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動山搖:朝鮮第六次核試驗
2017年9月3日,朝鮮官媒宣布成功進行地下氫彈試驗,震驚了全世界。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和美國地質調查局初步的分析均顯示,這次核爆位於朝鮮北部豐溪裡試驗場萬塔山(Mt. Mantap)下,爆炸產生的能量相當於一次矩震級(Mw)5.2級地震,遠遠大於朝鮮之前進行的五次核試驗。
作為一群和地球物理打交道的人,我們平時就用地震波、衛星影像和各種地球物理模型來研究地震、火山等地學現象。於是,核爆發生後我們想知道:這樣一個埋在山體中的爆炸源會產生怎樣的地震波和地表形變?它們和地震、火山噴發時觀測到的地震波和地表形變又有何區別?豐溪裡地區陡峭的地形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的模型?
我們用德國航天局(DLR)TerraSAR-X衛星,獲取了核爆前後雷達影像,計算出了核爆造成的地表三維形變場。我們發現,爆炸將萬塔山山體較為陡峭的西坡和南坡向外推了3~4米。同時,山頂的高度卻降低了約半米。
利用彈性位錯模型,我們確定了爆炸的位置和深度。同時,通過中韓多臺地震儀記錄的地震波,我們得到了爆炸產生的地震波能量。
結合深度、能量與核爆當量之間關係的經驗公式,我們計算出此次核試驗的當量為12~30萬噸TNT,約為廣島原子彈(1.5萬噸TNT當量)威力的十倍。
這一研究首次展現了地下核試驗造成的三維地表形變場,並開創性地將地震波波形和地表形變兩個獨立信源結合起來,對核爆這一人造地震的震源物理過程進行分析和解譯。相關成果於5月10號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
核爆時發生了什麼?
通過對地震波和地表形變的分析、建模和解譯,我們還原了核爆發生時和爆炸後約一周的場景。
這次核試驗起爆點位於朝鮮北部,具體在豐溪裡實驗場,萬塔山頂正下方,約450~600米深度的坑道內。爆炸產生的熱量氣化了山體內部的部分巖石,形成一個直徑約為100米的空洞,大小裝得下一個標準足球場。
爆炸產生的衝擊波碎化了周邊大約300米內的巖石。對地表形變的彈性模型反演顯示:核爆在初始階段將山體像吹氣球一樣,向外推動了大約3~4米,並將山頂頂高了約2米。
爆炸結束後不久,空洞內被氣化的巖石逐漸凝固,洞內壓力不斷降低,山體內由於核爆形成的空洞上方巖石失去支撐,受重力作用不斷向下垮塌。核爆後八分半鐘左右,又發生了一次矩震級(Mw)4.5級地震。我們將其定位於核爆位置以南約700米處,在起爆點和坑道入口之間。
我們分析認為,兩次地震的震源機理正好相反——核爆的震源機理類似於氣球的突然膨脹,而8分半鐘後的地震震源機理與之相反,就像氣球破裂後的突然收縮。我們推測第二次地震的原因,是試驗場部分坑道的垮塌,以及該區域多次核試驗形成的空洞的收縮。
在爆炸發生一周內,在重力的作用下,起爆點周圍約1~2公裡分布的巖石緩慢收縮。這使得萬塔山山體在核爆後,高度反而下降了約半米,周邊區域的地面高程也與核爆前略有變化。根據美國內華達州核試驗場在地下核試驗後的地表形變規律看,這種收縮會持續數年之久。
如何監測核爆?
