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的出遊,怎麼總有刁蟲想害朕

2020-11-23 澎湃新聞

原創 吳小咖是個好孩子 物種日曆

夏天郊遊難免會碰到各種各樣的蟲子,儘管作為昆蟲學工作者的我,非常鼓勵大家去了解、認識甚至嘗試欣賞形形色色的昆蟲和它們的親戚,但不可否認,的確有一些「蟲子」可能主動或被動地給人們帶來不大不小的傷害。

這篇短文便來逐一幫助大家認清,這些郊遊中可能遇到的潛在「風險」。

主動傷人的「蟲子」當然應該著重防範。我之所以說「蟲子」而不是昆蟲,是因為最值得注意的吸血蟲,並非昆蟲,而是屬於蛛形綱的蜱。

尚未吸血的硬蜱,爬在我的褲子上。之後被我無情地彈飛了。

硬蜱 Ixodidae當之無愧是郊遊時最應該注意的刁蟲。這些狀如扁平小蜘蛛的節肢動物會攀附在草尖上,伺機流竄到路過的溫血動物身上。成年的蜱能靠刺吸式的口器從宿主身上吸取大量血液,直到把自身撐成一個球狀,這在寵物狗和刺蝟身上尤其常見,一些地區形象的稱之為「狗豆子」。

雖然在市區遇見蜱的機率通常不大,但在郊區則需要注意。當你離開草叢後,應該首先檢查有沒有蜱爬上來。在蜱比較密集的地區,還應該檢查衣服內有沒有已經開始吸血的蜱。

硬蜱在完全吸飽血後能脹成一個球。

怎麼辦?

如果已經被蜱叮咬,也一定不要試圖徒手拔下蜱蟲,要用尖鑷子夾住蜱的頭部,緩緩往外拔出,以免它們的口器斷在皮膚下造成感染。假如對自己沒有信心,那麼還是到醫院處理比較穩妥。

蜱可以叮在宿主身體上連續吸血數日,因此想靜靜等它吃飽掉下來的朋友可以打消這個念頭了。

蜱的叮咬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叮咬可能傳播潛森林腦炎、出血熱、斑疹傷寒以及各類原蟲病。在有蜱傳播疾病記錄的地區被蜱叮咬後,最好及時就醫,聽從醫囑。

我們熟悉的各種雙翅目吸血蚊蟲也同樣值得注意。

泛稱為蚊子的蚊科Culicidae昆蟲我們再熟悉不過,儘管通常情況下蚊子的叮咬不一定真的會帶來疾病,但畢竟也的確讓人很不舒服。

在我手臂上吸血的蚊子。

而蚊子的表親們:蚋(ruì,蚋科Simuliidae)、蠓(蠓科Ceratopogonidae)、白蛉(毛蠓科Psychodidae),這些常常被泛稱為「小咬」的吸血小蟲同樣惱人,其中也不乏可能傳播疾病的類群。

從左到右依次為:蚋、蠓、白蛉。圖片:Fritz Geller-Grimm、xpda、Frank Collins / Wikimedia

蚋在叮咬後會留下一個微型小血泡,因此有的地方稱之為「一點紅」,這是個十分易於識別的特徵。不過不必恐慌,這個小血泡過幾天就會自行消退。

蠓和白蛉的叮咬可能造成局部腫痛,如非過敏體質,也並不會帶來什麼問題。

相比蚊子而言,蚋、蠓、白蛉微如塵埃,常常不易發現。它們在陽光明媚的溪水邊尤其常見,通常在白天或傍晚吸血。

怎麼辦?

