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腦產生意識:可能是因為量子糾纏

2020-11-22 TechWeb

 

塞希爾·託達德裡(Senthil Todadri)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也是費舍爾的老友和長期合作夥伴。託達德裡對費舍爾的理論持懷疑態度,不過他認為費舍爾的確重新提出了這樣一個核心問題:「人腦中究竟存不存在量子處理過程?」並提供了一條可以嚴格檢驗該猜想的可能途徑。「直到目前為止,主流的看法依舊認為量子信息處理根本不可能發生在大腦之中。」託達德裡說道,「費舍爾找到了一個理論的漏洞,所以下一步就要看這個漏洞能否被補上了。」事實上,費舍爾的確組建了一個團隊,希望能夠通過實驗測試徹底回答這個問題。

尋找核自旋

費舍爾似乎天生就註定會成為一名物理學家:他的父親麥可·費舍爾(Michael E。 Fisher)是馬裡蘭大學帕克分校的一名傑出物理學家,致力於統計物理學的研究,在學術生涯內獲得了不計其數的榮譽和獎項;他的哥哥丹尼爾·費舍爾(Daniel Fisher)是史丹福大學的應用物理學家,專攻演化動力學。馬修·費舍爾也追隨他們的步伐,成為了一名小有名氣的物理學家。2015年,費舍爾因為他在量子相變領域的傑出貢獻與其他三人一起榮獲了凝聚態物理領域享譽盛名的巴克利獎(Oliver E。 Buckley Prize)。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費舍爾把注意力從主流的物理學移開,轉而探究起了這項頗具爭議、甚至是臭名昭著的課題呢?畢竟,這項研究處於生物學、化學、神經科學與量子物理的交界面,處境十分尷尬。答案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費舍爾有一段親身經歷的抑鬱症鬥爭史。

直到現在,費舍爾還能清晰地回憶起1986年2月的那一天,自己在麻木和遲鈍中醒來,生物鐘感覺混亂,仿佛一周都沒有合眼休息。「我感覺自己就像被人麻醉了。」費舍爾說道。無論他睡多久,情況都沒有好轉;他改變了自己的飲食習慣,積極參與運動,效果依舊微乎其微;驗血結果也沒有顯示任何異常。這樣的症狀持續了整整兩年,「這種感受到底有多痛苦呢?在我清醒的每時每刻每分每秒,偏頭痛的痛覺都蔓延到了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這種痛苦是如此令人難以忍受,就算他第一個女兒的誕生衝淡了這層憂鬱的迷霧,給了他奮鬥的理由,費舍爾依舊想到了自殺。

馬修·費舍爾,提出了量子效應改變大腦工作方式的一種途徑

幸而最後,一位精神病醫師給他開了三環抗抑鬱藥,三個星期內,他的精神狀況開始好轉。「在此之前,我的四周像被濃霧籠罩著,根本看不到太陽;而現在這層霧氣淡了些,我能看到雲霧背後存在著微弱的光芒。」費舍爾這麼向我們比喻。在之後短短九個月,除了一些包括高血壓在內的治療副作用依舊存在,他感覺自己獲得了新生。不久後,費舍爾將治療藥物換為「百憂解」(Prozac),並一直小心控制著自己的病情和用藥情況。

費舍爾獨特的親身經歷使他相信,這些抗抑鬱症藥物的確發揮了作用,不過讓他感到吃驚的是,他發現神經科學家們居然對這些藥物背後的作用機制知之甚略。這引起了費舍爾的好奇心,結合自身量子力學的專業背景,他開始思考大腦中發生量子處理的可能性。五年前,他全身心地投入了這項課題,他想知道更多——結合自己的經歷,費舍爾將抗抑鬱藥物作為研究的切入點。

