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書生是如何檢測到朝鮮地下核試驗的?-虎嗅網

2020-12-06 虎嗅APP




地動山搖:朝鮮第六次核試驗


2017年9月3日,朝鮮官媒宣布成功進行地下氫彈試驗,震驚了全世界。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和美國地質調查局初步的分析均顯示,這次核爆位於朝鮮北部豐溪裡試驗場萬塔山(Mt. Mantap)下,爆炸產生的能量相當於一次矩震級(Mw)5.2級地震,遠遠大於朝鮮之前進行的五次核試驗。

 



作為一群和地球物理打交道的人,我們平時就用地震波、衛星影像和各種地球物理模型來研究地震、火山等地學現象。於是,核爆發生後我們想知道:這樣一個埋在山體中的爆炸源會產生怎樣的地震波和地表形變?它們和地震、火山噴發時觀測到的地震波和地表形變又有何區別?豐溪裡地區陡峭的地形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的模型?


我們用德國航天局(DLR)TerraSAR-X衛星,獲取了核爆前後雷達影像,計算出了核爆造成的地表三維形變場。我們發現,爆炸將萬塔山山體較為陡峭的西坡和南坡向外推了3~4米。同時,山頂的高度卻降低了約半米。

 


利用彈性位錯模型,我們確定了爆炸的位置和深度。同時,通過中韓多臺地震儀記錄的地震波,我們得到了爆炸產生的地震波能量。


結合深度、能量與核爆當量之間關係的經驗公式,我們計算出此次核試驗的當量為12~30萬噸TNT,約為廣島原子彈(1.5萬噸TNT當量)威力的十倍。


這一研究首次展現了地下核試驗造成的三維地表形變場,並開創性地將地震波波形和地表形變兩個獨立信源結合起來,對核爆這一人造地震的震源物理過程進行分析和解譯。相關成果於5月10號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

 


核爆時發生了什麼?


通過對地震波和地表形變的分析、建模和解譯,我們還原了核爆發生時和爆炸後約一周的場景。

 


這次核試驗起爆點位於朝鮮北部,具體在豐溪裡實驗場,萬塔山頂正下方,約450~600米深度的坑道內。爆炸產生的熱量氣化了山體內部的部分巖石,形成一個直徑約為100米的空洞,大小裝得下一個標準足球場。


爆炸產生的衝擊波碎化了周邊大約300米內的巖石。對地表形變的彈性模型反演顯示:核爆在初始階段將山體像吹氣球一樣,向外推動了大約3~4米,並將山頂頂高了約2米。


爆炸結束後不久,空洞內被氣化的巖石逐漸凝固,洞內壓力不斷降低,山體內由於核爆形成的空洞上方巖石失去支撐,受重力作用不斷向下垮塌。核爆後八分半鐘左右,又發生了一次矩震級(Mw)4.5級地震。我們將其定位於核爆位置以南約700米處,在起爆點和坑道入口之間。


我們分析認為,兩次地震的震源機理正好相反——核爆的震源機理類似於氣球的突然膨脹,而8分半鐘後的地震震源機理與之相反,就像氣球破裂後的突然收縮。我們推測第二次地震的原因,是試驗場部分坑道的垮塌,以及該區域多次核試驗形成的空洞的收縮。


在爆炸發生一周內,在重力的作用下,起爆點周圍約1~2公裡分布的巖石緩慢收縮。這使得萬塔山山體在核爆後,高度反而下降了約半米,周邊區域的地面高程也與核爆前略有變化。根據美國內華達州核試驗場在地下核試驗後的地表形變規律看,這種收縮會持續數年之久。


如何監測核爆?


