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何要以「朕」自稱?專家:你把「朕」字拆開看,就明白了

2020-12-01 懷古品文

「朕,我也,闕。」其實「朕」作為一個漢字,最開始可以用來指代任何說話人。在春秋或者是更早的時期遺留下來的文獻中都可以看出「朕」的用法。那個時候,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布衣百姓,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這個字,而且也不會有人覺得這樣做是一種冒犯或者是僭越。

嚴格來說,前1046~前771年的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了這樣的趨勢。在《尚書》裡基本上就可以看出只有皇帝才使用這個字。雖然也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可是那個時候「朕」就已經被賦予了明確的表示尊卑的意味。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了之後,更是著力於打造一個尊卑有序的專制主義封建帝國。

為了能夠實現君主專制的政治目的,秦始皇和他的謀臣們一起設計了一個明確等級尊卑的政治制度。任何人都必須按照禮儀形式說話,不能有任何僭越。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只有皇帝才能夠稱呼自己為「朕」。皇帝政治制度設計的第一內涵就是「尊君」。

從公元前325年開始,秦國的歷代統治者們都希望秦國能夠在眾多的諸侯國中發展壯大起來,然後完成統一天下的夢想。經過了幾代人的打拼,清朝也終於擁有了實力和統一的基礎。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秦始皇終於在公元前221年的時候完成了統一。想要形成一個統一而又完整的帝國,必須要經過不斷的兼併和戰爭,所以能夠完成這一創舉其實是非常有難度的。

也正因如此,秦始皇也變成了千古一帝。那問題在這個時候就來了,既然秦始皇是身份尊貴的千古一帝,他就必須要和其他的普通人拉開差別。皇帝可以稱呼自己為「朕,但是其他人一概不能使用這個詞。秦始皇的名諱誰也不能冒犯,所以就有了「正月」。皇帝用的印章稱為「璽」,皇帝居住的地方稱為「京」。其實這都是君主專制的要求。

這一點在公文載體上也有十分突出而又明顯的表現。一般來說,皇帝在處理下級陳送上來的公文的時候,會用簡牘書寫文字。而在各地具有標誌性的建築物的旁邊,都會樹立時刻在石頭上刻上自己的豐功偉績以供世人瞻仰。不僅如此,如果是皇帝下達的命令傳送到夏季的手中的時候,則會用非常珍貴的絲帛書寫。

而且秦始皇自己在書寫命書的時候,不需要格外的注重格式,或者是人稱的變化。但是如果是臣下像秦始皇述職或是匯報工作情況,那麼就要萬分小心。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秦朝的法律十分苛刻,所以一旦出了一丁點差錯,極有可能就會錄得向上人頭落地的下場。

陳子在給秦始皇寫信的時候,必須在文章的意開頭就點明自己的身份和姓名,這些都寫完了之後還要再加上一句套話,那就是「臣昧死上言」。「唯君」的思想就是秦始皇君主專制制度設計中的第二大內涵。毫不誇張的說,秦始皇絕對是一個非常具有自己想法並且可以為了實現自己的想法付出一切代價的人。

這樣近乎偏執的性格,在他修建國家防禦工事以及她私人居住陵寢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公元前212年的時候,秦始皇就下令要修建阿房宮。公元前208年,秦始皇又開始著手為自己修建死後安息的陵寢。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建成的小工程,對於當時生產力較為低下的秦朝來說,連續不斷的修建如此大的工程,是在是勞民傷財之舉。

也正因如此,當時的百姓可謂是苦不堪言,很多人要面臨非常繁重的賦役徭役,也有很多人把命都丟在了修建工程的過程裡。幾乎每一個擁有勞動能力的健壯男丁都會面臨被抓走的命運,有些時候,甚至連女性也必須要像男人一樣從事繁重的勞動。而這些完全是為了滿足秦始皇自己的一己私慾。以至於專門還有文學家寫了一篇《阿房宮賦》來抨擊秦始皇荒淫無度的生活。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212年,秦始皇還下令在全國範圍內修建秦直道。雖然在修建秦直道的過程中也耗費了不少人力和物力,但是這並不是秦始皇的私人需求。從秦直道建成之後所達到的效果來看,它的確為人們的日常出行和交通提供了極大的便捷,而且直到清朝它才被完全棄用。

所以不論是秦直道也好,還是萬裡長城也罷,從現實的需求的角度出發這些工程都是有其存在的必要的。相信大家讀到這裡也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皇帝為什麼要選擇「朕」呢?不是還有」王」和「孤」這樣的詞語嗎?專家經過研究後表示,你把「朕」字拆開來看,就明白了。

其實人們今天所使用的「朕」只是經過簡化後的文字,如果有人把象形文字的「朕」拆開,那麼就會發現它的秘密。因為拆開之後的左邊是一個「舟」,右邊是一個「灷」。「舟」其實是非常好理解的,因為大家都知道華夏子孫的母親河是黃河,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母親河。

如果沒有黃河的哺育,那麼也就不會催生如此富有創造力的民族,也就不會有如此燦爛而又輝煌的華夏文明。不僅如此,河流在古代還象徵著肥沃和富庶。因為有了河流之後就可以帶來肥沃的土壤,而有了河流之後就能夠為人們帶來鮮美的魚群。

