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未來什麼樣
科學家們提出了宇宙大爆炸假說,並揭示了宇宙產生於200億年前,而且還在不斷膨脹的事實。這使得人們不禁要問,宇宙到底要膨脹到什麼時候,它的歸宿又如何呢?
宇宙論學者認為宇宙的歸宿可能有三種,關鍵在於宇宙所有物質的平均密度。
銀河系的中心是太陽嗎
直到16世紀,哥白尼把地球作為一顆普通行星,把太陽作為宇宙中心天體,太陽中心論使人類第一次把自己的地位從中心移開。17 世紀,伽利略首先用望遠鏡觀察發現銀河是-一個恆星密集的區域。在這個基礎上,英國人賴特提出了銀河系的猜想,他覺得銀河系的形狀就像個透鏡,連同太陽在內的眾星體都位於其中,他還將自己的猜想描繪下來以方便大家理解。然而這畢竟只是猜想,雖然有遠見的科學家認為太陽的確處在銀河系中,但是對於太陽的方位依然不清楚,所以太陽是不是銀河系中心也就沒有確切的答案。
真正的無底洞一黑 洞
提起黑洞,有人是否會很容易地想到-一個大黑窟窿呢?其實不然,我們所要說的黑洞是- -種天體。 它的引力場是很強大的,就連光也不能逃脫出來,是宇宙中-個「吞噬」物質和能量的陷阱,一個真正的無底洞。
白洞之謎
簡單來說
白洞可以說是時間呈現反轉的黑洞,進人黑洞的物質,最後應會從白洞出來,出現在另外-一個宇宙。由於具有和黑洞完全相反的性質,所以叫做白洞。它有-個封閉的邊界。聚集在白洞內部的物質,只可以向外運動,包括基本粒子和輻射物;而不能向內部運動。
因此
白洞可以向外部區域提供物質和能量,但不能吸收外部區域的任何物質和輻射。白洞是-一個強引力源,其外部引力性質與黑洞相同,可以把它周圍的物質吸積到邊界上形成物質層。
白洞學說主要用來解釋一些高能天體現象。目前,天文學家還沒有實際找到白洞,還只是個理論上的名詞,是理論上通過對黑洞的類比而得到的-個十分「 學者化」的理論產物。
小個子的白矮星
在20世紀初由馬克斯●普朗克等人發展出量子理論之後,拉爾夫●福勒於1926年建立了-一個基於費米-狄拉克統計的解釋白矮星的密度的理論。1930年,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發現了白矮星的質量上限(錢德拉塞卡極限),並因此獲得198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白矮星是中低質量的恆星的演化路線的終點。在紅巨星階段的末期,恆星的中心會因為溫度、壓力不足或者核聚變達到鐵階段而停止產生能量(產生比鐵還重的元素不能產生能量,而需要吸收能量)。恆星外殼的重力會壓縮恆星產生一一個高密度的天體。
太空中的燈塔-脈衝星
人們最早認為恆星是永遠不變的。而大多數恆星的變化過程是如此的漫長,人們也根本覺察不到。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恆星都那麼平靜。後來人們發現,有些恆星也很「調皮」,變化多端。於是,就給那些喜歡變化的恆星起了個專門的名字,叫「變星」。
變化莫測的新星
這.種奇特的星星被叫做新星或者超新星。在古代又被稱為「客星」,意思是這是顆「前來做客」的恆星。
中國《明史稿》記載:「明隆慶六年冬十月丙辰,彗星見於東北方,至萬曆二年四月乃沒。」時隔三十餘年,克卜勒於1604年在蛇夫座中發現了一顆新星,這就是中國史籍中記載的出現在明朝萬曆三十二年的客星。這樣,「星空不變」的古老觀念被打破了,實際上,公元前204年在牧夫座出現的-顆新星就被中國史書《漢書》記載了:「漢高帝三年七月,有星孛於大角(牧夫座a星),旬餘乃人。」這是人類歷史上對新星較早的記載之一。
佛不存在的暗物質
什麼是暗物質( Dark Matter)?暗物質( 包括暗能量)被認為是字宙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課題,它代表了宇宙中90% ( 暗物質加暗能量)以上的物質含量,而我們可以看到的物質只佔宇宙總質量的10%不到(約5%)。
1957 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李政道更是認為其佔了宇宙質量的99%。暗物質無法直接觀測得到,但它卻能干擾星體發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顯地感受到。科學家曾對暗物質的特性提出了多種假設,但直到目前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證明。
不過,最近對星系以及亞星繫結構的分析顯示,這- -假設和觀測結果之間存在著差異,這同時為多種可能的暗物質理論提供了用武之地。通過對小尺度結構密度、分布、演化以及其環境的研究可以區分這些潛在的暗物質模型,為暗物質本性的研究帶來新的曙光。
充滿神秘的反物質世界
20世紀物理學的發展,在微觀物質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對於正電子研究,中國物理學家趙忠堯也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後,人們又發現了許多反物質粒子,如反質子、反中子等。
危險的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就是在人類探索宇宙的過程中,被有意無意地遺棄在宇宙空間的各種殘骸和廢物一如報廢的衛星、 軌道器、火箭殘骸等一漂浮在太空形 成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的名目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