地下核爆與一次地震、一次火山噴發並無本質區別。我們研究它是為了更好地理解震源的物理過程。


與研究許多地學現象一樣,我們沒辦法到核爆現場去實地考察,更沒辦法鑽到地下去記錄山體內部的變化。那我們又是如何得到上述的詳盡過程呢?這就得靠研究地球圈層眾多技術手段中的兩大工具:地震儀和合成孔徑雷達(SAR)。


地殼的劇烈運動會產生地震波和地表形變。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並被分布在全球的地震儀記錄到。而沿數百公裡高空軌道運行的多個SAR衛星,則使我們精確地量測地殼運動造成的地面形變。通過對地震波波形和地表形變的觀察、量測、建模和解譯,我們便能發現並理解地球內部的各種物理過程和屬性。



1. 監測核爆的千裡眼:星載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


SAR是一種主動型微波遙感傳感器,工作原理與光學傳感器(例如,數位相機)完全不同。


通過發射電磁波,並記錄地面反射回衛星的信號,SAR便得到影像。微波信號的接收不依賴陽光,還可以穿透雲層,所以不受光照和氣象條件的約束。自1991年歐空局ERS-1衛星升空以來,SAR影像獲取地表形變信息已成為新興的測地學手段。

 


我們利用影像互相關技術,得到這次核爆造成的地表形變場。影像互相關技術和人臉掃描類似,只不過我們的算法可以識別並追蹤地面上的「臉」(即特徵),看它在核爆前後的移動,從而得到形變。綜合多個軌道的衛星數據,我們可以重構地表的三維形變場。



得到地表形變場的空間分布後,我們建立彈性形變模型,通過反演的方式確定震源的位置和深度。我們將震源模型置於不同的位置和深度,計算理論上的地表形變場。然後,我們將各模型的理論地表形變場,和SAR影像得到的形變場進行比對。與SAR影像觀測差異最小的模型,便被當作反演結果。


在計算時,我們發現,萬塔山陡峭的南坡和西坡,會吸收更多的核爆能量,從而產生更大的地表形變。因此,我們考慮了地形對理論地表形變場計算的影響,使得模型反演更為真實,得到的位置更為可靠。


2. 監測核爆的順風耳:地震儀


要使用SAR衛星影像來獲取地面形變,我們需要核爆之後的影像。不過,影像的獲取依賴衛星當時所處的位置與軌道,通常在事後幾天才能獲取。地震儀通常卻可以在幾秒至幾十秒內(取決於距離),監測到核爆產生的地面震動。


核爆和一般地震的機理很不一樣。地震是由於斷層上的位錯導致的,可以想像成在地殼內部長期被扭曲或拉伸的巖石的突然斷裂。這類地震源所產生的形變,以及地震波能量輻射,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而核爆則是一個各向同性的源,像一個在地殼中突然鼓起來的氣泡,其產生的形變和地震波是向四周均勻擴散,沒有方向性的。知道了這些特徵 ,我們就能區分自然地震產生的地震波,和爆炸產生的地震波。


科學家通過爆炸產生的地震波來研究地下核試驗,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從那以來,隨著地震儀和各種地震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高靈敏度地震儀的發明,地震波核爆監測和研究擴展到了全球尺度。


值得一提的是,對核爆的地震學監測在很大程度上,還促進了全球地震臺網的建設和數據共享。在這些傳統研究中,地震學家使用位於不同震中距的臺站,深入分析波形記錄,獲取各種震相的到時、振幅、頻譜等信息。他們最大限度地,從這些數據中,提取如位置、埋深、當量、爆破類型、能量轉化、觸發地震等信息。 


無處可藏的地下核試驗


在這次研究中,我們不僅使用了傳統的地震學手段,還通過分析衛星影像,得到了核爆區域完整的三維形變場。這相當於從兩種獨立的觀測手段中,得到了核爆事件的完整過程,解決了地震波無法精確確定震源絕對位置和深度的問題。


地震學和影像測地學這兩種互相獨立的觀測,一種相當於我們的耳朵,可以聽到地殼劇烈震動產生的波動;另一種相當於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這些事件產生的地表變形。一個能捕捉地殼破裂的動態過程,一個能將地表形變以影像的形式展現,讓全球任何地點的地下核試驗,都能被我們捕捉,並全面地理解。


不僅僅是核爆


當然,從地震波和SAR影像中可以分析的事件遠遠不止核試驗。


例如,地震波可以反演地震時斷層上的破裂過程,還能反演地球深部的結構。通過多個地震的震源機制解,我們還可以確定隱藏在地下的斷層幾何構型、朝向等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幫助我們探測火山噴發前熔巖不斷上升的過程,了解大地震可能發生的位置,甚至找到深埋地下的礦藏。