在郊遊時,對付蚊蟲小咬這些小吸血鬼並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防蚊液是個不錯的選擇,但也需要持續補充以免失效。最有效的防禦手段是儘量避免暴露皮膚,或者換個地方遊玩。

說到咬人的蚊蟲,這裡我還想提一句讓各個公園頻繁背鍋的搖蚊Tendipedidae。搖蚊和吸血的蚊子不同,它們的成蟲幾乎不取食,更不會叮人。

這些樣貌很像蚊子的雙翅目昆蟲喜歡在湖邊集群飛舞,那實際上是它們的婚禮,不過時常被誤認為是公園管理不善滋生了大量蚊子。

搖蚊。看起來頗似蚊子,但實際上它們並不吸血。各種搖蚊是一個健康生態系統的重要基石。

這些集群飛舞的搖蚊並不會對人造成什麼影響,它們還是很多鳥類和蜻蜓的食物;而搖蚊的幼蟲又在水中滋養著形色的小魚小蝦。因此,當再看到公園中集群飛舞的「蚊子」時,不要急於去投訴公園。正是這些食物鏈的基礎生物的存在,才讓我們的城市能有各色可愛的小動物衣食無憂的居住下來。

相比各色小咬,另一類吸血的雙翅目昆蟲——虻(虻科Tabanidae)則算得上是大殺器了。在體型上,虻已經勝過各類「小咬」一大籌,甚至常常比你家中見到的蒼蠅還大。

虻科昆蟲廣布各地,這些狀如碩大蒼蠅的昆蟲常常有著一對色彩絢麗的複眼,一些種還有帶斑紋的翅膀,看起來並不醜陋。自然環境下,虻通常叮咬牛馬這樣的大型哺乳動物,因而當它們決定用叮透牛皮的口器在人的細皮嫩肉上嘗試時,造成的痛感可想而知。

吸血的虻科昆蟲,它們的複眼常常有著很好看的色澤。見到這樣的「蒼蠅」靠近,一定要及時轟走。

這些年來,我被虻叮過的次數屈指可數,但次次印象深刻,至少兩次都疼得我渾身一激靈破口大叫。虻的叮咬會造成一個碩大的腫塊,吸血量也遠大於其他雙翅類吸血蟲,大型種一次吸血可達200毫克。當然,因為叮咬帶來的劇烈痛感,應該沒有人會因為虻而失血過多。

公園中常能遇見到的各類「虻」。會叮咬人的只是虻科的物種,而對於可能引起混淆的其他「虻」類昆蟲,則對人沒有危害。上圖為蜂虻,下圖為食蟲虻,它們都不會叮人。

怎麼辦?

如同其他吸血蟲,虻的叮咬也可能會傳播一些人畜共患病及病原蟲,在郊遊時不可不防。驅蚊藥對它們的效果一般,而且虻可以隔著衣服直接叮咬。所以要想避免虻的暗算,大約只能及時轟趕靠近身邊嗡嗡飛的大蒼蠅了。

跳蚤

細如芝麻的跳蚤在多數時候很容易被我們忽視,但它們也的確可能出沒於城市綠地中,尤其流浪貓狗較多的地方。

放大35倍的貓蚤。圖片:Erturac / Wikimedia

和蝨子不同,蚤有著更強的運動能力,穿過草叢或者接觸流浪動物都可能讓跳蚤有機可乘。蚤以刺吸式口器穿刺皮膚吸血,叮咬後會有明顯的癢痛感,並有紅斑及丘疹。雖然除過敏體質的人外,一般人症狀不會持續很久,但依舊有造成嚴重皮膚傷害的案例。

跳蚤叮咬留下的痕跡。圖片:Michael Voelker / flickr

怎麼辦?

日常郊遊通常很少遇到跳蚤的叮咬。及時清理衣物,每天洗澡,避免親密接觸流浪動物,都可以有效的避免它們的騷擾。

胡蜂

在我們郊遊中日常能遇到的,會主動對人造成傷害的「蟲子」基本也就只有以上這些,都是一些嗜血的小壞蛋。不過還有一些昆蟲,可能並非主動要害你,形形色色的蜂便是其中之一。

社會性的胡蜂會尋找高蛋白食物帶回巢穴餵養後代,所以人們野餐時的食物很容易吸引各類胡蜂和馬蜂:無論是高糖的食物或者肉類,都可能吸引它們過來竊取。

不慎驚擾到這些蜂,很可能遭到它們的自衛反抗。胡蜂類的蟄刺帶來的疼痛要比蜜蜂更劇烈一些,如果遭遇到一窩胡蜂的攻擊,那就只能抱頭逃竄了。

胡蜂和馬蜂同屬於膜翅目胡蜂科Vespidae。胡蜂巢有個外殼,而馬蜂巢看起來就像個倒掛的蓮蓬。靠近它們的巢會有一定的危險,尤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碰到的話。

怎麼辦?

