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哈爾西,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美國海軍名將。在他的指揮下,美軍太平洋艦隊節節取勝,最終擊敗了強大的日本海軍。不過,這位名將的指揮生涯也並非一帆風順。縱觀哈爾西戎馬一生,他最大的敵人並不是日軍艦隊,而是太平洋上生成的超強颱風。在1944年12月,哈爾西所指揮的艦隊誤打誤撞地闖進了颱風「眼鏡蛇」的暴風圈中,由此所帶來的嚴重損失,讓哈爾西在美軍中的聲望大打折扣。
美國海軍名將,美軍第三艦隊司令官,人稱「公牛哈爾西」的威廉·哈爾西上將,他一生中最大的敵人並非是日本人,而是太平洋上肆虐的颱風天
1944年12月11日,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一支航母特遣編隊——第38特遣艦隊(Task Force 38,簡稱TF-38)從太平洋中部的烏利西環礁駛出,該部此行的目標是菲律賓本土上的各個日軍機場。編成這支龐大特遣艦隊的軍艦,包括了13艘航空母艦、8艘戰列艦、3艘重巡洋艦、7艘輕巡洋艦、3艘防空巡洋艦以及56艘驅逐艦。負責指揮這支艦隊的,正是坐鎮旗艦新澤西號戰列艦的美軍第三艦隊指揮官、人稱「公牛」的威廉·哈爾西上將。
號稱「滅國艦隊」的美軍第38特遣艦隊正停泊在烏利西環礁中,這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龐大的航母特遣艦隊
12月17日的上午,第38特遣艦隊與補給船隊會合,開始進行補給作業。在前幾天的戰鬥中,第38特遣艦隊挫敗了日軍對民都洛島的空中攻勢,擊落了多達269架日軍飛機,並且炸毀許多鐵路和運輸船隻。在激烈的海空戰鬥中,數艘航母的燃油和彈藥儲備量幾乎消耗殆盡。因此,整支艦隊必須要在接受補給後才能繼續下一步作戰行動。在實施補給行動的前一天晚上,身為艦隊司令的哈爾西上將收到了第三艦隊氣象官喬治·F·科斯科中校的氣象通報:「洋面上出現一股熱帶風暴,非常弱。」當時,科斯科中校沒能夠確定這股熱帶風暴的走向,但是通過氣象通報的內容,哈爾西相信這股「非常弱」的熱帶風暴不會對艦隊的補給作業造成幹擾。因此,他並沒有取消原定在第二天實施的補給行動。
由後世氣象學家通過當時數據繪製的眼鏡蛇颱風運動軌跡圖,錯誤的氣象預報左右了哈爾西的判斷,導致他將整支特遣艦隊帶進了風暴的中心
事實上,攔在艦隊航路上的並不是「非常弱的熱帶風暴」,而是一場代號為「眼鏡蛇」的超強颱風。根據相關人員的事後分析,這場颱風的最高風速高達驚人的115節(約等於每小時212公裡)。這遠遠超出了今天我國的超強颱風標準——中心風力每小時185公裡。在如此驚人的威力下,即便是人類史上最強大的航母編隊,也只能淪為大自然手中的玩具。
1944年12月17日11點,正在新澤西號身旁進行加油作業的思彭斯號,注意海面上翻騰的白浪表明當時的海況並不理想
17日中午11點17分,美軍驅逐艦思彭斯號在艦隊旗艦新澤西號身旁開始了加油作業。漸漸地,海面上的波濤越來越高。在風暴潮的影響下,本該能夠輕鬆完成的加油工作頓時變得危險重重。正在食堂與幕僚人員進餐的哈爾西將軍,驚訝地發現窗外的思彭斯號幾近失控,甚至一度差點撞上一旁的旗艦新澤西號。哈爾西後來回憶說:「她(指思彭斯號驅逐艦)不斷地衝上波峰,然後一頭扎進浪裡,如此周而往復著。在洶湧的海浪影響下,她搖擺得非常厲害。」10分鐘後,思彭斯號驅逐艦的擺動越來越激烈、直至完全失去控制,連接運輸船的輸油管被硬生生地一把扯斷,補給作業被迫中止!