從SAR影像中,我們能夠追蹤幅度特徵,了解火山噴發前,地面如何裂開,地震撕裂地表時又能造成多大的位移。


我們還可以利用影像中的相位信息,及幹涉測量(InSAR)技術,以毫米/每年的精度,量測地下水開採造成的地面下沉。我們還能量測滑坡在垮塌前每月幾釐米的蠕動,以及大壩隨水位幾毫米的擺動。這些信息對政府的決策和管理非常重要,也因此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人類最深的鑽井也不過約10km深,只有地殼厚度的幾分之一,而地殼又是組成地球的三個圈層——地殼、地幔和地核裡面最薄的一層。用雞蛋來比喻就是我們僅僅能在蛋殼上打一個小坑,而這個小坑距離穿破蛋殼還有很遠的一段距離。


可見,想了解更多發生在地殼內部的物理過程和規律,地震波和測地學是不可或缺的手段。這次關於地下核試驗的研究,只是這兩種技術手段的一個應用,它們真正的強大之處還在於能夠探索地球內部的未知領域。


在可見的未來,我們也許無法像凡爾納地心遊記裡那樣,到達地球的深部,也很難在這些地方設置傳感器。但是,就像人類利用星空中的射線和無處不在的引力波來研究宇宙一樣,我們也可以結合多個獨立的信使來間接的研究地球。


比起浪漫的天文學,地球科學,尤其是地球物理學,受到的關注還遠遠不夠。希望大家通過我們這次對核爆的研究,了解到人類不但需要仰望星空,也需要俯視大地,地球內部還有一個神奇的未知世界等待我們去發現和理解。