考慮到幾乎所有的精神治療藥物都是複雜的小分子化合物,費舍爾把研究的第一個目標定在了結構最簡單的一類藥物——鋰上。該藥物只包含一種原子,可以說是個高度簡化的科學模型,就像「真空中的球形雞」一樣(「真空中的球形雞」出自一個諷刺理論物理學家過度簡化模型的笑話:一個養雞場裡養的雞忽然不下單了,農場主寫信給物理學家求助,物理學家做了一番計算後宣布:「我已經找到了一個解!不過,這個解只適用於真空中的球形雞。」),比起研究「百憂解」之類的藥物要容易得多。費舍爾認為「真空中的球形雞」這個比喻格外恰當,因為鋰原子的微觀外型恰好就是一個球體——一層球形的電子云圍繞著中心的鋰原子核。他注意到市場上常見的鋰處方藥幾乎都是Li-7,於是開始思考:鋰元素的另一種更少見的同位素Li-6是否能夠起到同樣的藥物療效?從理論上來說,不同同位素之間只是中子數目不同,化學性質幾乎相同,所以Li-7和Li-6的療效應該是一樣的。

在費舍爾檢索文獻時,他發現前人已經做過一些比較Li-7和Li-6效應的實驗。早在1986年,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就研究了這兩種同位素對大鼠行為的影響(J.A。 Sechzer, K.W。 Lieberman et al。, 1986)。實驗者將懷孕的大鼠分為三個不同的實驗組:一組給藥Li-7;一組給藥Li-6;還有一組作為實驗對照組。在小鼠誕生之後,給藥Li-6的大鼠媽媽表現出了更強的母性行為:比起給藥Li-7和對照組的大鼠母親,它們哺乳、養育後代和打理小窩的行為都更頻繁。

這極大地勾起了費舍爾的好奇心。這兩種同位素的化學性質是如此相像,由中子數數目不同所引發的質量數差異又是那麼微乎其微,理應如泥牛入海般消失在體環境的汪洋之中,那麼到底是什麼造成了研究者觀察到的行為差異呢?

費舍爾認為這種差異的秘密很可能隱藏在原子核自旋(nuclear spin)之中。核自旋是核自旋角動量的簡稱,是原子的一種內在量子性質,具體數值由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數決定(質子數和中子數均為偶數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數為0;質量數為奇數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數為半整數;質量數為偶數,質子數與中子數為奇數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數為整數),它影響了原子處於相干態,即不受環境影響狀態的時間:核自旋越低,原子核與外加電磁場的相互作用就越弱,越不容易發生退相干。

由於Li-7和Li-6的中子數不同,它們的核自旋角動量也就不同(自旋量子數不同)。Li-7的量子數更大,核自旋更高,根據量子力學原理,其發生退相干的速度也就越快;與此同時,Li-6卻能保持更長時間的量子糾纏態。

費舍爾找到的這兩種化學物質——Li-7和Li-6,它們除了量子核自旋不同,其餘的重要性質都完全相同,他發現這兩種物質對於動物行為的影響差異巨大。這個發現是費舍爾無法抗拒的誘惑——它暗示著,量子處理的確有可能在認知過程中起到了功能性的作用。

量子糾纏保衛戰

即便如此,想要在現實中驗證這個有趣的猜想依舊是項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工作。如果要使量子信息以量子比特的形式儲存足夠長的時間,大腦一定需要一些其他的特殊機制——比如多個量子比特間的糾纏機制,以及將這種糾纏體現到神經衝動上的化學機制。此外,在大腦中傳輸以量子比特形式存儲的量子信息也需要一定的機制來實現。

毫無疑問,這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費舍爾用了整整五年的時間,才找到了一個符合條件的候選原子——磷。磷原子是生物體內除氫原子外唯一一個自旋數為1/2的常量元素,這個核自旋比較低,因此磷能維持的相干時間也比其他候選元素更長。雖然僅憑磷原子自身不能維持穩定的量子比特,不過費舍爾發現,只要把磷和鈣離子結合成簇,相干時間就能得到有效的延長。

