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I財經社 徐曼菲
編輯|鹿鳴
本文由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關於國內高校招收外國留學生的門檻問題,一直備受關注。
4月27日,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一則通知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決定取消2020年留學生本科生留學生入學考試項目筆試環節,並對符合報考條件的考生進行遠程面試。
該消息近日在網上引發爭議,有網友評論「果真是一等洋人四等漢」,僅通過面試就能錄取國內最高學府,被認為是降低錄取標準。
這不難讓人想起在去年8月,北京大學曾因給菲律賓留學生發放高達47萬元全額獎學金,陷入輿論爭議。外界調侃,北大此舉是在高薪聘請留學生來華讀書。碰巧的是,事發前不久,北京大學正因為兩名河南考生的退檔風波,被置於眾矢之的。北大對待中國學生和外籍學生的不同姿態,更加深了外界的憤慨。
不筆試,是在降低錄取標準?
根據北大官網發布的《2020年北京大學免筆試招收外國學生來華留學攻讀學士學位招生簡章》,裡面對申請讀書的留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一方面是標準化考試,SAT、IB、A-level或ACT成績應滿足其一;另一方面是漢語成績,其中HSK6級210分以上幾乎是硬要求。
HSK考試(中國漢語水平考試),是專門面向母語非漢語者設立的測試,總共分為六個等級,HSK六級是難度最高等級。有負責留學生工作的高校人員向AI財經社透露,六級對留學生在中國高校學習來說是「剛需」,即便是考過了六級,留學生在面對中文課程時也很難跟得上。因此,通常以中文授課的專業,留學生漢語不達標是沒辦法錄取的。
高校出國留學預算僅是外籍來華零頭
AI財經社查閱資料發現,來華留學生的獎學金覆蓋率還是處於較高的水平。根據教育部官網提供的數據,我國近年來針對來華留學生的投入始終保持增長狀態,2018年來華留學教育投入與2012年相比,提升兩倍有餘。
相較之下,出國留學費用支出僅是來華投入的零頭。據《中國科學報》報導,通過對2018年擁有完整數據的12所「雙一流」建設高校進行分析,結果顯示,這12所高校的來華留學教育支出預算遠遠高於出國留學教育支出預算。其中,大連理工大學的來華留學教育支出預算是3449萬元,出國留學教育支出預算僅為4萬元,前者是後者的862倍;華東師範大學的來華留學教育支出預算總額是出國留學教育支出預算的18倍,二者差額為12所高校最低。
2018年來華留學教育支出預算總額與出國留學教育支出預算總額對比圖(圖源:中國科技報)
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來華留學生數量達到49.22萬,與2009年相比增長了兩倍之多。7月19日,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2018年部門決算》,其中來華留學教育支出決算為338366.89萬元,完成年初預算的101.9。新華社此前報導指出,「中國政府獎學金槓桿作用持續顯現……中國政府獎學金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不斷提升,引領來華留學向高層次、高質量發展」。
來華留學教育支出水漲船高之外,國內院校也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國際化水平,這背後跟高校世界排名標準有關。目前較為主流的世界大學排名中,QS和THE均有涉及高校國際化指標的考核,涵蓋國際教師、國際學生兩個方面。因此,不少國內院校為提升或躋身世界排名,不惜降留學生的招收標準,提供高額獎學金,甚至給予了來華留學生「超國民待遇」。
對於高校之間猴急攀比的行為,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張端鴻表示,「我們的高等教育水平目前只能是相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家擁有比較優勢,所以先加大力量,吸引這些地區的留學生過來,也是一種可行而又無奈的舉措。」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田方萌在《中國高校擴招留學生的低效與不公》一文中指出,北大每年招收約200名韓國本科生,在整個山東省才招100多人,但山東的人口是韓國的兩倍多。北大放棄了中國本土的優質生源,卻招來二三流的韓國學生,實屬得不嘗試之舉。由於韓國學生學風不佳,北大學生積怨已久,彼此之間還為此爆發過衝突。他認為,國內大學在招收留學生時,不僅要看重「量」,更要看重「質」。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