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來,新冠患者可能留有嚴重後遺症的問題,一直受到醫學界的重視和跟蹤研究。多項有關COVID-19的已發表學術研究顯示,COVID-19感染會對肺、心臟、免疫系統乃至大腦產生長期影響,導致包括心臟病發作、未來呼吸道感染和神經系統影響如認知障礙的風險增加。
而近日,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大學的一項研究又刷新了人們對新冠後遺症的認知。科學家們認為,新冠可能對大腦造成損害。
01.「我好像痴呆了」
據環球時報援引美媒報導,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本周二發布的一項調查發現,儘管一些新冠病毒的感染者可以從肺部的病症中康復過來,但病毒似乎還會對他們的大腦造成顯著損傷。
這一調查結論,來自一項由英國帝國理工學院腦科學系研究員漢普希爾(Adam Hampshire)領導進行的研究。其對約8.4萬名自稱得過新冠肺炎的人進行了一種名為「大不列顛智力測驗」的認知力評估測試,
據了解,這項測試通常用於檢測老年痴呆患者的腦功能,主要考察人的記憶單詞和拼圖解題的能力。而帝國理工學院試驗團隊對這8萬多名20-70歲的人進行測試後發現,在這些自稱得過新冠肺炎的康復人群中,有顯著比例的人都出現了認知力上的衰退。
其中受影響最嚴重的患者,智商直降8.5,相當於大腦老化10年!
研究者對此結果表示「震驚」,並警告:不僅僅是那些因感染新冠入院的人需要注意這點,事實上,那些只有輕微症狀、自己在家隔離的患者,智商也平均下降了4個點,相當於大腦老化了5年。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項頗為嚇人的調查結果目前還未經過學術界的「同行評審」,而且有其他醫學專家發現,這項調查設計得並不嚴謹。
比如試驗所選取的8萬多人只是自稱自己得過新冠,但缺乏明確依據。同時,試驗也沒有這些人在感染前的大腦認知力方面數據,其大腦認知力衰退的結論只是與同年齡段的其他人橫向對比後得出的。
但這項抓眼的調查結果還是引來了不少網民的關注。有人認為,儘管試驗過程並不十分嚴謹,也沒有經過同行審議,但鑑於新冠病毒是一種未知的新病毒,還是寧可信其有,避免感染更好些。
有網友表示:「所有後遺症中,我覺得變蠢是最可怕的!」
事實上,也有媒體報導過許多新冠倖存者表示自己在康復後日常生活大受影響。一位叫Erica Taylor的31歲律師回顧起自己的染疫經歷時說,感染新冠時,因為僅有噁心和咳嗽症狀,她覺得這只是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一次小小暫停。然而康復幾周後,她發現自己腦子竟然不好使了:「洗衣服的時候把電視機遙控丟進洗衣機洗了,然後坐在床邊,記不起來自己是誰,在哪裡,該幹什麼。」
「我甚至認不出自己的車——儘管它是車庫裡唯一的一輛豐田普銳斯。」
對於一個律師來說,「腦子不清醒」顯然是職業硬傷,她在家休息了幾個月,再回到崗位上時依然時常犯糊塗,讀電子郵件「就像讀希臘語」。最終,Erica被解聘了。
與Erica情況相同的人還有很多……他們在感染新冠前是護士、工程師,然而一場看似輕微的染疫,斷送了他們的職業生涯。
「思維遲鈍,經常出錯,感覺自己就像一個白痴,根本無法獨立完成工作。」曾是一名急診室護士的麗莎迷茫地說道。
治療方法、化驗方式、各種爛熟於心的術語,一夜之間全從大腦裡抹沒了。「我離開病房就忘了病人剛剛說了什麼。」「一想到自己在工作,我就感到害怕,我覺得自己好像得了痴呆症。」
針對Erica、麗莎這樣的情況,科學家們稱為新冠腦霧(Covidbrain fog):包括失憶、思維混亂、注意力難集中、頭暈和遺忘日常詞彙。
「成千上萬的人出現這樣的問題,」芝加哥西北醫學院的神經感染疾病主任伊戈爾·科拉尼克(Igor Koralnik)博士說, 「這對勞動力造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02.新冠後遺症大量出現
事實上,英國這項研究並非最早提出新冠病毒可能對大腦造成損害。據央視新聞,印度媒體近日就報導了印度全印醫學科學院發現了首例新冠病毒引起兒童腦神經損傷的病例。
據報導,位於新德裡的全印醫學科學院報告了該院首例新冠病毒引起的腦神經損傷病例,患者是一名11歲女孩,因為視力模糊而入院治療。
圖源:央視新聞
報導稱,醫院對該病例的報告草案指出:「我們在一名11歲女孩身上發現了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脫髓鞘綜合症(ADS)。這是小兒年齡段的首例病例。」
該院兒科部醫生古拉提博士表示,「MRI(核磁共振成像)顯示這個女孩屬於急性脫髓鞘綜合症(ADS),這是一種新現象。新冠病毒主要影響大腦和肺部,我們確定她的病情是由新冠病毒誘發的。」
經過治療,該女孩的健康狀況有所改善,已經恢復了50%的視力,目前已出院。報導還稱,另一名感染了新冠病毒的13歲女孩,因為發燒和腦部發炎目前也正在該醫院接受治療,醫生們還在確認她的症狀是否是由新冠病毒引起。
