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30年時光,聽馮友蘭先生憶西南聯大

2020-12-18 全國產經平臺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哲學家。1928年至1952年在清華大學任教,曾任秘書長、哲學系主任、文學院院長、代理校務會議主席、校務會議臨時主席等。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 點擊收聽 ▾

(本錄音是馮友蘭先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留下的,由宗璞先生提供。錄音中,馮友蘭先生背誦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的部分內容。)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原作建立於1946年西南聯大正式結束之際,矗立於原聯大校址——今天的雲南師範大學校內。

在清華大學校園主幹道西側的青草坡上,有一座複製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體主看面朝向昆明所在的西南方向,正面刻有馮友蘭先生撰寫的碑文,背面鐫入抗戰期間參軍學生之姓名,共計834人。一側刻有西南聯大校訓,另一側則為此次建碑所立的碑誌。

依據地形條件設置的層層疊落的臺地,和不規則的折線,凸顯著中國知識分子剛直的品格。三塊臺地代表當時聯合起來的三所大學,不同的鋪地材料寓含三所學校的性格。

1938年4月2日,南遷的清華、北大、南開在昆明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國難當頭的日子裡,三校師生高舉「愛國、民主、科學」的旗幟,團結合作、弦歌不輟,不但維繫了中華教育之命脈,也創造了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正是為了紀念這一段歷史而建

國事維艱、物質窘迫,聯大教學和生活的環境異常艱苦華羅庚一家居住在郊區一個牛圈的二樓,六年來一直過著與「牛」共舞的日子。聞一多為了養家餬口,只能利用課餘時間替人刻印掙錢。因為路途遙遠,很多教授都要步行十幾公裡來校上課。周培源每天騎馬的身影,則成了聯大一景。

更大的問題來自於安全。日寇飛機經常來襲,「躲防空」成了人人都上的必修課。在連綿的烽火中,師生們依然堅持求索、不懈追求

伴隨著空襲警報聲,金嶽霖在山坡上完成了他的代表作《論道》。一批開創性的著作和學術成果也紛紛在硝煙中問世,為聯大贏得「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的稱譽。

許多留洋海外的清華學子踴躍回國,以最新的知識反哺母校和祖國。八年中,在西南聯大受過教育的學生約8000人,畢業生3800餘人。培養出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6位「兩彈一星」元勳、90位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和燦若晨星的著名文學家、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政治家及眾多的科技工作者。

馮友蘭先生在晚年回憶錄《三松堂自序》中寫道:「1946年上半年,三校忙於分家和準備北歸的事,在有一次清華的校務會議上,梅貽琦說,我們在昆明呆了七八年,臨走的時候總要留下一個紀念品吧。會上我就提議,留下一個有古典形式的紀念品。大家都說好,就推我籌備這件事情。我就籌備立一個完全合乎傳統形式的紀念碑。嚴格地說,這座紀念碑並不是聯大常委會正式決議建立的,而是作為在聯大中的人為了紀念聯大而建立的。碑文是我作的,碑文最後的銘詞大部分用校歌的詞句,可謂一稿二用。」「紀念碑按照傳統的款式,署名『文學院院長馮友蘭撰文,中國文學系教授聞一多篆額,中國文學系主任羅庸書丹』。碑的背面刻著從軍的聯大學生名單。聯大決定於1946年五四紀念日結束,紀念碑也於是日揭幕。那一天上午,先開聯大的會,全體師生集合,由我朗誦紀念碑碑文,然後到新校舍後面小山上為紀念碑揭幕。經歷抗戰八年的聯大就此結束。」

在工字廳南苑的林木叢中,甲所和丙所之間的開闊地帶上,還有另一塊設立於1988年校慶時的西南聯大紀念碑。碑額乃聞一多教授所篆之原跡。碑上所刻詩句,首字嵌聯為「西南聯大」。

在鍾靈毓秀的清華園中,這兩座紀念碑靜立在道旁。它們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一群學人的精魂,更是一個民族在患難中所迸發的精神與力量

