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更鳥才是真正的科學家,它們早就能靈活運用量子糾纏

2020-12-03 科普探空使者

筆者:三體-小遙

大自然十分神奇,人類對它的探索只有冰山一角,即便如今我們的科學技術已經足夠發達,卻依然無法破解其中的很多謎團。

近年來,量子力學不斷發展,人們在認識到奇特的概率世界時,也從中得到了有關物質存在狀態的線索,尤其是量子糾纏。然而在科學家對自然界中的很多物種進行觀察和研究時發現,早已經有動物能夠將量子糾纏靈活運用。

據悉,這種動物其實是知更鳥,作為鳥類家族的一員,它們同樣能夠利用獨特的技能進行定位,從而完成在冬季的遷徙。長久以來,科學家們對於鳥類的這種能力感到十分好奇,於是有觀點認為這與地球的磁場有很大的關係。然而最新研究表明,知更鳥擁有的神奇技能其實與量子力學有關。

根據相關研究,知更鳥能夠根據微弱的地磁進行導航,並且通過一系列的實驗發現,知更鳥的眼睛中就像有磁羅盤一樣,能夠在被幹擾的狀態下辨別方向。

這聽起來十分不可思議,整個自然界中都沒有幾個物種能夠做到這種程度,大部分動物的眼睛都能夠感知光線。但是知更鳥的眼睛似乎更加複雜,它們不僅可以與光子產生化合反應,還可以藉此驅動眼睛裡的磁羅盤。

藉助於發達的科學技術,知更鳥眼中的磁羅盤也清晰的呈現在人們眼前,進入知更鳥眼中的光子不斷驅動磁羅盤。而這種隱藏在細胞中的物質,與我們理解的亞原子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它們能夠與地磁中的亞原子產生反應,幫助知更鳥更快地辨別方向。

相對來說,這是量子糾纏在生物體內得到明顯體現的最好證明,而知更鳥的這種神奇技能也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因為宇宙中存在的量子糾纏十分神秘,我們只能一點點進行探索。