「灷」其實是火種的意思。火種可以給人們帶來光明和溫暖,而手握天下大權,身居高位的統治階級所握的火把就可以擁有普照眾生的力量。所以這也在暗示著權利和地位。所以「朕」這個字還真是被精挑細選之後才從眾多的稱呼中脫穎而出,最後成為了皇帝的專稱。

秦始皇是歷史上偉大的帝王,他創下了不少奇蹟,比如兵馬俑,長城等,都是享譽國內外的標誌性建築,另外,他也為我國留下了不少歷史文化傳承,筆者今天推薦的這本《秦始皇》,其中就講述了一代帝王秦始皇和漢高祖劉邦的傳奇事跡,喜歡的朋友千萬別錯過,原價98,現價僅78元,點擊下方的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秦始皇為何要自稱為「朕」?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懂了
    我國曾經經歷過一段很長時間的封建王朝時代,自從秦始皇統一中華大地,建立起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之後,中央集權就成為了帝王把控國家的最主要制度。秦始皇對於中華統一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而且他還提出了很多空前的國家制度。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稱為始皇帝,為了將自己和平民百姓區分開來,秦始皇選取了「朕」這個字作為自己的專屬自稱,從秦王朝開始,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會在登基之後自稱為「朕」。
  •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
    古代皇帝為何自稱為「朕」,朕字的來源及意義是什麼?朕,漢語二級字,形聲字,讀作zhèn,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說文》:「朕,我也,闕。也就是說,在先秦時代,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根據漢許慎說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兩塊木板間隙。以其極為細小譬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義。
  • 「朕」是什麼意思?古代皇帝為什麼要自稱為朕?
    現如今,我們從各種歷史影視劇中不難發現,裡面的皇帝時常稱呼自己為「朕」。有時候,筆者我不禁在思考著這樣的人一個問題,把「朕」這個字單拎出來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古代的皇帝們都要自稱為朕呢?要想解開這一謎題,就需要先追溯到秦始皇時期。
  • 我也可以自稱「朕」!走進文言文那些事兒,教你用對謙稱(上)
    讓你知道,原來在很久很久以前你居然也可以自稱「朕」!好啦,接下來我們走進文言文的那些事,一條龍服務講一講古代社會各界人士是如何謙虛稱呼自己的呢?先來看一看那群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們,這裡可不能忘了,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這些人對自己都有哪些謙稱?
  • 中國歷史上的冷知識,原來皇帝不只自稱為「朕」!
    各位歷史愛好者,今天我們又在這裡相遇,我是酷愛解讀歷史文化的**,如果你和我一樣對歷史感興趣,歡迎點關注留下您的想法!那就開始今天的分享,要是不知道的話可以拿小本本記錄一下哦!大家都知道在看宮廷劇的時候皇帝都是自稱「朕」的,其實並不是,在秦始皇之前,天子都是自稱自己為「餘一人」,雖然後來有自稱是孤或者寡人,但那都是各路諸侯的自封而已,並且自稱孤也不是孤家寡人的意思。在古代寡人是指寡德的意思,也就是說就算當了皇帝也要時刻警醒自己!
  • 古代的稱謂都有什麼,「朕」和「寡人」有什麼區別
    自古代帝王生活中,都習慣稱作朕,但有的朝代也不稱為朕,而是稱作寡人。寡人指的是寡德之人,在道德方面做的不足的人。在中國的古代時期,講究的都是以德治國,以德配天,君主,皇帝,諸侯的權威都是上天賦予,只會把天下給有德之人,失德之後就會失去尊貴的身份和權利,所以他們都自稱為寡人。
  • 《燕雲臺》皇后為什麼自稱朕 蕭燕燕當上皇帝了嗎
    《燕雲臺》皇后為什麼自稱朕蕭燕燕是後族之女,北府宰相蕭思溫的幼女,文武雙全,聰慧過人,勇敢果斷,心存大義,後嫁給遼景宗耶律賢,因耶律賢體弱多病,不能經常處理國事,加上蕭燕燕對政事有獨到的見解,於是耶律賢下旨讓蕭燕燕代他上朝理政。
  • 5本穿越寵文:這姑娘很合朕的心意,你既不想要就朕來養吧!
    5本穿越寵文:這小姑娘很合朕的心意,你既不想要就讓朕來養吧!正要拒絕,卻被帝九殤搶先了一步。他清冷的華眸掃了赫連宸一眼,薄唇輕啟,冷冷的說出三個字,「他不配。」他從未想過自己動感情時的模樣,也從未認為自己會對這個女人動心,他甚至不明白動心的感覺,這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按照他自己的意願來,沒有多餘的想法。