紀念碑碑文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國家受日本之降於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之變為時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瀋陽之變,為時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為時五十一年。舉凡五十年間,日本所鯨吞蠶食於我國家者,至是悉備圖籍獻還。全勝之局,秦漢以來,所未有也。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原設北平,私立南開大學,原設天津。自瀋陽之變,我國家之威權逐漸南移,惟以文化力量,與日本爭持於平津,此三校實為其中堅。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遷移湖南,合組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以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為常務委員,主持校務,設法、理、工學院於長沙,文學院於南嶽,於十一月一日開始上課。迨京滬失守,武漢震動,臨時大學又奉命遷雲南。師生徒步經貴州,於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理、工學院於昆明,文、法學院於蒙自,於五月四日開始上課。一學期後,文、法學院亦遷昆明。二十七年,增設師範學校。二十九年,設分校於四川敘永,一學年後,並於本校。昆明本為後方名城,自日軍入安南、陷緬甸,乃成後方(當作「前方」——馮注)重鎮。聯合大學支持其間,先後畢業學生二千餘人,從軍旅者八百餘人。河山既復,日月重光,聯合大學之戰時使命既成,奉命於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結束。原有三校,即將返故居,復舊業。緬維八年支持之苦辛,與夫三校合作之協和,可紀念者,蓋有四焉。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並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曠代之偉業,八年之抗戰已開其規模,立其基礎。今日之勝利,於我國家有旋乾轉坤之功,而聯合大學之使命,與抗戰相終始。此其可紀念一也。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歷史,各異之學風,八年之久,合作無間。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此其可紀念者二也。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天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斯雖先民之恆言,實為民主之真諦。聯合大學以其兼容並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此其可紀念者三也。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於中原,偏安江表,稱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願。吾人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此其可紀念者四也。聯合大學初定校歌,其辭始嘆南遷流離之苦辛,中頌師生不屈之壯志,終寄最後勝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歷歷不爽,若合符契。聯合大學之始終,豈非一代之盛事,曠百世而難遇者哉!爰就歌辭,勒為碑銘,銘曰:

痛南渡,辭宮闕。駐衡湘,又離別。更長徵,經嶢嵲。望中原,遍灑血。抵絕徼,繼講說。詩書喪,猶有舌。盡笳吹,情彌切。千秋恥,終已雪。見仇寇,如煙滅。起朔北,迄南越,視金甌,已無缺。大一統,無傾折。中興業,繼往烈。維三校,兄弟列。為一體,如膠結,同艱難,共歡悅,聯合竟,使命徹。神京復,還燕碣。以此石,象堅節,紀嘉慶,告來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清華大學,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產經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新書上架|翻開這套「西南聯大三部曲」 看陳寅恪馮友蘭朱自清怎麼...
    西南聯大的教授到底是怎麼上課的?比如陳寅恪是怎麼講歷史的?馮友蘭是怎麼講中國哲學的?朱自強是怎麼講文學的?很多人並不清楚。翻看天地出版社出版的這套名為「西南聯大三部曲」(《西南聯大文學課》《西南聯大國史課》《西南聯大哲學課》)的書系,則有利於幫助你了解不少。該書系收入了在西南聯大任教過的13位名師的講義和優質文章,分文學、歷史、哲學三類。文學類的代表名師是朱自清。
  • 西南聯大:國難當頭,知識分子的選擇
    蔣夢麟對梅貽琦校長說,『聯大校務還請月涵先生多負責』。三位校長以梅貽琦先生年紀較輕,他毅然擔負起這一重任,公正負責,有時教務長或總務長缺員,他就自己暫兼,認真負責,受到尊敬。蔣夢麟校長常說,在聯大我不管就是管,這是實話,從而奠定了三校在聯大八年合作的基礎。」1915年,梅貽琦從美國留學回來,到清華任教。
  • 西南聯大,特殊時期的哲學課:梳理中國哲學,增強民族自豪感
    西南聯大,這雖然只是一個學校的名字,但也代表了一個特殊的時代。在中國最危難的時期,因為有西南聯大的存在,作為立國之本的高等教育在中國才沒有中斷,而西南聯大培養的那些人才成為中國今後建設的棟梁之才。為什麼西南聯大培養的人才數量和質量都遠遠超出之前或之後幾十年呢?
  • 紀念西南聯大學子王代璠
    這幾天在網上讀有關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歷史文獻,那些與西南聯大有關的親人們的面孔一直在眼前縈繞。我先生的父親王代璠先生,大姑父高鼎三先生,小姑父曹國權先生,當年都是西南聯大的學生。我公公王代璠,是湖南長沙人,生於1917年9月25日。公公的父親王祖淦老先生年輕時東渡日本求學。
  • 西南聯大的輝煌,源自一種什麼樣的力量
    就是在中國內外形勢最為嚴峻、生存條件最為艱苦惡劣的八年時間裡,西南聯大卻在科學研究和學生培養方面創造出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奇蹟。2020年1月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觀了西南聯合大學舊址。聯大開校不久便成立了以馮友蘭、朱自清、聞一多等人在內的校歌、校訓編制委員會。在廣泛徵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由羅庸、馮友蘭作詞、張清常譜曲的《滿江紅》被確定為校歌。該校歌分為兩闕,上半部分陳述聯大由來,國恨時艱,詞雲「絕繳移栽楨幹質,九州遍灑黎元血。」下半部分則表達了聯大師生對於抗戰必勝的信念,詞云:「千秋恥,終當雪;」「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
  • 馮友蘭怎樣尋找民族脫困出路
    此前學術界對馮友蘭的研究,多側重於作純哲學理論的邏輯分析或意識形態上的評判,而不太重視其根本的人文關懷,不免有捨本逐末之嫌。   「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  1928年後,馮友蘭開始在清華大學任教。
  • 楊振寧憶先生葉企孫:對清華有相當大影響,但為人低調不顯露
    7月16日,清華大學物理系舉辦的葉企孫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會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回憶,在清華園初見葉企孫時,雖不相熟,但深感其為人低調。後來到抗戰時期,楊振寧在西南聯大繼續學業,葉企孫為其等一眾學生親授大三熱力學。
  • 聽老校友講那過去的故事
    1940年7月10日成立師範學院附設學校籌備委員會,常委會決定請黃鈺生先生兼任師院附設學校主任,聯大附校於1940年11月1日開學,定名為「西南聯合大學師範學院附設學校」。小學有1-6年級,初中有1-3年級,共79人,教職員約20人。
  • 兩大傳說級高校——西南聯大vs國立中央大學
    要談起中國高等教育史,有兩大傳說級高校是繞不過去的話題,那就是抗戰時期只存在八年的的西南聯大和曾經的亞洲第一國立中央大學,西南聯大是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組建,國立中央大學則是由張之洞創辦的三江師範學院演變而來,這兩所大學在當時甚至後來都是其他高校難以望其項背的存在,那麼這兩所學校到底誰更勝一籌呢?
  • 中國"神翻譯"做客西南聯大:大學英文不及楊振寧
    原標題:中國"神翻譯"做客西南聯大:大學英文不及楊振寧   27日,剛剛榮獲2014年全球翻譯界最高獎項「北極光」傑出翻譯獎的國際著名翻譯家、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衝做客西南聯大第十五講。為聽眾帶來「中國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聯大與哈佛」的精彩演講。
  • 8位兩彈元勳,2位諾獎,這個大學僅存在了8年,卻完爆清華北大
    1999年,中國授予23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其中8位,出自同一所學校。有人覺得難以置信。事實上,這所學校,還培養出了2名諾獎得主、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100多名人文大師以及174名兩院院士。這就是由三所大學臨時合併而成的西南聯大,僅僅在昆明存在了8年零8個月,畢業生不過3343名。
  • 羅馬尼亞教育家瓦倫丁·波帕做客西南聯大講壇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文凌)日前,羅馬尼亞原教育部長、蘇恰瓦史蒂芬大帝大學校長瓦倫丁·波帕做客西南聯大講壇,為師生們帶來《歐洲教育領域的遠景及機會》的演講。這是西南聯大論壇舉辦第三十八講以來的第一位做客論壇的海外校長。
  • 在三四十年代,楊振寧沒學過物理,僅靠自修便考上了西南聯大
    楊振寧與物理的結緣來自一個巧合,1938年,為了參加西南聯大的入學考試,從沒學過高中物理的楊振寧借了一本教科書自修,至此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報考時楊振寧沒有按照父親希望報考化學系,而是改報了物理系。
  • 在三四十年代,楊振寧沒學過物理,僅靠自修便考上了西南聯大
    楊振寧與物理的結緣來自一個巧合,1938年,為了參加西南聯大的入學考試,從沒學過高中物理的楊振寧借了一本教科書自修,至此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報考時楊振寧沒有按照父親希望報考化學系,而是改報了物理系。
  • 培養出兩位諾獎得主的西南聯大,國文課本為何讓人念念不忘?
    電影《無問西東》裡正在建設的聯大校舍朱自清在西南聯大授課的那一段時間裡,體重一直往下掉,瘦到了38.8公斤,他的兒子心疼地回憶,「他不是精神上的老,而是生活條件實在太差了。」儘管如此,西南聯大仍然培養出了一大批卓越的人才: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五位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八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百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括我們這一代人熟悉的鄧稼先、朱光亞、楊振寧、李政道、汪曾祺、何兆武、許淵衝等大師,也曾是西南聯大的學生。
  • 西南聯大何以能成大師發源地?核心因素只有一個,現在很難複製
    談起大學教育,就會想起西南聯大,談起西南聯大,就會感慨萬端: 在風雨如晦的舊中國,一所只存在了8年的茅草屋大學,一所槍聲、炮聲掩蓋了讀書聲的大學,為什麼成了中國歷史上群星閃耀的所在,成了大師與院士的發源地,到底有什麼秘訣呢?
  • 徐利治先生訪談錄:我所知道的華羅庚與陳省身
    1948年12月,時任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代理所長的陳省身舉家赴美。1950年3月,華羅庚由美回國,不久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徐利治在西南聯合大學(以下簡稱「西南聯大」)求學時,華羅庚與陳省身已是西南聯大遐邇聞名的年輕教授。他們對徐利治都十分賞識。徐利治1945年在西南聯大畢業後,華羅庚推薦他留清華大學數學系任他的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