不過好在量子力學一直在不斷發展,科學家們也在更正錯誤的理論,隨著探索的不斷深入,總有一天我們能夠解開這個巨大的謎團。

相關焦點

  • 知更鳥才是「科學家」?量子糾纏與其有關,讓人感覺不可思議!
    為什麼有人說,知更鳥才是真正的「科學家」?與量子糾纏有關!比如量子糾纏就是人類無法解開的一大謎題,科學家們在不斷觀察和研究,自然和地球的時候發現了地球上有很多的物種,它們可以比人類更加靈活的運用量子糾纏,對於人類來說量子糾纏依舊是一個未知的領域。
  • 為什麼有人說,知更鳥才是真正的「科學家」?量子糾纏做出解釋!
    ,它們可以比人類更加靈活的運用量子糾纏,對於人類來說量子糾纏依舊是一個未知的領域。,自從這種生物被科學家發現之後,人類對這個鳥一直有著非常強大的好奇心,他們認為知更鳥之所以可以規劃路線,認為和量子糾纏以及地球的磁場有非常大的關係。
  • 科學家發現了「候鳥南飛」奧秘,它們利用量子糾纏來判斷方向?
    在無窮盡的銀河中,人類是渺小的,可是這樣渺小的人卻可以通過更加不可見的量子來觀測宇宙,量子物理讓人類更加接近了宇宙本質的同時也給人類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知更鳥在歐洲的很多童話故事中出現,作為一種被大眾熟知的候鳥,它也具有所有候鳥遷移的特點。
  • 知更鳥可不同意
    神奇的遷徙一直以來,鳥類甚而整個動物界的遷徙之謎總是牽絆著科學家的好奇心。冬天,它們啟程飛向南方,而夏天又紛紛回歸。將知更鳥放在房間中,給整個房間加上微弱的人工磁場,發現知更鳥傾向於待在房間的某一個方向上的角落,當改變磁場的時候,它們也會變換位置。
  • 量子生物學:運用量子力學探索生物的奧妙
    這就是為什麼當科學家們從事量子現象的研究實驗時,通常得在極不平常的實驗室環境裡這樣做。須要將所有物品降溫至接近絕對零度,抽出所有空氣並保護實驗免受任何外來的振動。只有這樣,才能發現微妙的量子現象。然而生命是溫熱的,混亂的和複雜的。生命發生在充滿微粒撞擊的活細胞內,充滿分子的振動與幹擾。生命似乎是量子力學難以存在的地方。
  • 愛因斯坦口中的「幽靈」,量子糾纏照片亮相,量子原來長這個樣子
    早在1935的時候,愛因斯坦和許多優秀的科學家,就共同完成了一篇關於量子領域的科學論文,這也是最早的一篇關於量子力學的研究性論文。不過趨於當時科學技術水平低下,很多猜想都無法用實驗來證明。薛丁格在信中向愛因斯坦說明了一種量子力學現象-量子糾纏。薛丁格在量子糾纏領域進行了長時間的研究,並在物理學中奠定了量子糾纏的基礎。那個年代,科學界的主流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量子糾纏很多於相對論是相悖的,所以許多人也一直對量子糾纏有著很多的質疑。
  • 科學家:量子糾纏可產生多維度時空
    東京大學科維理宇宙物理學與數學研究所科學家Hirosi Ooguri稱時空的出現可能來自量子糾纏,量子糾纏是個深奧的問題,關係到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比如黑洞信息悖論等。根據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光量子糾纏和時空之間存在聯繫,目前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正在從量子糾纏的角度去解釋時空是如何出現的,這是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之間統一理論邁出的重要一步。除了日本東京大學外,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數學家馬蒂爾德等人也參與了本項研究,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
  • 時空本源是量子糾纏
    2.糾纏與時空   時空由比特或者什麼別的東西「組成」的設想是與廣義相對論的預言背道而馳的。新的觀點認為,時空並不是基本的,而是通過量子比特的相互作用「湧現」出來的。這些比特到底是由什麼構成的,它們又包含著哪些信息,科學家也不知道。然而,有趣的是,這些問題並未給科學家帶來困擾。
  • 什麼產品才是真正的量子科技
    原標題:什麼產品才是真正的量子科技   10月16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
  • 意識糾纏與量子糾纏,明心見性與量子塌縮
    當我們把意識投入到外物時,不僅會消耗能量,而且會被外物的能量所糾纏,就會產生能量的疊加,所以,觀察是在創造,也是在消耗。「注意力」這個詞很微妙,就是注入意識能量的能力。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哪裡,哪裡就會產生能量疊加,哪裡就會出現能量顯化,這就是創造。你的注意力在什麼地方,你的內心世界就會創造出什麼。
  • 實現「量子霸權」,糾纏態製備是關鍵
    有人估計,當處於糾纏態的量子比特數目達到50左右,量子計算機就可以在某些特定任務上令任何一臺經典計算機望塵莫及,即所謂的「量子霸權」。除量子計算以外,對於量子科學的其他領域來說,糾纏都是極其重要的資源。比如,量子保密通信、量子隱形傳態,就是藉助了糾纏,才實現了量子態的傳送。「有了對於糾纏粒子的操控,才能實現量子世界的神奇和瑰麗。」 劉乃樂說。