除非過於靠近它們的蜂巢,胡蜂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遇到飛來的胡蜂也一定不要扑打,保持靜止讓它們自行飛走就好了。

當然,假如身邊見到蜂巢也應主動遠離,惹不起還得躲得起。

蜜蜂

因為和我們一樣對鮮花有著痴狂般的熱衷,使得蜜蜂也成為很容易與人們有親密接觸的昆蟲。

蜜蜂的蟄刺帶來的影響通常不及胡蜂類劇烈,但是對於過敏體質的人或者驚擾到整個蜂巢的人,也依舊可能造成噩夢般的後果。

蜜蜂 Apis我們再熟悉不過,一些郊遊的地方也能見到養蜂人擺放的蜂巢。蜜蜂雖然相對溫和,也要保持一定距離。

與胡蜂類不同,我們日常能遇到的蜜蜂在蟄刺你的同時,也宣告了自己生命的終結,可謂是以死相搏了。

怎麼辦?

好在,這些為我們帶來甜蜜的小昆蟲通常都很溫和,即使近距離接觸它們也不易發怒——把它們捏在手中除外。

螞蟻

除去形形色色的蜂,地面上幾乎隨處可見的螞蟻也可能帶來叮咬,尤其猛蟻亞科Ponerinae的種類。猛蟻類有著類似胡蜂的蟄針——畢竟它們本身也就是一類特化的蜂,可以帶來劇烈的疼痛感。

在華南地區,入侵物種紅火蟻應該尤其注意,這些螞蟻每年都會造成多例過敏。

怎麼辦?

如果不小心打擾到這些螞蟻,或者踩到了一個蟻巢,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刻遠離,不然螞蟻們會很快的群起而攻。

猛蟻類的螞蟻的蟄刺會帶來劇烈疼痛。郊遊的時候,如果要在草地上露營,需要注意腳下有沒有蟻巢。

被蜂或蟻蟄刺後,一般不需要做太多處理,忍一陣疼痛就好了;但如果有顯著的周身紅腫發熱等過敏反應,還是建議就醫。

毛毛蟲

植物上還可能遇到形形色色的毛毛蟲。儘管接觸多數毛蟲並不會帶來什麼後果,但刺蛾和毒蛾的幼蟲常常可能引發劇烈的疼痛或者過敏,要格外小心。

很多蛾子幼蟲的毛刺都會帶來疼痛和過敏,比如圖中的毒蛾幼蟲。

刺蛾幼蟲相對而言容易識別:短粗的身體、鮮豔的配色和誇張的毛刺,一看就不是好惹的對象。因為蟄刺帶來的疼痛如此顯著,因而很多地方叫它們「洋辣子」。

刺蛾的幼蟲特色鮮明,不慎碰到會讓你痛的銘記終生。它們可能出現在多種樹木上,需要格外注意。

所幸任何一種毛蟲都不會主動的攻擊人。而且,我想對於絕大多數朋友,看到一身毛刺的幼蟲也應該本能的就不會用手去碰觸。所以只要不盲目地去攀折植物或者搖晃樹木,在手扶樹幹之前檢查下有無趴在上面的毛蟲,那麼一般都不會受到來自它們的傷害。

不過依舊要小心偶然的意外接觸——比如毛蟲從樹上掉落到領子裡之類的夢魘。

毒隱翅蟲

最後,我再來說下經常「榮登」媒體熱門的隱翅蟲。

隱翅蟲Staphylinidae是鞘翅目昆蟲中的一類,它們通常小而細長。和多數甲蟲不同,它們的鞘翅短小,寬大的後翅摺疊隱藏其下,腹部的很長一大部分都暴露在翅膀外面。