相關焦點

  • 朝鮮核試驗地點曝光 靠近首次核試驗位置(組圖)
    上午10時朝鮮進行地下核試驗  地點位於鹹鏡北道靠近該國首次核試驗的位置  據新華社上午快訊,韓國媒體25日12時報導,「朝鮮宣布『成功進行了核試驗』」。  上午10時左右,韓方監測到朝鮮鹹鏡北道吉州地區發生一次「人工地震」,推斷朝鮮很可能進行了第二次核試驗。  「人工地震」  震級為4.5級韓方推斷是核爆  韓國政府消息人士上午暗示,監測裝置顯示,朝鮮進行了第二次核試驗。
  • 朝鮮核試驗或可觸髮長白山火山噴發
    如圖所示,這是朝鮮國家領導人金正恩在長白山頂上的合影。韓國專家最新研究表示,朝鮮的地下核試驗很可能會引發長白山火山噴發。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韓國專家警告稱,朝鮮核實驗可能引發長白山火山爆發。
  • 朝鮮核試驗會不會導致中國長白山火山爆發?專家的回答令人不安
    這些年朝鮮一直在進行核試驗,多次進行核試驗時,都被中國國家地震臺網檢測到產生5級左右地震,由於朝鮮核試驗距離中朝邊界比較近,使得位於中朝邊界的中國延吉、琿春等地都會產生明顯震感。朝鮮核試驗,給中國邊境居民帶來了一些影響,但是更讓居民擔心的是,中朝邊境有一座著名的休眠活火山——長白山,朝鮮核試驗頻繁製造人工地震,會不會「震醒」休眠中的長白山,導致其噴發?長白山脈是鴨綠江、松花江和圖們江的發源地。長白山中國境內最高峰是白雲峰,海拔2691米,也是中國東北的最高峰。
  • 韓教授:朝鮮核試驗或將引發長白山火山噴發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魏悅】據韓國《中央日報》2月18日報導,有研究顯示,朝鮮的核試驗可能會引發長白山火山噴發。韓國延世大學地球系統系專業教授洪泰研究組分析了朝鮮核試驗對長白山火山產生影響,並主張稱,當進行相當於7級地震規模的核試驗時,巖漿房所受的壓力最高將上升至120千帕,很可能會誘發巖漿噴出。
  • 美媒:專家稱需要幾周時間分析數據確認朝鮮核試驗是否氫彈
    美《防務新聞》1月6日發表文章稱,專家表示,關於朝鮮的核試驗是否是氫彈,「幾周內美國將可以得到一些結論」。不過大部分專家對朝鮮宣稱氫彈試驗成功表示懷疑,這次核試驗的當量小於氫彈的一般當量,但真正完全確定仍需搜集到空氣中的放射性粉塵並進行全面分析。
  • 朝鮮核試驗事件環保部最新監測:均未檢出人工放射性核素
    朝鮮核試驗事件環保部最新監測:均未檢出人工放射性核素 環境保護部官網 2016-09-12 09:47 來源:澎湃新聞
  • 美專家稱朝鮮或使用武器級鈾鈽進行第四次核試驗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韓聯社12月9日消息,美國智庫「科學與國際安全研究所」(ISIS)所長戴維·奧爾布賴特當地時間8日表示,朝鮮若進行第四次核試驗,為提升爆炸力,很可能會混合使用武器級鈾鈽進行試驗。奧爾布賴特在鈾核領域的權威性一直被世界所認可。
  • 美進行亞臨界核試驗遭批:不應一邊核試驗一邊要求朝鮮棄核
    參考消息網10月11日報導 日媒稱,10月10日獲悉,美國2017年12月在西部內華達州進行了使用鈽的不伴隨核爆炸的「亞臨界核試驗」。美國能源部下屬國家核安全管理局(NNSA)在季度報告中透露了上述消息。這是川普執政以來的首次核試驗,也是美國時隔約5年進行的第28次核試驗。
  • 【地震特輯】日本地震原是核試驗?
    自從全球數位化地震臺網和臺陣技術——這些永不休息的「順風耳」發展以後,一般認為只要核試驗引發的震級超過mb3.5的,就可以被臺網監測到。那麼,地震學是如何監測核試驗的呢?好比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外貌、聲音、行為舉止來辨識一個人,地震學家可以通過地震波震相、P波初動、震源深度等多種方法判斷一個地震是天然的還是人工的。下面舉例介紹些傳統的方法。
  • 果殼:日本大地震原是核試驗?
    自從全球數位化地震臺網和臺陣技術——這些永不休息的 「順風耳」發展以後,一般認為只要核試驗引發的震級超過mb3.5的,就可以被臺網監測到。那麼,地震學是如何監測核試驗的呢?好比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外貌、聲音、行為舉止來辨識一個人,地震學家可以通過地震波震相、P波初動、震源深度等多種方法判斷一個地震是天然的還是人工的。下面舉例介紹些傳統的方法。1.
  • BBC:朝鮮核武器發展到什麼水平了?
    據朝中社2月13日報導,朝鮮12日成功發射了一枚地對地中遠程戰略彈道飛彈,這是美國總統唐納·川普上臺以來,朝鮮首度進行相關測試。朝鮮核計劃一直是國際社會關注的問題,朝鮮的核武器開發到了哪種程度?威力如何?國際社會為半島無核化又進行了哪些努力?