1975年,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艾倫·波斯納(Aaron Posner)用X光衍射的方法在骨骼中觀測到了一類奇怪的鈣磷原子團簇,艾倫為這類原子簇畫出了結構示意圖:團簇結構中包含了9個鈣原子與6個磷原子。之後,人們為了紀念艾倫的傑出貢獻,把這個電中性的團簇命名為「波斯納原子簇」(Posner』 s clusters,結構式Ca9(PO4)6)。2000年,學界又興起了一波研究「波斯納原子簇」的熱潮,起因是科學家在刺激骨骼生長的人造液體環境中觀測到了波斯納原子簇的存在。隨後,大量的實驗證據接連表明,這類原子簇其實一直安靜地「躲藏」在我們的身體之中,費舍爾不禁懷疑,波斯納原子簇也能作為一種天然的量子比特元件,在大腦中發揮作用。

故事的宏觀圖像到這裡已經交代完畢,但這項工作的真正難題在於弄清反應發生的細節——為了想清楚這些,費舍爾花費了幾年的時間仔細推敲反應的每一個步驟。整個反應起始於細胞中一種名為焦磷酸鹽的化合物。

  如圖,焦磷酸根兩個磷酸根共用一個氧原子,通過共價鍵相互連接,每個磷酸根離子則由中心的磷原子與環繞磷原子的4個氧原子(核自旋數為零)構成。兩個磷酸根離子的核自旋(都來自於磷原子)糾纏在了一起,總共能形成四種不同的搭配方式:一種單態(singlet state,總自旋為0)和三重態(triplet state,總自旋為1)。在三重態下系統只能維持微弱的量子糾纏,而單重態下的系統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量子糾纏——這對於量子計算是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

緊接著,生物酶打斷磷原子間的化學鍵,將糾纏著的磷酸鹽分子分為兩個獨立的磷酸根離子。這一過程的關鍵要點在於,儘管從化學意義上這兩個磷酸根離子已經分開,但在量子力學的意義上,它們依舊保持著量子糾纏。費舍爾告訴我們,如果系統處於單重態,這一分離過程將會更加迅速地發生。這些分散了的離子隨後依次與游離的鈣離子、氧原子相結合,組裝成為上文提到的「波斯納原子簇」。由於鈣離子和氧原子核自旋數都為0,這使得原子簇的整體維持著1/2的總自旋數,延長了量子的相干時間。這些原子簇保護著已經分開的糾纏量子對,使它們免受外界幹擾,以維持長時間的相干狀態。根據費舍爾的粗略估計,這種狀態下的相干時間能夠持續數小時,數天甚至數周之久。

通過這種方法,形成量子糾纏的原子能夠在大腦內分散分布,相隔一定的距離調控神經遞質的釋放,影響神經元細胞突觸間動作電位的傳遞,以此參與無形的大腦運作。

驗證猜想

量子生物學界對費舍爾的觀點既好奇又謹慎。倫敦大學學院專攻量子光合作用的物理學家亞歷桑德拉·奧拉亞-卡斯楚(Alexandra Olaya-Castro)將該理論稱作為「一個思慮周密的猜想。儘管當下這個猜想並未給出問題的答案,但它的確為我們踏實、逐步地驗證這個假說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向。」

來自牛津大學的化學家彼得·霍爾(Peter Hore)也對奧拉亞的觀點表示贊同,他研究的是量子效應在鳥類導航系統中的應用。他表示:「費舍爾已經從理論上明確給出了參與反應的原子種類和具體的反應機制,甚至都已經清晰地指出了這些原子是如何通過那些機制影響大腦的活動,這些已經足夠讓我們設計實驗去驗證這一切了。」

實驗驗證正是當今費舍爾迫切想要完成的工作。近期,他剛剛乘著休假的時間前往史丹福大學,和當地的研究學者一起工作,試圖重複1986年康奈爾大學完成的懷孕大鼠實驗(關鍵詞:Li-7,Li-6)。費舍爾坦白地承認了實驗的初步結果並不是非常理想,採集到的實驗數據並不能提供太多有意義的信息。不過費舍爾相信,如果再次重複實驗,並使用一個更接近1986年原始實驗的實驗步驟來完成,他們將會得到更加確鑿的實驗結果。

