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
朕,漢語二級字,形聲字,讀作zhèn,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
《說文》:「朕,我也,闕。也就是說,在先秦時代,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
根據漢許慎說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兩塊木板間隙。以其極為細小譬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義。
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穀」、「寡人」,隨著秦朝建立,秦王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至辛亥革命中國帝制終結。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既滅六國,議君主稱號,王綰、李斯等議:「天子自稱曰『朕』」。
《史記·李斯列傳》:初,趙高為郎中令,所殺及報私怨眾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毀惡之,乃說二世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
秦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威加海內,其勢力威儀前無古人。為顯示帝威,統治者肯定得制定與前朝不同的禮儀規則,包括特定稱謂。高高在上者,必稱孤道寡。金字塔尖只有一個大位嘛。以前為王,現在地域遼闊,五湖四海,更上層樓,王已不配。以前的稱呼已不能滿足現在的地位,故出現了朕。
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
此後「朕」字成帝王自稱,朕也被皇帝壟斷,別人避諱,不得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