某種隱翅蟲。可以看到它們短小的鞘翅和暴露在外的腹部。圖片:gailhampshire / Wikimedia

儘管在各類媒體上隱翅蟲造成的傷害觸目驚心,但實際上遭受隱翅蟲危害的機率並不高。

隱翅蟲科幾乎是鞘翅目中物種數量最多的一個科,只有極少數種有可能對人體造成影響,其中最可能造成傷害的就是毒隱翅蟲。而且除非不慎碾揉它們的身體,一般也不會在皮膚上造成傷害。從身體上爬過就會皮膚潰爛的說法,實在言過其實了。

毒隱翅蟲配色鮮明,這本身也是一種警戒色,我們看到這樣配色的隱翅蟲多加小心也就可以了。絕大多數的隱翅蟲都可以和郊遊的我們相安無事,我們也大可不必談隱翅蟲而色變。

毒隱翅蟲Paederus,是配色非常鮮明易於識別的一類隱翅蟲。其餘絕大多數隱翅蟲都不會造成什麼危害,不必過於恐慌。圖片:Alvesgaspar / Wikimedia

其他

很多看起來人畜無害的昆蟲,在被抓住後也都有一定的防禦手段。獵蝽和一些水生蝽在被抓到後,可能會用它們針管一樣的刺吸式口器叮咬你的手指;大型蝗蟲的後足也能帶來創傷;天牛之類的甲蟲有力的上顎也能輕易切開皮膚等。

獵蝽和很多水生蝽雖然不會主動叮咬人,但在被抓住後,出於自衛的叮咬也可能帶來劇烈的疼痛。對於不熟悉不了解的昆蟲和其他小動物,儘量避免上手捉。

總之,除去那些會主動叮咬我們吸取血液的蟲子,絕大多數昆蟲都可以和人平安共處,但還是建議大家對蟲子們相敬如賓,在不了解的情況下不要隨意抓它們。

其實不止是對「蟲子」,對其他野生動物也是如此。大多數昆蟲對我們都沒有危害,在生態系統健康的環境中,它們也不會成災成害。我們不必對它們過度恐慌,不喜歡這些小蟲子可以選擇遠離,不是非要踩死。如果有精力對它們稍加了解,帶著敬畏之心去俯察品類之盛,也一定會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作者提供。本文是物種日曆特約稿件,來自物種日曆作者@吳小咖是個好孩子。