為了完成一系列更加深入的量子化學實驗,費舍爾已經申請了更多的研究經費;他還從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與舊金山分校東拼西湊了一小群來自不同領域的科學家作為研究的合作者。首先,他想探究磷酸鈣分子是否真的能夠在體內形成穩定的波斯納原子簇;同時他也希望能夠驗證這些粒子中磷原子的核自旋能否維持足夠長的糾纏時間。

實際上霍爾和奧拉亞-卡斯楚對費舍爾關於磷原子核自旋持續時間的猜想一直持懷疑態度,覺得費舍爾聲稱相干時間能夠長達一天有點過於樂觀了。「說實話,我認為這非常不現實。」奧拉亞-卡斯楚告訴我們,「相關的生化反應發生的最長時間也就是秒量級,一天未免也太長了。」霍爾認為,費舍爾的預期已經「突破天際」了,他認為,反應時間最長充其量也只有1秒。「我並不是全盤否定他的整個觀點,但我認為他有必要再尋找一種能延長相干時間的粒子,」霍爾這麼評論,「我不認為波斯納原子簇會是這個問題的答案。但對這個問題的後續研究,我依舊滿懷期待。」

也有研究者認為運用量子處理的知識去解釋大腦的功能是多此一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我們可以用神經元間的互相交流來解釋任何與意識相關的話題。」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神經哲學家保羅·薩迦德(Paul Thagard)在寫給《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的文章中這麼寫道。

費舍爾猜想中的許多問題都需要更為深入的檢驗;費舍爾本人也希望他能夠完成這些相關實驗並得到問題的答案。波斯納原子簇的結構是對稱的嗎?核自旋究竟以何種程度孤立存在?

一個更加現實的問題是,如果所有的這些實驗最終證實費舍爾的猜想是錯誤的呢?也許會有那樣的一天,科學界完全放棄了這種「量子意識」的觀點。「我個人一直相信,如果磷原子的核自旋不能用於量子處理,那麼量子力學在長期認知這一意識領域就無法有效地運作。」費舍爾說道,「所以哪怕僅是排除這種可能,也有很大的科學意義。很多時候科學需要的並不僅是陽性結果——陰性結果也同樣重要。」

