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大學」
核心提示
校長們眼中的好大學
北大校長王恩哥看重「師資力量及專業設置」,他說,「好老師和好專業,對大學至關重要」。
在川大校長謝和平看來,每個人都有差異,教育就是要啟發每個人的潛質和能力,一個好學校就是可以讓每個人都成才的高校,讀什麼大學並不能決定一個人未來的高度,但卻要為未來發展奠基,激發出潛能。
對於好大學,浙大校長林建華特別增加了「制度、評價體系」這個因素,因為「好的制度和評價體系是成就好大學的必要保障」。
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自寫了「能培養好學生」、「最適合自己的」兩個指標放在了前面,「就像醫院把病人治好就是好醫院一樣,好大學也應該是能培養好學生的大學」,但好學生卻絕不等於能找到工作,或能考高分的學生。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大學?昨日,由成都石室中學主辦的「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大學———對話名校校長特別訪談」在石室中學文廟校區舉行。北京大學校長王恩哥、浙江大學校長林建華、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等四所知名大學的校長齊聚石室中學,和師生們共同尋找答案
四位校長給好大學排指標
就業率、學生成績都靠後
什麼樣的大學才是好大學?國際上對大學進行排位時,常用指標包括:科研成果和科研環境、知名度及榜單排名、師資力量及專業設置、學生成績及社團活動、就業率、校風學風及文化底蘊等六項,而在4位大學校長心目中,這些指標又孰重孰輕?
昨日,4位校長先完成了一個特殊「作業」,對自己心目中的好大學進行描述,除了以上6個指標外,校長們還可自寫指標,並對它們排序。雖然校長們對「好大學」的認識各有不同,但「就業率」、「學生成績」似乎都是他們不那麼看重的指標。
北京大學校長王恩哥的排序最為「老實」,6個指標中,他最看重「師資力量及專業設置」,他說,「好老師和好專業,對大學至關重要」。目前,北京大學正試點「小班課」,一個班僅15人,每個學生都能實現一對一的教學,課堂不是老師的一言堂,而是思維迸發的討論場景,這對老師的素質和能力要求更高了。
相比起來,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的答案則更為簡單,他只選擇了4個項目,但卻增加了「每位學生都可以優秀」這個要素,在他看來,每個人都有差異,而教育就是要啟發每個人的潛質和能力,一個好的學校就是可以讓每個人都成才的高校,讀什麼大學並不能決定一個人未來的高度,但卻要為未來發展奠基,激發出潛能。
浙江大學校長林建華思考的時間最長,對於好大學,他特別增加了「制度、評價體系」這個因素,因為「好的制度和評價體系是成就好大學的必要保障」,而就業率的指標只是「良好的內部結構的外在呈現」,他把這一點放在了最後。
履新不久的西南交通大學校長徐飛是4位校長中唯一一名60後,他並沒有按常理出牌,他自寫了「能培養好學生」、「最適合自己的」兩個指標放在了前面,「就像醫院把病人治好就是好醫院一樣,好大學也應該是能培養好學生的大學」,但好學生卻絕不等於能找到工作,或能考高分的學生,因此,他也把就業率、學生成績這兩點排在了最後。
學生們眼中的好大學
調查100位學生
校風文化底蘊最重要
什麼樣的大學才是好大學?家長、學生們也各有看法。石室中學向校內100位學生和100位家長分別發放了問卷調查。同樣是6個指標,家長、學生的答案卻和校長們大相逕庭。
綜合100位學生的回答,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校園學風和文化底蘊」、「師資力量、專業設置」,而綜合家長們的答案,選擇「師資力量、專業設置」以及「就業率」兩項指標的最多。
「學生們很務虛,家長們很務實」,石室中學校長田間說,在如此複雜的需求下,建一所人人滿意的好大學確實不易。但在他看來,大學的功能首先是育人,要培養一個正直、善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其次才是培養「人才」,他需有自由獨立的思想、天馬行空的創意、逆流而上的意志、推動社會進步的精神,有著蓬勃的生命力。
名校校長答熱點
【關於招生】
自主招生還是看成績,
偏才、怪才難以打通求學路?
