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生存法則之後,人類看待自然生物的發展有了穩定且準確的方向。地球歷史上出現過不少適應能力很強的生物,它們存續的時間長達幾千萬年甚至幾億年,比如恐龍。也有一些物種存續的時間只有短短幾萬年,甚至是幾千年。根據研究,藍鯨已經有450萬年的歷史了,而尼安德特人只有短短幾萬年的歷史,如今已滅絕。
那麼什麼會影響一個物種在地球上的存續時間呢?近期美國趣味科學網站上出現了一篇文章,該文章指出我們在討論這個問題時,應該考慮的因素有很多。目前有一些說法認為地球正在經歷第六次物種大滅絕,和地球前五次物種大滅絕相比,這次大滅絕更「溫和」一些,但最終導致的結局也不樂觀。
哺乳動物平均存活多久?
考古學家對於這個問題的探討通常根據已發掘的古生物化石進行分析,這種方法可以通過分析古哺乳動物的情況來推測現代哺乳動物的情況。早在2013年的時候,《綜合動物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該論文指出新生代時期的哺乳動物物種平均存續大約321萬年。不同物種的存續時間不同,體型越大的物種存續時間一般會更長。
和哺乳動物比起來,無脊椎動物的存續時間令人羨慕,該論文指出一個新生代時期的無脊椎物種至少可以存續500萬年,長則甚至可以存續1000萬年。當然這些數字並非唯一的標準答案,因為學術界還存在其它理論。一般情況下,研究人員只能通過古化石去研究物種的誕生和滅絕的時期,但這種方法存在一定的誤差。
為何化石無法反映物種的存續時間?
如果想要通過研究古化石來探索物種的存續時間,首先需要發現一個物種足夠多的化石樣本。以恐龍中的甲龍為例,如今全世界已經發現的甲龍化石不少於50次,因此對於這些化石的研究更具有普遍性。如果對一種只發現了少數化石的物種進行研究,很容易出現認知誤差,其原因在於個體不一定具有代表性。
其次,化石無法告訴人類所有的信息。一塊完整化石的形成不僅需要漫長的時間,還需要複雜且恰到好處的環境因素髮揮作用。然而在已發現的化石中,保存完整度較高的並不多,考古學家表示對它們進行研究也不一定能夠獲得其誕生和滅絕的信息。因此單從化石上去判斷一個物種的存續時間,依然還存在較大的誤差。
如何判斷一個物種的滅絕,仍然是個難題
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環境學院的斯圖爾特·皮姆是物種滅絕領域的專家,他提出了一種衡量物種滅絕率的方法,即估背景滅絕率。據了解,該方法是基於對現有生物的研究,結合已經滅絕物種的情況,提出整體的滅絕情況。根據這一方法,斯圖爾特認為地球上每年每一百萬個物種中就會有一個物種滅絕。
也有學者反對斯圖爾特的這個方法,認為該方法缺乏更細節的量化手段。實際上衡量一個物種的生存狀況十分困難,因為它們並不像人類這樣生活在一個有秩序的世界中,自然動物的生存痕跡十分隨機。而且有些物種被確認滅絕後,過了幾十年再次出現在人類的視野範圍內,那麼這樣的物種其實是沒有滅絕的。
我們又如何保證那些已經被確認滅絕的生物,其實還沒滅絕,只是隱藏在了人類找不到的地方呢?這是無法保證的,因此這也是學術界的一大難題。雖然如此,研究這個問題的學者普遍贊同一個觀點,那就是現代物種的滅絕率在不斷升高,這反映了它們的生存環境也在迅速發生變化。跟得上環境變化,就能存活,跟不上就會被淘汰,大自然就是這麼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