相關焦點

  • 你的大腦是臺量子計算機!人腦產生意識或因量子糾纏
    (原標題:人腦產生意識,可能是因為量子糾纏)
  • 量子糾纏產生了意識?你是什麼看法?
    從意識的產生到長期記憶的形成,我們的大腦是如何與眾不同。我們的大腦如何產生自由意識並保存記憶的?最近幾年,一些量子物理學家提出了令人大跌眼鏡的觀點:意識產生於大腦內原子核自旋的相互糾纏。馬修·費希爾(Matthew Fisher)擔心他同行們會如何看待他的項目。但最後他鬆了口氣,因為他的想法沒有遭到在場者的嘲笑。
  • 量子力學解釋意識何以可能
    量子力學可以解釋意識問題嗎?相信在被問到這一問題時,大多數人的臉上都充滿了疑惑。或許在他們看來,意識只是人腦內神經信息之間複雜的計算行為,是一種生物現象,它又如何能和量子力學這一描述微觀世界中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產生關聯呢?然而,意識研究的過往事實卻對此提出了反駁。自20世紀下半葉以來,有關從大腦中尋找量子效應的研究就從未停止過。
  • 科學意識的產生升華與分類量化
    這些問題是不是人腦意想和人為意思?歸根到底是科學意識。一、意識產生與升華1、意識與物質從量子力學角度看,物質是一種意識形態。從量子糾纏角度看,意識是一種物質狀態。生命是物質組成的,是有機物的升華。量子力學認為最小的物質是微子不是原子。微子有沒有意識?量子糾纏的發現提醒我,微子糾纏的「一剎那」潛意識就產生了;微子不但同時產生糾纏、而且同時糾纏產生。微子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萬物皆有靈性!靈性是固有的,「我」意識到該物時,該物同時意識到「我」。物與物之間通過量子糾纏產生意識,通過信息傳遞相互「認識」而保持聯繫,通過微子振動(頻率)構成「記憶」。意識是相互對應的,大小不同而已。
  • 意識糾纏與量子糾纏,明心見性與量子塌縮
    意識的宇宙——意識就是物質、能量、信息。當我們把意識投入到外物時,不僅會消耗能量,而且會被外物的能量所糾纏,就會產生能量的疊加,所以,觀察是在創造,也是在消耗。「注意力」這個詞很微妙,就是注入意識能量的能力。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哪裡,哪裡就會產生能量疊加,哪裡就會出現能量顯化,這就是創造。你的注意力在什麼地方,你的內心世界就會創造出什麼。
  • 人的意識可能是量子糾纏和疊加作用產生的,量子研究對藝術評論提出新挑戰
    這同時說明當下藝術技法的研究與評論可能「已經」到頭。包括架上藝術的創作是否也走入的顛覆性時代!人類已經處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各類學科成果可以共享。現代物理學的量子意識的最新研究成果,已經進入與文化領域的跨界研究。
  • 意識的產生 說明人類大腦可能是臺高度發達的量子計算機!
    但是這意味著,當測量結果衝擊我們的意識時,真正的崩潰才會發生嗎?20世紀30年代,匈牙利物理學家尤金·魏格納(Eugene Wigner)承認了這種可能性。他說:「物體的量子描述通過印象進入我的意識並產生影響,唯我論可能與當前的量子力學在邏輯上一致。」慧勒甚至認為,生物的存在已經改變了此前許多可能的量子過去,並成為具體歷史。從這個角度來看,慧勒認為我們從一來是就是宇宙演化的參與者。
  • 量子物理學家發現:人腦「微管」連接意識與量子時空,與宇宙相通
    這些不同的屬性在不同的腦區被處理,時間上也略有差異,但以某種方式被結合在一起成為對該目標的意識認知:一隻鳥、一架飛機、一隻風箏或無論什麼東西。這不是一串特徵,它們是同一件事物。伽馬同步(gamma synchrony)與這種整合有關,但還不能完全解釋它。如果意識是量子,那些不同的屬性是結合的、糾纏在一個量子疊加系統中,然後在一個意識瞬間自行坍塌,將這些屬性統一起來。
  • 諾獎級猜想:意識的本質是量子糾纏?
    如果意識的本質真的是量子糾纏,Fisher的這一工作無疑是諾獎級猜想。本文來自新智元邀請的北京大學信息學院電子學系副教授任全勝對量子腦理論等相關問題做了進一步解讀。Fisher在量子腦理論的論文中給出了多種實驗驗證方案。考慮到相關實驗的可行性,學術界或許在今年就能給出部分結論,我們不妨拭目以待。如果意識的本質真的是量子糾纏,Fisher的這一工作無疑是諾獎級猜想。以下是任全勝老師對量子腦理論等相關問題的解讀。以下是正文;意識的本質是量子糾纏嗎?
  • 超越基本粒子的量子現象,稱之為意識
