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終極是什麼?
所有的能訴諸於口的存在,似乎都會走向滅亡?無論是一個人,一棵樹,一隻兔子,還是一條河,一個星球,乃至一個宇宙,它們似乎最終都會迎來自己的終焉時刻。
在不同的物體身上,這個終焉時刻的到來或許會慢一點,或許會快一點,但是誰都無法避免它的到來。有人說過:「或許死亡,才是這片宇宙裡最終極且唯一真實存在的法則」。科學家們通過觀察研究已經知道了,我們腳下的地球,頭頂的太陽,其實都是有壽命的。
而且經過計算推測出了它們的命運,太陽還能再活50億年,而地球則在第27億-30億年左右便會被老年期的太陽所吞噬,走完它的一生。而宇宙的壽命,鑑於目前數據不足,無法做出準確的預測。但可以知道的是,它最終也會迎來自身的終焉。無論是大撕裂,大坍縮,還是大熱寂。這三大結局只是用不同的方式通向這個終焉時刻。
那宇宙的終極是它嗎?死亡,亦或是終焉時刻?
這兩個詞雖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都是對的。但是太過於概念化,太哲學了。是不會被當前統治人類思維領域的"科學"所認可的。科學是嚴謹的,而這兩個詞顯然不夠合適。
那到底什麼才是宇宙的終極呢?那就是「熵」。
什麼是「熵」呢?
這個詞的解釋異常複雜,希望你能靜心看完。
在19世紀初,科學家們發現了能量守恆定律。並且明確表示這個世界運轉的動力就是能量。即人活著需要從食物中汲取能量,植物成長需要從光中獲得能量,而宇宙也在靠著暗能量飛速膨脹。
但能量雖然是守恆的,它的轉換卻是缺失的。科學家做了無數次的嘗試,也無法將能量轉換的損耗降為0。它的體現就是,永動機被無數天才科學家嘗試製造。但卻無一例外全都失敗了,直到最後大家認定世界上絕不可能存在永動機。
熵,也就在這一次次的嘗試中誕生了。科學家們將那些在轉換過程中浪費掉的,無法再利用的能量,稱之為"熵"。最後它還被總結成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即能量轉換永遠會產生熵,而所有"事物"最終都會趨於熵值最大化。
換句話說,事物,也就是這個世界上(包括世界本身),所有能被你我訴諸於口的存在,最終都會趨於「熵」值最大化,即走向滅亡。
沒有轉換就沒有熵?
那有沒有一個方法可以不進行能量轉換,這樣也就不會產生熵了。
答案是:抱歉,不能!
你我都知道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才是永恆的。存在的意義就在於運動,而運動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能量轉換。所以熵值的增加是不可避免且不可逆的,或許在這個宇宙消亡的終焉時刻。一切才會靜止,熵才會消失!
你還知道哪些關於宇宙的趣味知識嗎?我們一起留言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