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颱風掠過空軍基地該怎麼辦?讓戰鬥機外出避難或許是最好的選擇。目前,5級颶風「多裡安」對美國的影響越來越大,作為歷史上威力最大的颶風之一,「多裡安」的存在對美國東海岸的民眾乃至軍隊都造成了巨大威脅。
據悉,幾天之內已有數百萬美國民眾接到了撤離警告,颶風還未登陸時,就已經為美國東海岸帶來了大風和降雨,大量房屋被摧毀,多個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在這種情況下,部署於「多裡安」影響範圍之內的美軍戰機和軍艦,也不得不選擇暫避風頭。
位於佛羅裡達地區梅波特基地的美軍已經接到了撤退命令,6個中隊的美軍戰機和6艘美軍軍艦開始轉移,撤離的戰機包括美軍F-35「閃電II」隱身戰機、F-18「大黃蜂」戰機等等,它們將轉移到安全的內陸機場,而那6艘軍艦則會開往海況較好的大西洋海域避風,這次機動的花費會讓美軍小吐一口血。
實際上,美軍基地對颶風等自然災害的防禦能力並不弱,美軍之所以做出轉移軍艦和戰機的決策,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此次來襲的「多裡安」最高持續風速為260公裡每小時,威力遠超近年來登陸美國的其他颶風,「多裡安」能輕而易舉地吹倒樹木、吹垮房屋。在早些時候,「多裡安」就對巴哈馬群島的大量建築造成了毀滅性破壞。而F-35作為一款單價超過1億美元的隱身戰機,一旦被倒塌的機庫砸到,即便是輕則受損,美軍都將付出很大的代價。
第二,美軍基地的抗災能力也是有極限的,F-35常駐的機庫不一定能保得戰機周全。
第三,「多裡安」帶來的巨浪已經超過了多數美軍軍艦的抗浪能力,在「多裡安」面前,排水量數千噸的「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也只能自求多福,與其不知死活地與颶風正面對抗,不如趕在颶風到來前轉移,安全第一嘛!這次撤離的還有瀕海戰鬥艦。
對東海岸的美軍而言,去年的颶風「麥可」造成的破壞依舊曆歷在目,面對「多裡安」,他們不敢再次冒險。當時,美軍的廷德爾空軍基地正好處於4級颶風「麥可」的行進路線上,路過的「麥可」把多達17架來不及逃走的F-22埋在廢墟之下,甚至有F-15戰機被颶風掀翻。
據了解,這些F-22由於維修保養等原因,無法正常起飛,只能留在基地硬抗颶風,因此大禍臨頭。而為了修復這些受損的戰機,美軍不得不支付高昂的維修費用,讓本就昂貴的F-22戰機又多了一層陰影。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在有了廷德爾空軍基地的教訓後,美軍自然會更加注意戰機的防風事項。
相較於美國空軍,美國海軍更加了解風暴的破壞力。二戰期間,由於狂妄自大和信息溝通不暢等原因,美國海軍著名將領「哈爾西」率領的艦隊與颱風迎頭相撞,在這次與颱風的親密接觸中,美國艦隊的10餘艘航母全部受損,「蘭利」號更是差點被風浪掀翻。此次事故共造成3艘驅逐艦沉沒、上百架艦載機被毀、數百名美軍士兵死亡,這個損失是日軍拼命都做不到的。
不久之後,哈爾西率領的艦隊再次遭遇颱風,美軍艦隊同樣遭受巨大損失,與當時已經衰微的日本聯合艦隊相比,颱風對美軍艦隊的威脅反而更大。吃了幾次虧之後,美國海軍再也不敢小覷這些海洋風暴了,70多年後仍然如此。在接到「多裡安」靠近基地的消息後,美國海軍第四艦隊立刻開始準備轉移工作,排水量較小的艦艇撤往安全海域,兩棲攻擊艦等萬噸級大艦則被安排前往基地周邊受颶風影響較小的避風港。
颱風後的航母
在氣象衛星、超級計算機等技術的幫助下,預測颶風、颱風的路徑已經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風暴再無威脅,在了解了它們的未來走勢後,人的應對措施才是減少損失的關鍵。在廷德爾空軍基地的例子中,美軍之所以會有那麼多戰機受損,是因為態度敷衍,面對來襲的颶風,一些戰機被停放於並不牢固的簡易機庫,即便是F-22待的機庫也未得到有效的加固,使得颶風過後,該基地一片狼藉,戰機被吹得七零八落,基地在一段時間內喪失了起降戰機的能力。
如今的梅波特基地對於颶風的態度是否更加嚴謹,目前尚不清楚,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如果和去年一樣有成規模的美軍戰機因颶風而損壞的新聞見諸報端,那就說明梅波特基地面對颶風不作為,坐視軍隊資產受損而不採取有力措施,在自然災害面前,嚴謹的態度和敬畏之心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