校長回應:北大成立「考試研究院」,專門研究如何選才;川大啟動「雙特生」計劃,破格錄取特長生
幾年來,石室中學都是北大校長實名推薦制和清華領軍計劃的試點學校,可在該校校長田間的記憶裡,每年他推薦上北大清華的人「實際都是本就能考上清華、北大的人」,真正的偏才、怪才卻難以通過自主招生進入大學。
為什麼中學校長不能用這些推薦名額推薦偏才、怪才?田間說,為了保證公平,大學也會為中學的推薦設限,「如果連續幾年推薦的學生高考本就考不上,大學可能取消中學的推薦資格」。中學只好選成績好的學生推薦。
對於自主招生問題,校長們如此回應———
北大校長王恩哥說,北大招生是多樣化考察學生,有很多渠道,但高考仍是目前招生相對公平公正的方式。去年,北大成立了「考試研究院」,就是希望在一個新的情況下,思考如何選擇適合北大的學生。
謝和平則給出了川大的自主招生模式,2007年,川大啟動了「雙特生」計劃,對於有特長的學生可以破格錄取。而這種特長的判定就是通過面試。該校自主招生的筆試成績佔4成左右,面試成績則佔6成,如果學生足夠優秀,有特別的潛質,面試成績會很高,足以保證他們進入大學。針對校內學生,如果表現出某方面特長,學校也會配以導師,助他成長。他認為,這樣的制度設計,還是能確保招到並培養好特殊人才的。
浙大目前實施的是「三位一體」的招生模式,即:「會考+高考+平時成績」的綜合招生模式。林建華說,未來的中國急需一批具有創新力的人才,而這樣的人才從大學開始培養已經晚了,改革高考制度,更重要的是傳導到中小學,改變目前的應試教育狀態,讓孩子們能從小在自由的環境中成長。
徐飛說,一個時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之所以偉大,是它提供了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可能性,而不是千軍萬馬去擠獨木橋。具體到西南交大,就是「以人為本」,考核的環節能省則省,獲得了省級一些獎項的就能免筆試,直接進入面試環節,而面試環節則全程錄像,保證絕對公平。
北大在京招生比例超過四川,
如何實現教育公平?
校長回應:去年北大有10%學生來自邊遠山區
說到教育公平,石室中學一位女生站起來向王恩哥發問,「北大在北京的招生分數和四川的差距太大了,怎麼體現教育公平?您的孩子如果讀北大,你能保證他和其他的學生享受同樣的待遇嗎?」
王恩哥笑著說,「我進入北大時,孩子已從北大畢業,我不知道孩子是否在學校得到了照顧,但我感覺我的孩子還是成長得很好的」。
針對北大招生的問題,他直言,教育公平是北大追求的,在國外,即使哈佛、劍橋等名校招收邊遠地區、貧困地區孩子的比例也不高。但根據北大的統計,去年該校有10%的學生來自邊遠山區,「這個比例已經非常高」。
【關於應試教育】
中學生壓力太大,如何破解考什麼、
教什麼、學什麼的應試教育困局?
校長回應:應改革考試模式,著力培養孩子情商
前段時間,衡水中學「超級高考工廠」的教學模式引發全國質疑。對於應試教育,校長們也有諸多感受。
謝和平說,中國的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記憶功能不斷被開發,但想像功能開發卻不夠。這和考試模式有關,孩子們的考題中大多有準確答案,而真正好的模式應該是大多沒有準確答案。他很看好未來中國的教育改革,認為隨著招生考試制度的改革,一定會傳導到中小學,改變目前的應試模式。
林建華說,決定一個人成功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商而是情商,情商是我們的教育最應該關注的。通過考題,這些可學不來。
「人生不是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徐飛說,情商的高低才是決定最後勝出的關鍵,包括:良好的自我情緒控制能力、堅韌的毅力以及強大的自我激勵能力。在目前的招生考試制度下,考生們應學會調整情緒,培養情商。
【關於出國熱】
國內高校如何應對出國熱?
校長回應:現在很多學生已爭著回國,更多的機會在中國
近年來,出國熱愈發高漲。國內高校如何應對留學熱?
對此,王恩哥說,在他回國那個年代,留學生確實是生怕回國,但現在,很多學生一畢業就急著回國,「回去晚了就沒機會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更多的機會在中國。對於留學熱,他覺得那是不同學生的不同選擇,對於北大的教育,他很有自信,「即使國際上排前10位的高校,也有很多北大學子在那裡任教授」。
「我們尊重每個家長的自由選擇,但同時我們也有自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學生願意留在國內」,徐飛也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大學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現在是中國家長們選擇最豐富的時代,但有識之士會看好中國。
【關於創富】
畢業創富,如何培養富翁不培養土豪?
校長回應:要讓學生有社會責任感,這樣的富才有高貴的靈魂
新尚集團董事長唐立新是石室校友,這些年來,他通過設立獎學金、直接捐款等方式,在多所學校捐資助學,有四川「首善」之稱。昨日,在論壇上,他也被師弟、師妹們問到了創富和社會責任的問題。唐立新說,學生時代的學習對他的成功至關重要,為此,他才會回歸教育,幫助更多的孩子成才,這也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
對於創富,王恩哥說,有統計表明,北大所有的校辦企業產值佔全國所有高校校辦企業總價值的50%以上。很多人會驚嘆,一般創富是理工科類院校的專長,為何這個創富榜上卻是北大排第一?這體現了北大自由、創新的氛圍。
徐飛說,富翁誰都想當,但如果只說錢,這無疑是把富這個詞異化了,即使發財了也是個「土豪」,大學不僅應該培養學生的創富能力,更要讓學生懂得享受精神財富,懂得社會責任,這樣的富才有高貴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