  • 以色列前情報官員:被暗殺的伊朗核物理學家曾參觀朝鮮三次核試驗
    近日,據韓媒報導,一位以色列前情報官員透露,這位被暗殺的伊朗核項目相關人士曾參觀朝鮮三次核試驗。 據韓國《朝鮮日報》12月3日消息,以色列貝金-薩達特戰略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拉斐爾·奧佩克(Rafael Opek)在2日接受其採訪時表示,法克裡扎德是朝鮮和伊朗「核連接「的中堅人物。奧佩克稱,2013年2月參觀朝鮮第三次核試驗的伊朗使節團代表就是法赫裡扎德。
  • 朝鮮核試驗或致長白山火山爆發? 外交部:這個說法挺嚇人的
    朝方稱,美轟炸機進行了對朝主要目標投擲核彈的演習,這一不計後果的挑釁行為將把朝鮮半島進一步推向戰爭邊緣。中方對此有何評論?答:我們注意到有關方面的軍演仍在進行。當前半島形勢高度敏感複雜,中方反對任何一方採取激化緊張局勢、危害地區和平穩定的言行。當務之急是推動局勢儘早降溫,重啟對話與協商。
  • 一文讀懂朝鮮6.3級地震 震源深度0千米意味什麼?
    科學家們認為,現在放置核爆炸裝置的地下深度是存在物理極限的。如果估計的震源深度有95%的可能性超過十公裡, 那麼此震源可能是自然現象,否則就可能是人工製造。這次震源深度「0千米」遠小於10公裡這個標準,因此人工爆炸的可能性很大。另據韓聯社報導,韓國青瓦臺稱朝鮮此次地震可能是第六次核試。
  • 朝鮮核技術是從哪裡來的?
    10月9日成功進行核試驗後,朝鮮發表聲明稱,「此次核試驗百分之百是本國智慧和技術的結晶」。但實際上,關於巴基斯坦「核彈之父」通過黑市向朝鮮出售核技術的報導早已鋪天蓋地。  卡迪爾·汗的核「超市」  英國《獨立報》稱,朝鮮很早以前就決定開發核武器,把其作為一種針對敵國的安全政策。
  • 朝鮮稱已新生產用於核武器的原料鈽和高濃縮鈾 或進行第五次核試驗
    (新華社)■朝鮮稱寧邊核設施已新生產用於核武器原料鈽(環球網綜合報導) 「朝鮮欲強行推進第五次核試驗。」多家韓日媒體昨天放出這一火爆消息。它們的判斷依據是,朝鮮原子能研究院接受日媒採訪時表示,已重啟乏燃料再處理作業,寧邊核設施新生產了用於核武器的原料鈽。
  • 我們該如何判斷
    那麼核試驗產生的地震與一般地震有哪些不同?科學家是如何判斷的呢?   地震波監測   目前,監測地下核爆炸最主要手段就是地震波監測。但是請注意,朝鮮先前四次核試驗引起的「人工地震」,震波均是從地表處傳出。所以專家會傾向於判斷地震並非自然而起,而是人為所致。今天朝鮮發生的地震,根據中國地震臺網的測定,震源深度0千米。也就是說,地下深處壓根沒發生劇烈的地殼運動,震動完全來源於「表面文章」。因此,中國地震臺網在這一數據後面打了個括號,標明「疑爆」。二是看震相。
  • 朝鮮稱已新生產用於核武器的原料鈽和高濃縮鈾 或進行第五次核試驗...
    資料圖:1月6日,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01月06日09時30分在朝鮮(疑爆)(北緯41.30度,東經129.10度)發生朝鮮方面6日稱進行了「成功的」氫彈實驗。此前據日韓歐美多家媒體以及地質勘探部門報導,北京時間6日上午9時30分,朝鮮發生震級為芮氏5級左右的地震,震源深度0公裡。《首爾新聞》稱,朝鮮之所以執著於武器級鈽,就是希望實現核彈頭小型化,鈽比濃縮鈾在技術層面更容易實現。韓國軍方人士稱,製造一枚小型鈽彈僅需要幾公斤武器級鈽,而濃縮鈾則需要翻倍。
  • 地球局|美國想重啟核試驗,隨便說說還是蓄謀已久?
    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國家核安全管理局的一份文件顯示,根據一項可追溯至1993年的總統指令,該機構被要求維持可在24至36個月內進行核試驗的能力。而沃爾特表示,在她看來,該機構在內華達州又一處可供進行地下核試驗的地點。美國上一次核試驗還要追溯到1992年,這次是美國政府高層28年來首次討論進行實彈核試驗的可能性。
  • 朝鮮或已重啟寧邊核設施 指責美拉韓入PSI(圖)
    朝鮮昨天發表聲明指責韓國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是「宣戰之舉」  中國外交部的例行記者會因朝鮮地下核試驗成為「朝鮮問題」專場  據新華社報導 朝鮮軍方27日發表聲明,指責韓國一天前宣布全面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是對朝鮮的「宣戰之舉」,朝方因此「將不再遵守韓戰停戰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