整個17日中午,艦隊內有多艘接受補給的驅逐艦都受到了惡劣海況的影響:驅逐艦蘇利文號、希利號在大浪中失去控制,無法操艦;而包括波特號、科利特號、普雷斯頓號在內的多艘驅逐艦則因為油管被拉斷,被迫中止加油作業;除此之外,卡伯頓號驅逐艦上還有一位水手被大浪擊倒、腿骨骨折,需要急救。就在補給作業近乎癱瘓的同時,氣象官科斯科中校也計算出這個「熱帶風暴」的威力「有所增加」,並且在不斷地向艦隊所在方向移動。12點51分,當艦隊行駛至距離颱風風眼西北方120英裡的時候,意識到情況不對頭的哈爾西命令所有補給工作立刻中止,以應對即將到來的風暴。哈爾西在事後回憶說:「直至此時,我依然沒有從外部渠道收到任何颱風來襲的警告。這場風暴有別於往常的12月颱風,表現得非常異常。」
在巨浪之中,美軍補給艦正試圖為埃塞克斯級列剋星敦號航母進行加油作業
在旗艦新澤西號上,哈爾西召集了所有的幕僚,開始在海圖上尋找逃離暴風圈的最佳航線。此時的哈爾西身上正壓著一個沉重的扁擔:他必須確保艦隊在18日中午前完成預定的加油作業,以便在19日繼續為地面部隊提供空中支援。按照氣象官科斯科中校給出的說法,儘管颱風正在朝著艦隊所在的海域移動,但是它「即將受到一股冷鋒的影響,轉向東北方向」。哈爾西對此篤信不疑,在18日午夜時分下令艦隊轉向正南方向繼續前進。他並沒有意識到,正是這一條命令,導致整支艦隊衝入到奪命的暴風眼之中——實際上,眼鏡蛇颱風並沒有按照預期的那樣轉向!
18日清晨時分,隨著眼鏡蛇颱風不斷逼近,艦隊四周的海況變得越來越惡劣。在旗艦新澤西號上,哈爾西驚訝地發現海況變得更加糟糕。不過,為了確保中、小型戰艦的安全——巡洋艦、驅逐艦和輕型航母必須要有足夠的燃油來充當壓艙物,以維持船隻平衡不被大浪掀翻——哈爾西毅然下令繼續嘗試進行加油作業。但是在惡劣海況下,那些排水量本來就不高的艦艇不斷地在波濤中上躥下跳、劇烈搖擺,導致加油工作根本無從下手。到了早上8時,哈爾西終於意識到這場加油作業是根本無法完成的,於是他叫停了正在進行的加油作業,並且向麥克阿瑟將軍通告無法按時提供空中支援協助。
正在波濤中蹣跚而行的美軍補給艦,在如此惡劣的海況下實施補給作業顯然是不可能的
狂風暴雨和滔天巨浪開始襲來,迎面駛進眼鏡蛇颱風的美軍航母艦隊遭受了嚴峻的考驗。在這片驚濤駭浪之中,即便是排水量高達數萬噸的輕型航空母艦也難以招架。它們紛紛化作一個個「不倒翁」,在不斷起伏的巨浪之間搖頭晃腦。劇烈的橫搖作用下,機庫內原本已被五花大綁的艦載機紛紛掙脫枷鎖、互相撞擊並且燃起大火。包括蒙特利號在內的三艘航母在風暴中發生火災,艦上的水手們被迫在滔天的巨浪中與熊熊烈焰搏鬥;獨立號航母的兩名船員被大浪捲入海中,不幸殉職;誇賈林號護航航母遭到狂風吹襲,暫時失去了轉向能力;而其餘數艘輕型航母也嚴重受損,被迫緊急返航接受大修……在超強颱風的吹襲下,特遣艦隊內的輕型航母紛紛掉隊,編隊隊形頓時亂成了一鍋粥。
眼鏡蛇颱風期間,發生嚴重側傾的獨立號航母,該艦有兩名艦員被大浪捲入海中,不幸失蹤
直到上午9點14分,坐鎮新澤西號哈爾西才如夢初醒,意識到艦隊正在駛入風暴的他立刻向所有艦隻發出氣象警告。哈爾西回憶說:「直到大夥被風暴困住時,我還在考慮如何用最快的途徑擺脫暴風圈,並且讓驅逐艦們加上油。」氣象官科斯科中校則表示:「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面對一場颱風,直到艦隊距離颱風眼只有100英裡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為了確保所有戰艦的安全,第38特遣艦隊指揮官約翰·S·麥凱恩上將下令所有艦隻無視編隊命令,按照各自手冊上的安全建議行事。