城市蟲蟲

蜻蜓

螻蛄

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繫GuokrPac@guokr.com

原標題:《好好的出遊,怎麼總有刁蟲想害朕!》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朕就是這樣霸氣一朵花!
    從那一刻起,朕就認定,只有朕——龍膽才是這高原植物之王。你看朕的名字,龍章鳳姿,膽識過花,這已經預示了一切!(什麼?龍珠龍葵龍貓等低賤之流,怎堪與朕相比?) 朕最喜歡長在高山之巔、高原之野,俯瞰魚唇的人類們,高山龍膽 Gentiana algida也喜歡仰頭45度仰望天空淚流滿面
  • 奶牛貓出門秒變戲精,現實版的總有刁民想害朕
    有沒有危險?警戒!我是誰?我在哪?有人要害朕。不知是籃子太小還是我太胖了,鬍子都被擠歪了。來了個兩腳獸,天吶,好嚇人,快把耳朵收起來。你看不見我,看不見我看不見我。兩腳獸走過去了,還好我一動不動,他沒有發現我。我媽讓我抬起頭來,我內心是拒絕的,但面子還是要給的。我不怕,只是耳朵有點趴,鼻孔子有點大,眼神有點慌。
  • 5本穿越寵文:這姑娘很合朕的心意,你既不想要就朕來養吧!
    5本穿越寵文:這小姑娘很合朕的心意,你既不想要就讓朕來養吧!戰蒼溟躺在木璃然的肩上,貪戀著木璃然散發的每一絲溫柔而夾雜著清冷的氣息,卻還是想趕快支走木璃然,「先不要管我,你快去拿珍珠吧。」他心中就像著了魔似的抓狂,他想要這個女人在自己身邊。以前他是怎樣變著法子懟她,可現在的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了。
  • 小孩來家玩,主人轉身一看貓沒了,貓:休想害朕!
    而貓咪的性格也同人一樣,都有自己的特點。只不過相對品種貓而言,性格會更穩定一些。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貓咪是一種優雅、傲嬌、可愛、粘人的寵物,也非常通人性,因此很多人都喜歡養貓、吸貓。難道貓天生對人類小孩就有一種恐懼嗎?其實不是的,貓咪平時在家都是非常溫順的。但是,一旦被什麼傷害過,就會留下心理陰影。以後再見到的時候,就會提前躲開,避免自己再受到傷害。
  • 5本古言甜文:你若想當禍亂朝綱的妖妃,朕就陪你演個昏君!
    這一世好好過吧,誰知某個也重活一世的人偏偏如同臭皮膏藥攪得她不得安生。精彩內容:若是恨著誰,就寵著她、捧著她,把她捧到最高的地方,然後絲毫不留情面的在她最幸福的時候狠狠地拋下她。鈍刀子割肉,一刀一刀的,叫她生不如死卻又不得不死,這才是最狠的。
  • 熊出沒:二狗本來想改邪歸正的,只是被大馬猴害慘了
    熊出沒:二狗本來想改邪歸正的,只是被大馬猴害慘了。大馬猴和這次被放出來,是在熊出沒之探險日記中的,那個時候他們兩個剛剛從監獄裡被放了出來,原本因為經過改造應該改邪歸正的了,但是事實上,大馬猴的心裡不是這樣想的。二狗出來之後,表示要去做個保安,看來在監獄裡的生活,讓二狗想改邪歸正了,其實以二狗的身板,去當保安一定會非常出色的。
  • 「千禧一代」成七夕出遊主力 哪些愛情勝地最受青睞?
    不少「有情人」也打算在七夕時節出遊,共度甜蜜時光。驢媽媽旅遊網日前發布了《2016七夕出遊趨勢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從驢媽媽旅遊網七夕前一周的預訂情況來看,相關線路的訂單量相比去年同期有30%左右的增長。由於今年七夕恰逢周二,當日出遊的人群仍以暑期親子家庭為主,情侶檔、夫妻檔大多選擇在臨近的周末出遊。短途自駕遊頗受青睞,人次量同比去年七夕增加1.5倍。
  • 「朕」是什麼意思?古代皇帝為什麼要自稱為朕?
    現如今,我們從各種歷史影視劇中不難發現,裡面的皇帝時常稱呼自己為「朕」。有時候,筆者我不禁在思考著這樣的人一個問題,把「朕」這個字單拎出來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古代的皇帝們都要自稱為朕呢?要想解開這一謎題,就需要先追溯到秦始皇時期。
  • 古甜文:「小心肝,朕的虎符呢」小奶娃軟萌撒嬌「給戰王哥哥了」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是古甜文:「小心肝,朕的虎符呢」小奶娃軟萌撒嬌「給戰王哥哥了」,如果有你喜歡的小說可以點擊書籤免費閱讀,記得點讚收藏呀!蛋糕程心形,白色的奶油上面放著草莓,慄子仁兒,甜橙,檸檬等水果,五彩斑斕的看起來讓人非常的有食慾。妙心又指指另外三個,「這個是蛋撻,做起來最容易。這個是椰汁西米糕,這個是椰奶紅豆糕……」小「點心」散發著香甜誘人的氣息,色香味俱全,池玲瓏甚至聽到了碧空艱難的咽口水的聲音,不由也抿了抿唇角。
