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是個什麼樣的存在?先賣個關子,讓我們先來看看本屆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們~
在2020諾爾貝爾公布的獲獎名單中,就有兩位來自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現任慕尼黑馬克斯-普朗克太空物理學研究所所長)與美國科學家安德裡亞·格茲因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而獲得此次諾貝爾物理學獎。
(圖片來源於網絡)
法國科學家埃曼紐爾·卡彭蒂耶(德國柏林馬克思·普朗克病原學研究室主任)為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之一,獲獎理由為「開發了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怎麼樣,是不是瞬間覺得這個研究所不一般呢?下面還有更讓人刮目相看的!
表面平平無奇且極其低調的德國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卻高居世界第三(截止2019年)。而單單是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就培養了22名諾獎獲得者。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個神秘卻又高大上的研究所究竟是什麼樣的存在~
馬克斯·普朗克協會,全名為馬克斯·普朗克科學促進協會。其為德國的一流科學研究機構的聯合。協會為紀念著名德國量子論創建者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冠以普氏姓名。其前身為威廉皇帝協會(Kaiser-Wilhelm-Gesellschaft)。
可能有些童鞋沒有聽過這個協會的名字,但是應該沒有人不認識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於1914年擔任威廉皇帝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長。1915年,廣義相對論就在威廉皇帝研究院誕生,1921年,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仍就職於此。
(圖片來源於網絡)
馬普學會成立於1948年,是德國最大的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科研機構。也是國際上規模最大、威望最高和成效最大的由政府資助的自治科學組織。該會的宗旨是改變高校和科研機構截然分開的狀況,使科研和大學相結合,使高校成為一支重要的科技力量。
目前,學會下設86個研究所和獨立的研究小組,它們的規模、結構和研究範圍不盡相同,分布在德國的廣大地區,主要集中在綜合性大學和高等學校所在城市附近,如柏林、波恩、多特蒙德、基爾、美因茨、慕尼黑、斯圖加特等地。
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在德國的分布
(圖片來源於網絡)
學會現有23963名工作人員,其中53.9%的研究人員為外籍人士,其研究涉及物理、工程技術、生物醫學、基礎科學等眾多研究領域,一直致力於國際前沿與尖端的基礎性研究工作。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是德國最成功的研究機構。自1948年成立以來,在其科學家隊伍中出現了不少於2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使其與全球最好,最負盛名的研究機構齊名。學會每年在國際知名科學期刊上發表的出版物超過15,000種,其中許多文章是相關領域引用次數最多的出版物之一。
而說到他們成功的原因,學會將其歸結為以下幾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