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學校校歌各有特色

2021-01-09 中國臺灣網

資料圖:臺大

  臺灣幾乎每個學校都有校歌,代表歷史傳承與學校特色。據《中國時報》18日報導,臺灣小學從日本殖民時期就有屬於自己的校歌,有些甚至傳唱百年。

  全臺第一首小學校歌,應該是八芝蘭公學校(今士林國小)的校歌。二次大戰期間,有些學校多了讚頌天皇與宣揚軍國主義的歌詞,成為「皇民化運動」下的產物。戰後的小學校歌大多創作於上世紀50年代,充斥「反共教育」。

  也有校歌出自名家之手,如淡水國小校歌的詞作者曾經創作歌謠,板橋國小的詞作者則是臺灣新文學先鋒張我軍。「9-21大地震」後,作家黃春明曾為中寮鄉至誠國小撰寫校歌,知名音樂人黃國倫和陳綺貞等也都創作或改編過高中校歌。1997年中山女高建校剛好100周年,黃國倫受邀寫新校歌《快樂中山人》。他花了兩個多月時間穿梭校園中,採訪女學生,歌詞中的迎曦道和逸仙樓都是中山人難忘的校園記憶。創作才女陳綺貞是景美女中的校友,她以鋼琴編曲校園流傳已久的《小小校歌》,意外在校園界走紅,就連其他學校學生也愛唱這首歌。

  不過,不是每所學校校歌都琅琅上口。像中央大學校歌由文學家汪東作詞,「中華民國國歌」作曲者程懋筠譜曲。由於歌詞太過艱澀,沒幾個學生會唱,校方甚至專門安排教授教校歌。該校教師也承認,校歌創作於中央大學南京時期,有時空背景,作者引用許多典故,「恐怕連中文系學生都不懂,更別說一般學生」。▲(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韓香)