早在6月份,華中科技大學對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一項神經系統研究就顯示,214名患者中,超過三成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具體表現為三類:
一是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如頭痛、頭暈、意識障礙、急性腦血管疾病、癲癇等;
二是周圍神經系統症狀如味覺減退、嗅覺減退、食慾減退、神經痛等;
三是骨骼肌損傷。
這一情況雖然不常見,但在全球範圍內曾出現多次。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山梨縣一名24歲獨居男子,在感染新冠病毒後出現高燒,同時伴有頭痛及四肢乏力等症狀,送醫搶救後發現其伴有腦膜炎,腦髓液的PCR檢測呈陽性。專家表示,此次腦膜炎由新冠肺炎引發的可能性非常大。男子醒來後,發現自己近一兩年的記憶竟然都喪失了。
主治醫生森口武史表示,這是一起新冠肺炎病毒會侵入中樞神經的重要例子。
至於患者喪失記憶的原因,專家認為這是因為患者大腦內負責記憶的部分受損,從而導致相關後遺症。根據病理組織觀察結果,許多感染者的大腦部分都發生了病理改變:腦組織充血、水腫,部分神經元變性。還有不少無症狀感染者出現血栓進入腦血管的情況,最終引發中風。
義大利倫巴第地區研究人員曾在7月表示,COVID-19的影響可能比最初想像的更糟,即使僅患有輕度感染的人,長期影響也可能比最初預期的要嚴重得多。絕不只是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發現了精神病、失眠、腎臟疾病、脊柱感染、中風、慢性疲倦和行動不便。
義大利貝加莫Papa Giovanni XXIII醫院緊急情況負責人Roberto Cosentini博士警告:COVID-19是影響整個身體的多器官殺手,一些患者可能終身無法從疾病中康復,而且所有年齡段的人都容易受到傷害。即使是最年輕和最輕微的感染者,也有可能永遠改變其身體,後果可能需要幾年時間才能顯現,而最終可能導致整個社會勞動力的生產力降低。
針對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研究團隊發現的感染新冠病毒可能對大腦造成損害,10月27日,韓國中央防疫對策本部權埈鬱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據防疫部門迄今掌握的情況,二者很可能相關,難以排除相關的可能性。
權埈鬱表示,誘發血栓大量形成是感染新冠病毒的特點,這足以影響腦功能,新冠引發這一問題已有病例為證。血栓到處堵塞血管,勢必導致供血不足的器官出現問題,除大腦以外的其他器官,比如肺的功能也完全有可能趨於衰竭。
感染新冠病毒症狀越是嚴重的患者,後遺症越明顯,還有治癒幾個月的患者出現腦霧現象。
03.如何解讀新冠後遺症?
雖然在新冠肺炎治療中對藥物副作用有嚴格把控,但上述多個病例已說明,新冠病毒對其他器官的傷害正在發生。《科學》雜誌上刊登過一篇科普文章,列舉了病毒感染後受到損傷的器官,可以說是從頭到腳。
但從目前情況來看,部分感染者根本沒有任何症狀,還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輕症和普通症狀。而大部分普通症狀的感染者,在治癒後不會有什麼大問題。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主任許樹昌教授在媒體採訪中表示,威爾斯親王醫院的醫生對10多個治癒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進行跟蹤隨訪,發現他們全都沒有出現後遺症問題。
有專家指出,導致器官損傷的直接原因,其實並不是病毒,而是病毒感染所引發的免疫過激,以及因此出現的細胞因子風暴。
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在治病過程中,如果器官的嚴重損傷已經發生,比如肺纖維化,要完全恢復成疾病發生之前的樣子,是一個非常困難的課題,涉及到器官的再生能力,並不是目前的醫學可以解決的。
為了防止這類器官損傷的後遺症,目前所能夠做的,就是找到能及時阻止細胞因子風暴的治療辦法,不但可以挽救患者生命,也可以減少對各器官組織的損傷。託珠單抗、蘆可替尼等都是阻止細胞因子風暴的藥物,在目前進行的臨床試驗中,這些藥物也初步顯示出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它們是否可以真正作為治療新冠的藥物,還需要進一步確認。
此外,有一些「後遺症」的出現與治療有關。在新冠治療中使用的一些抗病毒、抗感染藥物,也會有肝損傷、腎損傷的副作用,應該對相應指標進行檢測,如果出現問題,要及時改變治療方案,以防不可逆的損傷出現。
21新健康綜合自:環球時報、央視新聞、21世紀經濟報導(作者:師琰)、上遊新聞、觀察者網、CC周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