  • 朕就是這樣霸氣一朵花!
    從那一刻起,朕就認定,只有朕——龍膽才是這高原植物之王。你看朕的名字,龍章鳳姿,膽識過花,這已經預示了一切!(什麼?龍珠龍葵龍貓等低賤之流,怎堪與朕相比?)雖說朕最愛這藍天般的色彩,但朕也有各種顏色的彩衣不對叫龍袍!
  • 古甜文:「小心肝,朕的虎符呢」小奶娃軟萌撒嬌「給戰王哥哥了」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是古甜文:「小心肝,朕的虎符呢」小奶娃軟萌撒嬌「給戰王哥哥了」,如果有你喜歡的小說可以點擊書籤免費閱讀,記得點讚收藏呀!你要教他們如何成為軟男?去吧,用心教,爹寵你!」某美嬌娘:「娘就是要將我的小嬌女寵到沒邊兒,怕寵太高摔下來?沒事,娘叫你那四個哥哥一人站一方位,隨時準備接著你!」某穿越女表示做夢都笑不醒,不爭不鬥,生活甜蜜蜜兒,可為何總有白蓮花出淤泥而摔成狗啃屎? 第三本《將軍,你給朕等著!》
  • 年羹堯作死實錘,服軟太晚,雍正:朕若負你,天誅地滅
    (年羹堯最後一次上奏) 這份悔悟來得得太晚了,而且不足以取信於人,年羹堯被調任杭州將軍上折謝恩,雍正帝硃批: 上蒼在上,朕若負你,天誅地滅:你若負朕,不知上蒼如何發落你也。
  • 見「狀元」貌醜出上聯刁難,不想他妙對,乾隆:探花,朕成全你!
    他叫劉鳳誥(1761年-1830年),字丞牧,號金門,江西省萍鄉市上慄縣赤山鎮觀泉村人。屬於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科進士胡長齡榜文探花。且一生頗富成就,著有《五代史記注》七十四卷、《存悔齋集》三十二卷、《江西經籍志補》四卷、《杜工部詩話》,參與纂修《高宗實錄》等。
  • 中國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哪些,分別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皇帝的自稱有哪些,分別是什麼意思?中華上下五千年,經歷了無數的王朝更迭,從奴隸社會開始到封建社會結束,出現過許多君主,他們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作為一國的統治者,金字塔頂尖的人物,他們都是如何自稱的呢?
  • 坐地鐵遇見秦始皇、拆盲盒先挖土?這些歷史文化名城也太會玩了吧
    始皇帝你也坐著地鐵去看兵馬俑呢?一定要看!「秦始皇」問:「與朕的馬車如何?」「李斯」直言:「馬車與地鐵不可相提並論。」「秦始皇」怒:「嗯?」聽罷,「秦始皇」更怒:「既是如此,你為何讓朕坐了三天馬車?」「李斯」連忙求饒:「臣萬死,臣也是剛剛得知,這地鐵月底就要開通了。」
  • 甜文「陛下,娘娘要搬去冷宮」皇上咬咬牙:朕也膩了讓她侍女頂上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推薦的是甜文「陛下,娘娘要搬去冷宮」皇上咬咬牙:朕也膩了讓她侍女頂上第1本:《清穿萌後:皇上,追追追!》作者:葉天儀簡介:從今穿到清,她經歷了三百年的時間穿梭,卻換來一身的尊貴!「你可別亂來?」 「怎麼,你只允許別人亂來,不允許朕亂來?」他的口氣不慢不快,不緩不急。 她身上的香氣著實迷人,淡淡的清香在男子的鼻子裡流竄。 「皇上,請你自重!」「朕自重?
  • 秦始皇死前一抬頭,見天相大異,他說:怪不得,原來是朕要死了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的一個謎,因為不會再有一個皇帝,如秦始皇這般厲害,秦始皇給中國封建社會創建那一套行政體系,之後被沿用兩千年。用現在的一句話說就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他也是「皇帝」這個稱呼的原創者,從他開始後世君王自稱「皇帝」,也是從他開始皇權極大加強。
  • 小孩來家玩,主人轉身一看貓沒了,貓:休想害朕!
    外甥女摸貓的下一刻,白貓就後悔了~外甥女摸貓的下一刻,白貓就後悔了~貓咪:「人類幼崽是要加害朕嗎?救命啊!」貓咪:「休想害朕!」自打那次後,白貓心理就留下了陰影。後來,親戚家的小孩在家玩的時候,主人轉身一看,貓沒了。
  • 霍金的大膽預言:秦始皇根本就沒有死
    為什麼霍金說秦始皇還活著?這可能和秦始皇說的一句話有關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在皇陵完工後說了這麼一段話:朕統六國,天下歸一築長城、鎮九州龍脈衛我大秦、護我社稷朕以始皇帝之名在此立誓朕在,當守土開疆掃平四夷,定我大秦之基
  • 「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宋高宗對嶽飛說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這,朕的天下也在這。」這是《精忠嶽飛》裡的一句話,雖說只是臺詞,但也較為準確地概括了趙構冤殺民族英雄嶽飛的全部根源。(趙構劇照)這些戰功,趙構心知肚明,如數家珍,所以,趙構由衷地說:「非卿不忠,你的公道在這。」但是,縱然你嶽飛功高蓋世,受萬民敬仰,我趙構也要冒天下之大不韙,自毀長城,向你舉起手中的屠刀。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