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談起中國高等教育史,有兩大傳說級高校是繞不過去的話題,那就是抗戰時期只存在八年的的西南聯大和曾經的亞洲第一國立中央大學,西南聯大是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國立中央大學則是由張之洞創辦的三江師範學院演變而來,這兩所大學在當時甚至後來都是其他高校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那麼這兩所學校到底誰更勝一籌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探討一下。
西南聯大
校訓:剛毅堅卓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南京國民政府在廬山召開了一系列會議討論戰局問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校長,在廬山會議後並未立即返回京津,而暫時留在南京和上海。7月29、30日,南開大學遭到日機轟炸,大部校舍被焚毀。8月28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分別授函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和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指定三人擔任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三校在先在長沙聯合辦學,後遷往昆明,由於張伯苓和蔣夢麟當時在重慶任職,就由梅貽琦擔任西南聯大校長。在抗戰勝利後,校長梅貽琦主持舉辦結業典禮,西南聯大宣布停止繼續辦學,三校遷回原址。在短短八年的辦學歷史中,西南聯大聚集了一大批「明星」,為國家輸送了一大批人才,聞一多,沈從文,劉文典,錢鍾書,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鄧稼先,朱自清,梁思成,胡適、朱光潛、朱培源、傅斯年、陳省身、趙忠堯、吳有訓、汪曾祺……
國立中央大學
校訓:誠樸雄偉
「國立中央大學」是中華民國政府1927年在大陸建立的最大的高等學府,1948年,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世界大學排名中,國立中央大學已超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新中國建立後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並在第一次院系調整中遭到無情拆分。
自1902年張之洞、劉坤一等人創辦三江師範學堂起,歷經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江蘇大學」幾次更名,這所學校於1927年正式定名為「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是民國時期中國最重要的高等學府,由羅家倫擔任校長。抗戰爆發後後跟隨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期間蔣介石親自擔任校長一職。新中國一隻重要民主黨派——「九三學社」就是由中央大學的學生創辦的。
作為民國時期的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同樣聚集了不少大家巨匠,也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人才,竺可楨,趙九章,黃侃,梁希,張子高,李四光,熊慶來,茅以升,徐悲鴻,張大千,李叔同,鄧叔群,陶行知,陳三立,郭秉文……這其中部分人可能我們了解較少,但在當時名聲不可謂不大。
好了,介紹完兩所學校,相信大家對這兩所大學有了一定了解,讓我們回到開頭那個問題:西南聯大和國立中央大學到底誰更勝一籌呢?依我之見,還是國立中央大學略勝一籌。
首先,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去衡量當時的高校,現在人們一提起清華北大,腦子中想的就是中國最高學府,但是清華北大在那個年代可沒有像現在這麼厲害,在院系調整當中清北都合併一部分學校才有了現在的規模,而國立中央大學即使在院系調整中遭到無情拆分,拆出來的高校也各個身懷絕技,其中主要繼承者南大和東大目前實力依舊很強。
其次就是國民政府的重視程度,辦學地址一個在重慶,一個在昆明,是否可以看出來一些差別呢?在抗戰期間蔣介石甚至親自擔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還有就是教育經費,據當時國立中央大學教授的回憶,政府撥給國立中央大學的教育經費是西南聯大的三倍,差距實在明顯。
最後就是兩校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據統計,在抗戰之初開始的全國大學名校「聯考」統一招生中,全部考生總數的三分之二將中央大學作為第一志願來填報,其影響力不言而喻。
當然了,西南聯大也很優秀,從西南聯大走出去的學生大多都為新中國的發展建設奉獻了巨大的力量,例如鄧稼先院士。西南聯大時期也是中國高等教育蓬勃發展的黃金時期,當時的文化自由開放之風,不亞於第二個百家爭鳴。反觀國立中央大學,由於蔣介石擔任校長,雖科研成果眾多,但自由開放之風卻遠遠不及西南聯大,大有成為國民黨黨校的趨勢,培養的人才也大多隨國民黨去了臺灣,實在可惜。
大家認為西南聯大和國立中央大學誰更勝一籌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