  • 心靈感應會不會是一種特殊的量子糾纏現象呢?看看科學家怎麼說
    事實上,量子力學並不是現代產物,它早在1900年就被普朗克在研究黑體輻射的時候發現了。現代的量子力學只不過是在舊量子力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對於量子力學的了解其實跟我們對黑洞的了解差不多,只是知道它的存在和一些神秘的現象,可是對其背後的本質則完全不了解。那什麼是量子糾纏呢?
  • 人腦產生意識:可能是因為量子糾纏
    早在1986年,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就研究了這兩種同位素對大鼠行為的影響(J.A。 Sechzer, K.W。 Lieberman et al。, 1986)。實驗者將懷孕的大鼠分為三個不同的實驗組:一組給藥Li-7;一組給藥Li-6;還有一組作為實驗對照組。在小鼠誕生之後,給藥Li-6的大鼠媽媽表現出了更強的母性行為:比起給藥Li-7和對照組的大鼠母親,它們哺乳、養育後代和打理小窩的行為都更頻繁。
  • 比黑洞照片更震撼!人類拍到第一張量子糾纏照片
    「量子糾纏」的照片再次引爆網際網路!愛因斯坦不願承認的「幽靈「終於有了鐵證,這對量子計算和成像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黑洞和量子糾纏的照片哪個更酷?來新智元和群 發表觀點吧!還記得前段時間發布的第一張黑洞照片嗎?可謂是瞬間引爆全網。而近日,又一張轟動網絡的照片誕生,它就是有史以來第一張量子糾纏的照片。
  • 量子糾纏到底能否超光速???
    像這樣的晶體可以儲存糾纏態量子,它表明了非直覺量子力學的有效性。之前科學家對量子糾纏是否超越光速存有爭議,最新研究顯示,這種觀點可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甚至愛因斯坦本人也對微觀粒子的驚人表現感到困惑,他堅信我們從根本上誤解了宇宙量子力學。事實證明愛因斯坦的觀點是錯誤的,但是要解釋他哪裡出了問題,以及量子領域的真實狀況,仍需要一段時間。
  • 科學家公布人類歷史上第一張量子糾纏照片
    第一張黑洞照片清晰化效果第一張量子糾纏照片因為它具有極強的引力,它可以撕碎任何天體,可以吞噬光,科學家沒有把這些現象給拍攝到(畢竟以現在的技術也拍不到,只能拍個大概的輪廓),如果人類未來有技術能夠以視頻的形式展示黑洞的實時狀態,那才是真正的震撼,因為我們可以觀看黑洞撕碎恆星、吞噬陽光時的景象
  • 量子糾纏的原理是什麼?真的可以「超光速」嗎?
    ,但也獲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讓我們一起看看科學家們目前關於量子糾纏研究取得的一些成就。這種莫名其妙的現象被稱為「量子糾纏」,這個術語最初是由量子世界的另一位早期運用者和理論家歐文·薛丁格(ErwinSchrödinger)創造的。
  • 生命由量子力學驅動
    每年秋天,成千上萬隻知更鳥為了躲避北歐的嚴冬,開始向南遷徙,飛往溫暖的地中海沿岸。那麼知更鳥是如何在這3000多千米的遷徙路途中找到方向而不迷失呢?與其他的物種不同,候鳥、海洋動物,甚至一些昆蟲,它們不依靠於地標、洋流、太陽位置或星空等來找到方向。相反,它們利用的是地球磁場來導航。具體地說,它們能夠檢測到地球磁場方向的細微變化。這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本領,因為地球磁場的強度要比一個冰箱門上磁鐵的強度要弱100多倍。另外,知更鳥本領更大,通過一個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的」量子效應,它們可以直接「看到」地球的磁場。
  • 量子計算機的秘密武器:疊加和糾纏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網站日前對此進行了報導,並表示,量子計算領域儘管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量子計算要想真正進入實用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為了建造出一臺能工作的量子計算機,量子位將不得不變得更加靈活,更容易恢復相干性,但迄今為止,這方面的進步一直不大。  1995年,科學家們首次在實驗室內實現了量子計算,從那時起,有科研團隊已經設法讓14個量子位發生了糾纏。這項紀錄的保持者是來自德國因斯布魯克的一個科研團隊,他們使用了一個名為離子陷阱的設備,並讓以處於不同能量狀態的銣原子的疊加形式而存在的量子位在其間發生了糾纏。
  • 量子四重奏:量子論、量子力學、量子糾纏、量子通信
    裡面產生一系列與常識相悖的現象,以致量子論的奠基人愛因斯坦等人都拒絕接受。特別是海森堡提出不確定性原理,剝奪了愛因斯坦一貫信奉的決定論。更有趣的是量子力學的主要奠基人——波動力學的創立者薛丁格也拒絕接受不確定性原理。薛丁格提出的波動力學能完美描述微觀粒子在被測量前的行為,但是一旦發生測量,波動力學好像就失效了。然後海森堡提出的矩陣力學又完美接棒解釋了測量後的粒子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