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布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脊椎動物·白腹鷺。
白腹鷺
Ardea insignis
脊椎動物,鳥綱,鵜形目,鷺科。白腹鷺是亞洲地區,尤其是喜馬拉雅地區特有的一種大型鷺科鳥類,照片攝於怒江瀘水。
白腹鷺是鷺科當中體形最大的鳥類之一,站高可達1.27米。它也是最珍稀的瀕危鳥類之一,被列入「地球上最稀有的50種鳥」。
80多年來,白腹鷺在中國境內只被發現過三次。
上世紀30年代,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學習過植物學與動物學的英國人陸德陋在西藏林芝市米林縣,看到江邊站著一隻高大的白腹鷺。同年7月8日,陸德陋再次在米林縣派鎮附近的雅魯藏布江邊看到一隻白腹鷺。
然而80多年前陸德陋的考察以採集植物標本為主,既未採集到白腹鷺標本,也沒有拍攝到照片,因此一些學者認為該記錄「可能有爭議」。
從1950年開始,中國科研人員陸續在西藏地區開展相關考察,希望找到白腹鷺,然而都失敗了。
直到2014年8月18日,白腹鷺再次出現。
在怒江瀘水六庫石缸河村的一處礦山工地上,村民馮清禮救助了一隻落單的亞成年白腹鷺。當天晚上8時,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瀘水管護分局工作的王斌見到了這隻鳥。
「完全沒有見過,感覺是鷺,但是非常高大又不像,我特別興奮就立馬拍了照,當天晚上上傳到雲南野鳥網請大家鑑定。」王斌說,這是一隻大家從未見過的鳥,大家爭論的異常激烈。直到次日凌晨,資深觀鳥人士危騫說,可能是白腹鷺。
隨後,他們將該鳥送至西南林大,請韓聯憲教授鑑定,最終確定為白腹鷺。
照片中的白腹鷺正是這一隻,這也是首次在中國獲得白腹鷺影像記錄。然而不幸的是,雖然經雲南昆明野生動物園數日的救助,這隻亞成年白腹鷺還是死去了。
2019年11月10日,一隻虛弱的白腹鷺在保山被發現,並被救助。11月22日,這隻白腹鷺被放生。
即便是在不丹、印度等國,白腹鷺也極少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
學者認為,白腹鷺數量稀少主要是因為對環境要求嚴格,它們喜歡在沒有人為擾動、清澈寬闊且流速較快的河流淺灘上休憩覓食,食物以魚類為主,偏好捕食個體較大的魚。
白腹鷺多數時間是單獨活動,在河邊高大的松樹上築巢,每年繁殖一次,每次產卵2~3枚。對生態環境的嚴苛要求,使白腹鷺成為河流生態環境的指示物種。
據不丹和印度的野外調查資料,白腹鷺對人為幹擾十分敏感,一旦察覺到有人靠近就立刻飛走。因此野外調查非常困難。
而且最神秘的是,據不丹境內定點觀測到的情況,白腹鷺每年都能成功繁殖,但幼鳥離巢後全都不知去向,而人們也無奈地發現,過了很多年,某個區域內的白腹鷺數量沒有明顯增長。
據世界保護聯盟估計,全球的白腹鷺僅有200~250隻,野外實際數量可能更低。2007年,白腹鷺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屬極度瀕危的物種,至今未改變。
如果沒有有效的保護措施,或許白腹鷺將永遠消失在這個地球上。
小科普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雲南省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
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1983年經雲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0年怒江省級自然保護區納入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範圍。2000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人與生物圈」計劃,2003年作為「三江併流」最大組成片區被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確定為世界自然遺產,2006年,被國家林業局列入全國首批51個國家級林業示範保護區建設單位,2014年加入國際自然保護地聯盟。
它也是雲南省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其中32.37萬公頃在怒江州境內,佔保護區總面積的4/5。保護區由北、中、南互不相連的3段組成,地跨貢山、福貢、瀘水3縣(市),涉及13個鄉鎮。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以中山溼性常綠闊葉林、高山溫性、寒溫性針葉林為主的森林垂直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珍稀動植物和特有物種。已知種子植物210科1086屬4303種,其中434個為高黎貢山特有種;脊椎動物36目106科58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喜馬拉雅紅豆杉、雲南紅豆杉、長蕊木蘭、光葉珙桐等4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20種,省級保護植物30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戴帽葉猴、高黎貢白眉長臂猿、高黎貢羚牛、豹、白尾稍虹雉等20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47種,省級保護動物5種。
保護區內靈長類極為豐富,有怒江金絲猴、戴帽葉猴、菲氏葉猴、短尾猴、熊猴、普通獼猴、藏酋猴和白眉長臂猿等8種物種。2015年發現怒江特有物種獨龍葉尾螽。2017年發現中國獸類新記錄物種紅鬣羚,為中國境內大中型獸類物種又添一種新記錄。2018年記錄到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亞洲金貓、世界易危動物雲豹。2019年發現珍稀瀕危植物滇桐種群新分布。
【來源:雲南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