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新華社「新華視點」欄目播發《學生空掛學籍,有的公立校名師任教……部分校外培訓機構違規辦「全日制」學校》,對山西省太原市部分校外培訓機構違規進行全日制教學行為予以曝光,引發社會關注。當晚,太原市相關部門對稿件中曝光的「常量教育」培訓機構進行查封,停止辦學。相關部門還組成聯合調查組,對「諸園·新起航」教育培訓機構進行現場調查取證。
高中一年學費56800元,3年連報15萬元;只開設高考科目,從高一開始就給學生分文理科;花錢找關係打點學校領導和老師以實現空掛學籍……這些大多藏身公寓樓、寫字樓的「微型學校」,著實打破了外界對於培訓機構的既有想像,也再次向全社會和監管部門發出警示:在規範校外培訓機構成為共識的今天,依然不能低估部分校外培訓力量的違規程度。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校外培訓機構培訓時間不得和當地中小學校教學時間相衝突,培訓結束時間不得晚於晚上8點半;堅決禁止應試、超標、超前培訓及與招生入學掛鈎的行為。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禁止妨礙義務教育實施的若干規定》也強調,校外培訓機構不得誘導家長將適齡兒童、少年送入培訓機構,替代接受義務教育。很明顯,這些打著「公立校名師任教」「軍事化管理」噱頭的「全日制」初高中教學培訓班,是赤裸裸的違規操作,連打擦邊球都算不上,對之必須零容忍,不能讓它們繼續在這個問題上瘋狂試探。
應該看到,開辦這些「微型學校」的培訓機構,不僅沒有辦學許可證,屬於非法辦學,更構成了對教育本義的異化。諸如「從高一就衝刺高考,以考綱來研究教學,高考不考的我們不講」的做法,實際就是把學生當成了「考試機器」,是對應試教育的一種極端呈現。要知道,常規的教育體系,指向的是對「人」的培養,無論是學生所接觸的教育環境,還是所接受的課程教育,都不僅僅是為了服務於升學考試,更包含著對學生身心成長的呵護和價值觀的培育,這才是教育的本義所在。換言之,這般以應對考試為本、游離在常規教育體系之外的「微型學校」,恰恰是對現代教育內涵的背離,絕不能讓它們與「工具化」教育思維「合流」。
對這類由培訓機構所辦的「全日制學校」,理當露頭就打。此次太原當地相關部門第一時間對涉事學校進行查封處理,體現了應有的監管態度。但在具體的治理上,還必須著眼於細節上的預防。比如,這些培訓機構招收全日制學生,需要空掛學籍才能讓孩子參加考試,這背後正是通過「打點學校領導和老師」來實現的。這表明在空掛學籍、人籍分離、違規借讀等行為的治理上,仍存在漏洞,必須及時打好補丁,真正為「微型學校」的違規操作釜底抽薪;此外,一些培訓機構還不乏個別公立學校教師等「內部人」的支持,對這樣的違規「兼職」,監管上必須敢於亮明態度、劃清邊界。
當然,此事也應該引發更多家長的反思:不惜花高價把孩子送入這樣的學校,把他們當作「考試機器」來培養,即便能夠考得高分,又是否真的利於孩子的成長?如此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當全社會在這些問題上建立了更普遍的共識,培養「考試機器」的「微型學校」才能真正少一些市場。
目前太原市教育局已表示,將一方面妥善做好學生的疏導分流工作;另一方面,發現涉及空掛學籍及公辦教師有償代課的情況將進行嚴肅處理。而其他地方是否也有類似的畸形且違法的「全日制學校」存在,各地不妨舉一反三,加強摸排和日常化監督力度,真正為培訓市場正本清源。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