」,吳門畫派是如何產生並影響繪畫界的?
    一、吳門畫派的創立初期,即明朝初期,當時政治的不平等對待,對畫家的風格的禁錮,很長一段時間,「文人畫」得不到發展,但是優美的地域風情,依然很好的孕育了新生的一代畫家,在沈周及其他著名畫家的帶領下,吳門畫派漸漸風生水起元末,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制度,建立了明朝。
  • 中國歷史上十大最貴書法作品,有的一個字值一臺法拉利
    《局事帖》書於印書紙背,仍能看出圖書印刷的字痕,書法結字修長,筆畫清勁。《局事帖》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傳世墨跡,為曾鞏62歲那年寫給同鄉故人的一封信,共124字,曾被歷史上多位名人收藏,並經徐邦達考證著錄於《古書畫過眼要錄:津隋唐五代宋書法》。
  • -畫家陳淳
    經過小編的介紹,相信大家對眾多大畫家的偶像、天才畫家徐渭已經有很多的了解了。不知道你們知不知道,在當時有一位畫家與徐渭齊名,這兩位都是花鳥畫的重要革新者,是大寫意花鳥畫的開山鼻祖。這個人就是與徐渭並稱"青藤白陽"的明代畫家陳淳。
  • 元、明、清才女畫家作品欣賞
    因此對於藏家來說,收藏古代女畫家的作品,雖然難度大一些,但市場潛力不可小視。小編搜尋歷史資料找尋一下女畫家作品,以饗讀者賞閱。 管道昇(1262-1319),字仲姬,德清縣茅山村(今屬幹山鄉)人,元代著名的女性書法家、畫家、詩詞創作家。自幼聰慧,能詩善畫,嫁趙孟頫,冊封魏國夫人。元延祐六年五月十日病卒,葬東衡裡戲臺山(今洛舍鄉東衡村)。擅畫墨竹,筆意清絕。
  • 中國古代畫家名錄
    與唐寅、文徵明、仇英合稱「明四家」。著有《客座新聞》、《石田集》等。作品有〈仿戴進謝太傳遊東山圖軸〉,〈廬山高圖軸〉,〈雲際停舟圖軸〉,〈仿董巨山水圖軸〉,〈枯樹八哥圖軸〉,〈辛夷墨菜圖卷〉,〈報德英花圖卷之二〉,〈岸波圖卷〉,〈盆菊幽賞圖卷〉,〈山溪客話圖軸〉,〈兩江名勝圖冊〉,〈東莊圖冊〉。       周臣(生卒年未詳),字舜卿,號東村,江蘇蘇州人。
  • 三百多本瘦金體、草書、隸書、楷書等古代書法書籍合集約7G
    編號:SF001-4本篇資料共收集了小楷、瘦金體、草書、隸書、楷書、顏真卿等書法書籍,及一些碑刻高清圖共340多本書法書籍6.5G左右大小,是學習書法的不錯的參考資料│ (元)趙子昂小楷臨黃庭經│ (元)趙子昂小楷漢汲黯傳│ (唐)顏真卿楷書竹山書堂連句│ FileTree.txt│ 「西山風
  • 僅僅再現古人書法作品的形狀,在任何時代都沒有意義
    元代建立之後,統治者改變其遊牧民族觀念,接納漢人入仕,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在書法上掀起了一股以趙孟為主的復古潮流。元代文人階層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的影響。如俞和、虞堪、吾丘衍等人,他們與趙孟私交密切,並在藝術風格上受到浸染。明代中期之後,吳門崛起,文徵明又轉而成為時人效仿的對象。
  • 民國108位書家精品書法作品合集
    曾煕 曾熙(1861-1930),字季子,湖南衡永(今湖南衡陽市)人,中國傑出的書法家、畫家、教育家,海派書畫領軍人物,書法自稱南宗,與李瑞清的北宗頡頏。 隸書七言聯
  • 「我善烹調,畫藝之上」:張大千的「食單書法現象」
    他提筆所書的菜單,也構成了他書法創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筆墨經典的建構意義與書法名篇的藝術價值,成為張大千書畫譜系中的精品力作。這種獨闢蹊徑而富有生活氣息的書法創作形態與表現方式,可以說不僅在同時代的書畫名家中、即使在歷史上的書畫大家中,也是鳳毛麟角,很少見到的,可謂是中國歷代書法藝術長廊中的「風景這邊獨好」。
  • 中國十大最貴排行榜,真是開眼界,看一眼都賺到了!
    )   老連環畫微信號:laolhh(長按可複製,搜索即可關注)   1   中國十大最貴天然奇石   2   中國十大最貴瓷器
  • 最會畫葡萄的畫家 葡萄才子聶峰
    葡萄是花鳥畫常見的題材,自古就是文人畫家們吟詠歌頌的對象,它代表了豐收和富裕,有吉祥喜慶、多子多福、人丁興旺、一本萬利的寓意,能夠託物言志寄託畫家美好的祝福與願望。2016年,工筆作品《葡萄》被選作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一次杭州峰會國禮,贈送世界各國元首,其作者被授予「中國美術獎終身成就獎」他就是畫家聶峰。聶峰,新工筆葡萄創始人,中國著名花鳥藝術家,有「葡萄才子」的美譽,也是中國國禮特供藝術家,其筆下的工筆葡萄堪稱「畫壇一絕」。
  • 世界十二大畫家範光陵在富春江畫範光陵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於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乃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幾經易手,並因收藏人之 「焚畫殉葬」 而使畫作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無用師卷」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畫家石虎創新書法被嘲諷,網友認為是譁眾取寵,專家:笑掉大牙
    畫家石虎相信很多人並不陌生,他的「亂書」在去年風靡一時,其實石虎是老一輩的藝術家了,在畫壇也有頗有名氣的,他的很多作品都得過獎項。不過現在的石虎的書法確實有很大的爭議,許多人認為他現在就是為了名利而寫一些亂七八糟的自己都不認識的書法,網上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持批評態度,認為這不止是譁眾取寵,而且還會誤導書法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