地下核爆與一次地震、一次火山噴發並無本質區別。我們研究它是為了更好地理解震源的物理過程。
與研究許多地學現象一樣,我們沒辦法到核爆現場去實地考察,更沒辦法鑽到地下去記錄山體內部的變化。那我們又是如何得到上述的詳盡過程呢?這就得靠研究地球圈層眾多技術手段中的兩大工具:地震儀和合成孔徑雷達(SAR)。
地殼的劇烈運動會產生地震波和地表形變。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並被分布在全球的地震儀記錄到。而沿數百公裡高空軌道運行的多個SAR衛星,則使我們精確地量測地殼運動造成的地面形變。通過對地震波波形和地表形變的觀察、量測、建模和解譯,我們便能發現並理解地球內部的各種物理過程和屬性。
1. 監測核爆的千裡眼:星載合成孔徑雷達(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
SAR是一種主動型微波遙感傳感器,工作原理與光學傳感器(例如,數位相機)完全不同。
通過發射電磁波,並記錄地面反射回衛星的信號,SAR便得到影像。微波信號的接收不依賴陽光,還可以穿透雲層,所以不受光照和氣象條件的約束。自1991年歐空局ERS-1衛星升空以來,SAR影像獲取地表形變信息已成為新興的測地學手段。
我們利用影像互相關技術,得到這次核爆造成的地表形變場。影像互相關技術和人臉掃描類似,只不過我們的算法可以識別並追蹤地面上的「臉」(即特徵),看它在核爆前後的移動,從而得到形變。綜合多個軌道的衛星數據,我們可以重構地表的三維形變場。
得到地表形變場的空間分布後,我們建立彈性形變模型,通過反演的方式確定震源的位置和深度。我們將震源模型置於不同的位置和深度,計算理論上的地表形變場。然後,我們將各模型的理論地表形變場,和SAR影像得到的形變場進行比對。與SAR影像觀測差異最小的模型,便被當作反演結果。
在計算時,我們發現,萬塔山陡峭的南坡和西坡,會吸收更多的核爆能量,從而產生更大的地表形變。因此,我們考慮了地形對理論地表形變場計算的影響,使得模型反演更為真實,得到的位置更為可靠。
2. 監測核爆的順風耳:地震儀
要使用SAR衛星影像來獲取地面形變,我們需要核爆之後的影像。不過,影像的獲取依賴衛星當時所處的位置與軌道,通常在事後幾天才能獲取。地震儀通常卻可以在幾秒至幾十秒內(取決於距離),監測到核爆產生的地面震動。
核爆和一般地震的機理很不一樣。地震是由於斷層上的位錯導致的,可以想像成在地殼內部長期被扭曲或拉伸的巖石的突然斷裂。這類地震源所產生的形變,以及地震波能量輻射,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而核爆則是一個各向同性的源,像一個在地殼中突然鼓起來的氣泡,其產生的形變和地震波是向四周均勻擴散,沒有方向性的。知道了這些特徵 ,我們就能區分自然地震產生的地震波,和爆炸產生的地震波。
科學家通過爆炸產生的地震波來研究地下核試驗,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從那以來,隨著地震儀和各種地震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高靈敏度地震儀的發明,地震波核爆監測和研究擴展到了全球尺度。
值得一提的是,對核爆的地震學監測在很大程度上,還促進了全球地震臺網的建設和數據共享。在這些傳統研究中,地震學家使用位於不同震中距的臺站,深入分析波形記錄,獲取各種震相的到時、振幅、頻譜等信息。他們最大限度地,從這些數據中,提取如位置、埋深、當量、爆破類型、能量轉化、觸發地震等信息。
無處可藏的地下核試驗
在這次研究中,我們不僅使用了傳統的地震學手段,還通過分析衛星影像,得到了核爆區域完整的三維形變場。這相當於從兩種獨立的觀測手段中,得到了核爆事件的完整過程,解決了地震波無法精確確定震源絕對位置和深度的問題。
地震學和影像測地學這兩種互相獨立的觀測,一種相當於我們的耳朵,可以聽到地殼劇烈震動產生的波動;另一種相當於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這些事件產生的地表變形。一個能捕捉地殼破裂的動態過程,一個能將地表形變以影像的形式展現,讓全球任何地點的地下核試驗,都能被我們捕捉,並全面地理解。
不僅僅是核爆
當然,從地震波和SAR影像中可以分析的事件遠遠不止核試驗。
例如,地震波可以反演地震時斷層上的破裂過程,還能反演地球深部的結構。通過多個地震的震源機制解,我們還可以確定隱藏在地下的斷層幾何構型、朝向等信息。這些信息可以幫助我們探測火山噴發前熔巖不斷上升的過程,了解大地震可能發生的位置,甚至找到深埋地下的礦藏。
從SAR影像中,我們能夠追蹤幅度特徵,了解火山噴發前,地面如何裂開,地震撕裂地表時又能造成多大的位移。
我們還可以利用影像中的相位信息,及幹涉測量(InSAR)技術,以毫米/每年的精度,量測地下水開採造成的地面下沉。我們還能量測滑坡在垮塌前每月幾釐米的蠕動,以及大壩隨水位幾毫米的擺動。這些信息對政府的決策和管理非常重要,也因此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人類最深的鑽井也不過約10km深,只有地殼厚度的幾分之一,而地殼又是組成地球的三個圈層——地殼、地幔和地核裡面最薄的一層。用雞蛋來比喻就是我們僅僅能在蛋殼上打一個小坑,而這個小坑距離穿破蛋殼還有很遠的一段距離。
可見,想了解更多發生在地殼內部的物理過程和規律,地震波和測地學是不可或缺的手段。這次關於地下核試驗的研究,只是這兩種技術手段的一個應用,它們真正的強大之處還在於能夠探索地球內部的未知領域。
在可見的未來,我們也許無法像凡爾納地心遊記裡那樣,到達地球的深部,也很難在這些地方設置傳感器。但是,就像人類利用星空中的射線和無處不在的引力波來研究宇宙一樣,我們也可以結合多個獨立的信使來間接的研究地球。
比起浪漫的天文學,地球科學,尤其是地球物理學,受到的關注還遠遠不夠。希望大家通過我們這次對核爆的研究,了解到人類不但需要仰望星空,也需要俯視大地,地球內部還有一個神奇的未知世界等待我們去發現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