眼鏡蛇颱風期間,美軍雷達屏幕上展現的颱風眼
隨著氣壓急劇下降,風速飆升至驚人的每小時135公裡。在狂風的作用下,令人難以置信的大浪不斷地從四面八方襲來,在各個方向上襲擊駛入颱風的美軍戰艦。身處新澤西號艦橋的哈爾西親眼見證了這條「眼鏡蛇」的駭人威力:「沒有在海上經歷過颱風的人根本不知道它的恐怖之處。高達70英尺巨浪從各個方向拍打著新澤西號,暴風雨蒙蔽了所有的舷窗,模糊了天與地之間的界線。到了中午,站在艦橋上的我甚至看不見戰列艦的艦首!在這場風暴面前,碩大的新澤西號簡直就是一條獨木舟!」此時哈爾西心中最為擔心的,是那些排水量更低的驅逐艦:「我很難想像在那些排水量只有新澤西號二十份之一的驅逐艦上,會出現什麼樣的駭人景象。」
在眼鏡蛇颱風中發生嚴重側傾的克利夫蘭級聖達菲號巡洋艦
實際發生的情況,遠比哈爾西所想像的還要糟糕。在風浪的聯合作用下,一些驅逐艦甚至側傾至側舷沒入水中,乘機灌入煙囪中的海水澆滅了鍋爐中的火焰,掐斷了戰艦的動力源。失去動力的驅逐艦頓時癱瘓在海面上,隨波逐流。波士頓號巡洋艦的瞭望員約瑟夫·S·普拉斯基,親眼目睹了其中一艘失去動力的驅逐艦翻沉的情景:
「我獨自一人承擔了瞭望工作,在崗位上對抗著狂風和高達100英尺的巨浪。我看見有一艘驅逐艦在我們左舷不遠處出現。隨著一個大浪打來,巡洋艦劇烈地往右傾斜了40度。我立刻面朝下,緊緊地抓住安全繩,並且不斷祈禱自己能夠安然度過這場風暴。當船隻姿態復原後,我聯繫了火控中心,詢問剛才的那艘驅逐艦到底上哪去了。結果他們冷冷地對我說:『喬,那艘船已經沉了。』
我嚇壞了,當時的我以為波士頓號即將成為風暴的下一個受害者,只好繼續埋頭祈禱著。幸好巡洋艦的船艙已經完全水密了,所有水密門都均已關閉。而我是艦上僅有的幾名被派到外面,接受颱風洗禮的倒黴鬼。我繼續在崗位上值班,堅持了整整四個小時。在這過程中,我看到一些沉沒驅逐艦的倖存者被巡洋艦撈了起來。」
普拉斯基所在的波士頓號巡洋艦,他親眼了目睹其中一艘驅逐艦在風暴中翻沉
莫納亨號驅逐艦倖存者之一,水手約瑟夫·C·麥克克蘭記錄下了驅逐艦翻沉前的可怕景象:「在暴風眼中,我們開始劇烈地向右橫搖。每個人都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並且開始祈禱,儘管我們已經知道戰艦的鍋爐已經徹底熄滅了。在驅逐艦徹底翻過來之前,我想戰艦已經往右橫搖了七八遍。」在風暴的肆虐之下,驅逐艦莫納亨號、思彭斯號和赫爾號被狂風掀翻,傾覆沉沒。值得注意的是,在赫爾號驅逐艦傾覆之前,艦上的高級軍官曾經聯名要求執行官解除艦長的職務,並且讓驅逐艦順風行駛以避免被狂風掀翻——這種行為實際上與發動叛亂無異。在戰爭結束後,著名小說家赫爾曼·沃克將赫爾號上發生的這場「叛變」加入到了他所編寫的小說《叛艦凱恩號》中,並且還成為了後續改編電影中的高潮情節。
電影《叛艦凱恩號》的宣傳海報,電影的高潮部分正是取材於眼鏡蛇颱風中赫爾號上發生的真實事件
