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神話故事中聽說過「四不像」,尤其是《封神榜》中姜子牙的座駕四不像神獸。
這種神獸,不見得就存在於現實世界之中,比如,龍和鳳凰,我們一般人是沒有見過的。
還有一種神獸,就是麒麟,人把雄性稱麒,雌性稱麟,《宋書》:麒麟者,仁獸也。牡曰麒,牝曰麟。麒麟是吉祥神寵,主太平、長壽;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民俗禮儀中,被製成各種飾物和擺件用於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集獅頭、鹿角,虎眼、麋身、龍鱗、牛尾就於一體;尾巴毛狀像龍尾,有一角帶肉。但據說麒麟的身體像麝鹿,它被古人視為神寵、仁寵。麒麟長壽,能活兩千年。能吐火,聲音如雷。「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
據說,孔子是見過麒麟的。 據記載,孔子與麒麟密切相關,相傳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現了麒麟,據傳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裡「口吐玉書」,書上寫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獲麟」,對此孔子為此落淚,並表示「吾道窮矣」。孔子曾寫歌:「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不久孔子去世,所以亦被視為儒家的象徵。
我們今天就來說是現實中真實存在的四不像:麋鹿,它頭臉像馬、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驢,因此得名四不像,據說姜子牙的坐騎實際上就是這個麋鹿。
關於麋鹿,它可是珍稀動物,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遊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性好合群,善遊泳,喜歡以嫩草和水生植物為食。求偶發情始於6月底,持續6周左右。
曾經廣布於東亞地區。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為了以供遊獵,殘餘的麋鹿被捕捉運到皇家獵苑內飼養。
到19世紀時,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在西方發現後不久被八國聯軍捕捉並從此在中國消失。
直到1898年被英國購買並繁殖到255頭,並在1983年將部分個體送回中國。之後有更多的麋鹿回歸家鄉,並有部分被放生野外。
截至2011年8月,江蘇鹽城大豐溼地麋鹿總數達1789頭;2013年6月,湖北石首市天鵝洲麋鹿保護區麋鹿總數達1016頭。
現在大家要看成群的四不像,得到湖北天鵝洲去,想像如姜子牙一般策鹿奔騰的樣子吧!
歡迎關注謙濟堂創作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