相關焦點

  • 臺師大要改「重歸祖國」校歌?校友:我念了4年連歌詞是啥也不知道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即將迎來百年校慶的臺灣師範大學成立「校歌項目小組」,研擬為校歌重新編詞,重點是去掉「重歸祖國」一句。據旺報網27日報導,臺師大當天召開行政會議達成共識,即「校歌曲調不變,但新舊歌詞並存」。至於新歌詞由誰填詞,目前尚無定論。
  • 盤點大學校歌之最丨一首校歌,愛上一所大學
    你會不會因為一首歌而愛上某個學校?你會不會因為一個學校而愛上某首歌?校歌是一所學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大學精神、辦學特色和師生共同人格和精神追求的集中表達。各高校校歌都有自己的特點,小編今天帶你以「校歌之最」的視角盤點校歌裡的世界。
  • 《哈利波特》中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校歌,我真的是第一次聽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麼我還有一個問題要問你——你知道霍格沃茨的校歌嗎? 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年輕小鬼們在禮堂歡迎了兩名三強爭霸賽的參賽者。 在這段電影剪輯中,德姆斯特朗學院和布斯巴頓魔法學院的學生表演了他們自己獨特的入場方式,但在這個「新」場景中,霍格沃茨的學生也表演了他們自己的歡迎表演。在鄧布利多的帶領下,學生們開始行動起來,開始唱校歌。
  • 南京名校故事:那些指引你前行的校訓校歌
    新生對於學校的了解,校訓、校徽、校歌必不可少,它們是一所高校歷史的高度凝結。   穿越時間的長廊,當年辦學的先人們執著追求的是什麼?我們且從各大高校的校徽校訓來管中窺豹。   小編盤點高校校徽時發現,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多所高校的創校時間都是1902年。
  • 臺灣政大學生罷唱校歌噴漆蔣介石銅像 抵制「黨國意識」
    臺灣政治大學前身是「中央黨務學校」,1946年改制為「國立政治大學」,首屆校長是蔣介石,校歌約在1940年由前國民黨大佬陳果夫作詞,其中「實行三民主義為吾黨的使命、建設中華民國是吾黨的責任」等語,引發師生諸多爭議。
  • 「無問西東」是出自清華大學校歌嗎?清華大學校歌歌詞全文
    ­ 「無問西東」一詞,取自清華校歌「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影片也以清華校歌「西山蒼蒼,東海茫茫……」拉開帷幕。影片中沈光耀說:「我們這個社會從來都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同情」。
  • 史上「最大牌」的校歌之一!民國大師級人物作詞譜曲,震撼人心
    校歌是一所學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精神、辦學特色和師生共同人格和精神追求的集中表達。東北大學校歌也與學校的歷史、定位息息相關,具有獨特的地域識別內涵。白山黑水,弦歌不絕,校歌的旋律刻在記憶裡,校歌的精神融進血液裡。本期推送,為你解讀東大校歌,探尋它的五宗"最"。
  • 最受網友歡迎十大高校校歌 浙大復旦中傳獲前三
    教育部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近日公布了最受網友歡迎的高校校歌TOP10名單,引起網友的廣泛關注。浙江大學的文言校歌、復旦大學校歌「復旦復旦旦復旦」,以及中國傳媒大學校歌「年輕的白楊」位列前三名。江蘇地區只有東南大學榜上有名,位列第四。
  • [原創] 鹿寨縣英山小學的校歌內容幽默荒唐「相信我能飛」
    原標題:[原創] 鹿寨縣英山小學的校歌內容幽默荒唐「相信我能飛」   論鹿寨縣英山小學校歌  學校教育的幽默感:鹿寨縣英山小學校歌內容荒唐  ——新聞評論  《柳州日報》2014年6月24日第六版鹿寨專版報導了一則圖片新聞,圖片上展示一位熱情洋溢、滿臉笑容的男子正在指揮操場上列隊整齊的小學生唱歌
  • 北大沒有校歌,卻有鴻鵠之志
    在劉震雲看來,沒有校歌的北大,仍是有魂靈的,這個魂靈即「黑暗中沒有火炬,我只有燃燒自己」。文 崔一凡編輯 何吾圖 視覺中國1988年,24歲的孔慶東還是北大中文系研究生,住在燕園西南隅的47樓2072室。正值北大90周年校慶,學校宣傳部決定,舉辦一次向全校徵集校歌歌詞的活動。寫歌其實是寫情懷,將北大的光榮歷史高度凝練。
  • 邯鄲雞澤縣教師進修學校有了新校徽校旗校歌
    長城網邯鄲4月7日訊(記者霍文龍 通訊員王榮安 桑齋亭)近日,雞澤縣教師進修學校經過廣泛的徵集、討論,設計出自己的校徽校旗,並確定了新的校歌。雞澤縣教師進修學校的校徽。 桑齋亭 供圖  該校校徽整體圖案呈圓形,由兩個同心圓組成。
  • 中國高校10大經典校歌:為什麼要上名校,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歷史君 最近,中國傳媒大學發布新版校歌《年輕的白楊》,被央視各大主播瘋狂點讚。 白巖松、周濤、魯豫、康輝、張紹剛、歐陽夏丹等校友也紛紛出鏡獻唱,豪華程度堪比春晚。
  • 豫章師範學院推出校訓校風校歌及視覺形象識別系統(VIS)
    近日,豫章師範學院在大學生夢工廠舉行校訓校風校歌及視覺形象識別系統(VIS)新聞發布會。他進一步指出,校園文化的總體理念體現了學校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把百年歷史、師範元素、育人定位結合起來,把物質、精神和視覺融合起來,彰顯學校文化特質,提高文化品位,增強文化自信,增強育人功能,有利於提升學校形象。校園環境文化,主要是利用學校各類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環境品位綜合提升。
  • 昌吉州各學校學習貫徹《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
    我州各學校學習貫徹《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厚植愛國情懷 著力以德育人中國昌吉網訊(通訊員劉文茜)近年來,州黨委教育工委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鮮明主題,有效融入辦學治校、教育教學、校園文化活動全過程,著力從明理、共情
  • 陳香梅再回「真光」唱校歌(圖)
    新快報訊(記者 任磊斌 實習生 劉露媚)「中華我國,中華我國,獨立文明亞之東……」幾十年過去,校歌依然琅琅上口。昨日下午,傳奇的美籍華裔女性、國際著名華人社會活動家陳香梅女士,第六次重返母校真光中學,與學弟學妹共唱校歌。陳香梅還表示,會「常回家看看」,明年再來。  下午4時許,陳香梅女士出現在真光中學校園,82歲的她依然神採奕奕。「還沒開課吧?」陳女士開口就詢問學弟學妹。當看到身著上世紀30年代真光中學藍色校裙的學生時,陳香梅被母校精心安排的現場感動了,「是啊,我以前就是這個模樣!」
  • 香港排名Top10的國際學校有哪些?容易申請嗎?
    今天主要想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香港的國際學校,以及跟大家分享一些在香港比較著名,或者是在課程設置上比較有特色的國際學校。那麼為什麼聊這個話題呢?那麼這些錄取的學生大多數是品學兼優,以及各方面綜合實力比較全面發展,比較強。之前我有一些學生也是轉學成功到了德瑞國際學校,這些學生也大多數都是在年級裡以及班級裡面是數一數二的學生。同樣德瑞國際學校它有一點也會被一些內地的家長的詬病,因為它是採用英制和德制,所以它在中國語言和中國文化課程方面的沒有那麼地重視,可能這一點會讓一些家長不太願意去選擇這所學校。
  • 他曾連續多年登臺指揮《東南大學校歌》
    他曾連續多年登臺指揮《東南大學校歌》 2020-09-04 11: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段地下河,如今只在校歌裡「歡唱」
    校歌裡的金川河,讓人幾多暢想幾多留戀「金川之濱,北京路旁,美麗的寧海是我們學習成長的地方……知識像春雨,滋潤著我們茁壯成長。」每逢校慶,寧海中學便播放校歌《金川春雨》,這是上世紀80年代老校長向家泰寫的校歌,一直傳唱至今,雖然河道覆蓋地下,但每當歌聲響起,老教師陳偉榮的記憶便被喚醒。
  • 南昌大學爭「南大」簡稱 媒體稱據其校歌應稱「昌大」
    南昌大學爭「南大」簡稱 媒體稱據其校歌應稱「昌大」 2015-07-15 08:42:24來源:光明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葉攀   對於地方高校南昌大學,根據其校歌的歌詞「巍巍的昌大宏規啟」一句可知其簡稱應該是「昌大」,而非「南大」。而且,南昌大學的許多在校師生和校友也在現實中和網絡中都自稱「我們昌大」如何如何,以及「我(我們)是昌大的」。
  • 蕭山區賀知章學校:讓小伢兒在傳統文化浸潤中成長
    ,拍攝全校1100名學生共唱校歌《知書達理》的場景。蕭山區賀知章學校校長許興雲表示,「學校在社會中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雙重責任,而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和素質養成有極大影響。依託賀知章文化,構建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不僅能賦予歷史名人文化新的活力,還能以深厚底蘊和良好氛圍潤澤師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