經過一整天的蹂躪後,眼鏡蛇颱風在下午時分開始向西朝著菲律賓本土方向移動,將早已亂成一鍋粥的第38特遣艦隊拋在身後。隨著天氣放晴,哈爾西抓住空隙,在黃昏降臨前派出航母的艦載機展開大規模搜救行動。最終,有790名美軍水手在眼鏡蛇颱風中不幸失蹤/身亡,數十人不同程度受傷。三艘驅逐艦在風暴中傾覆沉沒,而包括衣阿華號戰列艦(該艦傳動軸在風暴中受損,被迫返回美國本土大修)在內的大批艦船也嚴重受損,急需進行大修。總的來說,眼鏡蛇颱風所帶來的損害,絲毫不亞於一場大規模海戰所帶來的損失。
在颱風中嚴重側傾的美軍蘭利號航空母艦,眼鏡蛇颱風所帶來的損害,絲毫不亞於一場高強度的海空戰鬥所帶來的損失
獲悉艦隊在颱風中所受的損失後,倍感震驚的切斯特·尼米茲上將立刻組織了一個特別調查小組。經過詳細的調查後,小組將艦隊受損的原因歸咎於哈爾西的「判斷失誤」。儘管調查小組沒有明確要求海軍進行懲罰,但是哈爾西最終還是被迫在1945年1月交出了特遣艦隊的指揮權。當哈爾西於5月份重獲特遣艦隊指揮權後,他再一次把艦隊帶進了颱風「康妮」的肆虐範圍內。儘管艦隊沒有遭受像眼鏡蛇颱風那樣的嚴重損失,但是美軍高層對哈爾西指揮能力的看法,卻因為這兩場颱風事件而大打折扣。
美國海軍中出現了將哈爾西撤職的聲音,但是身為海軍部長的詹姆斯·福雷斯特卻深知,不能夠在戰爭的關鍵時刻裁撤這樣的一位英雄級指揮官。最終,哈爾西在第三艦隊指揮官一職上安然迎來了戰爭的結束。當哈爾西乘船返回舊金山港口的時候,無數的美國人自發前往碼頭區域,迎接這位凱旋而歸的海軍名將。
今日美軍的聯合颱風預警中心,其前身正是眼鏡蛇颱風事件後美軍組織的太平洋聯合颱風預警中心
而在眼鏡蛇颱風事件後,痛定思痛的美國海軍大幅度改革了太平洋地區的氣象預警機制。他們建立了著名的太平洋聯合颱風預警中心,並且派遣B-29轟炸機開展定期的颱風偵察飛行。時至今日,太平洋聯合颱風預警中心已經更名為聯合颱風預警中心。該中心現在正肩負著為太平洋地區範圍內美軍單位提供颱風預警的任務,以確保類似眼鏡蛇颱風的悲劇不會再度重演。
作者介紹:
本文部分內容參照《戰爭史》,作者約翰·基根,當代傑出的軍事史學家之一,曾任倫敦《每日電訊報》防務主編、英國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高級講師、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院研究員和瓦薩爾學院歷史學教授,被譽為二戰後英語世界頭號軍事史權威。著有《戰爭史》《戰爭的面目》《一戰史》《二戰史》《溫斯頓·邱吉爾》等。他因在軍事史領域的傑出貢獻獲得軍事史學會頒發的塞繆爾·艾略特·莫裡森獎,並曾獲得大英帝國勳章(OBE)和爵士勳銜。
《戰爭史》是約翰·基根寫給文明世界每個普通人的經典之作,它以戰爭的起源和變遷為主線,跨越4000年的歷史時空,講述戰爭如何影響文明,以及戰爭如何改變人類社會的命運。
全書謀篇布局獨具巧思,不是以編年形式單線羅列戰例,而是從石、肉、鐵、火四個主題,多維度解讀人類歷史上的戰爭。原始部落的燧石矛頭、希臘戰士的青銅武器、馬背民族的戰馬和戰車御者,以及近現代軍事制度,每一次戰術、武器、戰爭組織等的進步,都催生了更高程度的文明。透過軍事、戰略角度的精妙分析,跨越人類學、生物進化論、演化心理學等多元領域,基根從戰爭的視角,引導我們發現不一樣的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