  • 肌肉豬、筋肉牛,總有刁民想逼朕吃素
    雖然這次的肌肉豬暴行是從柬埔寨傳出來的,但是亂碼找了找資料發現這肌肉豬並不是被柬埔寨培育出來的,早在2015年6月就有過相關的報導—— 也正是因為比利時藍牛的突變讓科學家發現了動物體內的MSTN——肌肉生長遏制素,這才開啟了科學家們想讓一頭動物長出兩身肉的野路子。
  • 朕為你打下這片江山,你卻心不在焉,想啥呢
    3.朕為你打下這片江山,你卻心不在焉,想啥呢    5.怎麼開的車呢???請問被撞的是什麼車呢?    8.重溫愛3,才知道有了這麼一個伏筆,也許連韋導都忘了吧  突然,有一股巨力在我的小腹中向外掙脫。我極力的抗衡,想讓它緩緩的釋放,畢竟釋放之後可以帶來長達三秒鐘的快感。隨著「po」的一聲,快感湧上心頭。我承認我有賭的成分,但我賭對了。是拉稀,洗內褲去咯[捂臉]  精選搞笑圖文:某人,和媳婦吵架了,冷戰中。晚上睡覺時,又想跑去抱著媳婦睡(小兩口平時都是相擁而眠)。還在生氣的媳婦眼巴巴的等著男人哄哄她才給抱的,所以現在堅決不讓抱。
  • 寵文,「我要休夫」皇后挺孕肚怒吼,皇帝輕聲安撫:朕這就去罰跪
    只是還來不及一展雄風,好好收拾一下那些找上門的麻煩和反派角色。最先找上門的卻是原主標配的未婚夫婿。 高冷霸氣戰神之尊的親王殿下,不僅不算個麻煩,甚至順手將所有的麻煩和反派角色統統解決。他一心一意的獨寵,讓葉風回總覺得佔了大便宜怪不好意思的。親王殿下說道:「我肉都吃過了,還能讓豬跑了?這便宜你佔定了。」葉風回說道:「你好歹也讓我發揮發揮,親力親為一下,我又不是個任他們揉捏的軟柿子。」
  •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朕,漢語二級字,形聲字,讀作zhèn,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說文》:「朕,我也,闕。也就是說,在先秦時代,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根據漢許慎說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兩塊木板間隙。以其極為細小譬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義。
  • 秦始皇為何要自稱為「朕」?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懂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稱為始皇帝,為了將自己和平民百姓區分開來,秦始皇選取了「朕」這個字作為自己的專屬自稱,從秦王朝開始,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會在登基之後自稱為「朕」。那你知道,秦始皇為何要自稱為朕嗎?專家說,你把這個字拆開之後就明白了。戰國末期,秦國通過兩次商鞅變法大力發展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和經濟水平,此時的秦國和其他諸侯國其實已經拉開了一定的差距。
  • 途牛:2015年準大學生出遊分析報告
    在結束高強度的備考和緊張的考場搏殺之後,眾多學生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趁著高考成績公布前好好放鬆一下,將緊張的高考戰鬥模式切換到自由放鬆的生活模式。除了聚會、唱歌、玩網遊,旅行已成為「後高考時代」學生們尋求身體與精神放鬆的一種方式。
  • 喵:深得朕心
    相信小夥伴們都發現了,喵星人是一種腦迴路非常清奇的動物,兩腳獸永遠都搞不懂它們的腦子裡在想些什麼。就拿睡覺來說吧,雖然摸不透喵星人喜歡睡在哪裡,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它們絕對不喜歡待在自己的貓窩裡,就算貓窩就在旁邊,喵星人也喜歡窩在旁邊的紙盒子上面。
  • 古代的稱謂都有什麼,「朕」和「寡人」有什麼區別
    自古代帝王生活中,都習慣稱作朕,但有的朝代也不稱為朕,而是稱作寡人。寡人指的是寡德之人,在道德方面做的不足的人。在中國的古代時期,講究的都是以德治國,以德配天,君主,皇帝,諸侯的權威都是上天賦予,只會把天下給有德之人,失德之後就會失去尊貴的身份和權利,所以他們都自稱為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