    實際上所謂量子力學研究對象量子態,就是基本粒子,我們前面提到的,也不過是基本粒子的子集。而我們關心的超越基本粒子的量子現象,稱之為意識。比如說我們研究量子糾纏,你可以說是你心裡有一根弦,而這根弦是普遍存在於量子態,但是你不能說心中的這根弦,是普遍存在於量子態,否則說明量子態是一個人,而不是在意識裡面存在著。
  • 量子糾纏揭示了:學習或只是激活部分意識
    有科學家表示,知識其實一直就在人腦當中,而人類的學習只是將其觸發,然後激活而已。其實在學習的同時,人類只是啟動記憶中的部分意識,並不是人類理解了知識,而是人類的大腦之中,本身就存在這些信息。根據量子糾纏的理論,科學家認為這其實是可以解釋的,就比如說,為什麼人類可以理解宇宙法則。其實人類的大腦內部,就如同存在一個小宇宙。
  • 量子糾纏是真實存在的嗎?15萬億個原子在190度高溫發生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是指兩個或多個粒子相互關聯,無論它們相距多遠,一個粒子的行為會即刻影響其它粒子。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的場景——舉重運動員手中的槓鈴,兩端的槓鈴片總是同時舉起或落下;舞蹈演員們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動作整齊劃一。
  • 靈魂真的是量子糾纏的產物嗎?
    網友的解釋小編沒太搞懂,所以 就去查了相關資料,就查出來的資料而言,小編覺得有一種量子糾纏理論來解釋靈魂的某些特異特徵也是蠻有意思的。現代物理學的研究讓物理學理論越來越接近事物的本質,比方說量子力學理論,就讓人類更加深入的研究微觀領域變成一種可能。
  • 當我們可以想像超意識的時候,意識會轉換成量子糾纏態信息
    糾纏的粒子的特性違背了意識的主觀能動性,一個糾纏粒子無限分割的域外會有無窮多的一模一樣的粒子。最簡單的結論是一顆粒子的好多版本,一個域外有無窮多個一模一樣的一顆粒子。微觀粒子很弱,但整體力量強大。光子是無數個光子重疊在一起組成的宏觀粒子。人又如何能感知一個靜止的粒子呢?這是人類最大的黑暗。
  • 緣分之間的量子糾纏
    它不但存在「波粒二象性」、「量子糾纏」、「量子疊加」、「量子吸引」、「量子幹擾」等特性,而且粒狀的量子不遵循牛頓力學,波狀的量子不遵循波函數。這讓研究量子科學的物理學家們一頭霧水,這是因為,量子科學,已經觸及到了靈魂世界! 靈魂,即思想意識。人類對物質世界的科學研究已經很透徹了、但是對於靈魂世界,才剛剛開始。靈魂就是傳說中的不可分割的量子,獨立而恆在的個體!
  • 神奇的量子世界:首次揭開靈魂是如何產生的
    量子根以為,一切沒有科學邏輯和事實的主觀想像固然美好,但想像畢竟是想像,和科學發現不是一回事。竊以為要弄清靈魂的起源,還必須得從量子力學的量子糾纏和疊加態以及相干性入手。量子計算機所以比電子計算機強大千倍萬倍億億倍,主要得力量子的疊加態、相干性。什麼叫相干性?
  •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量子糾纏」有關嗎?
    為何總是會有人把量子力學尤其是量子糾纏「妖魔化」?總是有人把量子糾纏與意識甚至靈魂等概念聯繫在一起?就是因為量子糾纏太詭異了?太有悖於我們的傳統認知了嗎?事實上,量子糾纏並沒有多麼難以理解,它就是量子世界的一個固有屬性而已,本質上就是量子的疊加態和不確定性(詳見我的專欄,點擊頭像即可),不過量子糾纏並沒有傳遞任何信息,只是一個整體系統的表現而已!而人類的情感呢?
  • 大腦如何產生自由意識?源於其原子核自旋的相互糾纏
    我們的大腦如何產生自由意識並保存記憶的?最近幾年,一些量子物理學家提出了令人大跌眼鏡的觀點:意識產生於大腦內原子核自旋的相互糾纏。馬修·費希爾(Matthew Fisher)擔心他同行們會如何看待他的項目。但最後他鬆了口氣,因為他的想法沒有遭到在場者的嘲笑。「他們認為我的項目符合科學,而沒有把我當成瘋子」。當然,費希爾的簡歷看起來也不像是個瘋子。
  • 量子糾纏:所謂的「迷信」,可能就是超級科學
    宇宙之所以能維持現有秩序,只能是因為還有其他物質。而這種物質,目前為止,我們都沒有看到並找到,所以,稱之暗物質。2、暗物質有多少?    科學家通過計算,要保持現在宇宙的運行秩序,暗物質的質量,必須5倍於我們現在看到的物質。3、有沒有觀測到暗物質?    現在沒有真正的測到暗物質。
  • 量子糾纏:所謂的「迷信」,可能就是超級科學
    宇宙之所以能維持現有秩序,只能是因為還有其他物質。而這種物質,目前為止,我們都沒有看到並找到,所以,稱之暗物質。2、暗物質有多少?科學家通過計算,要保持現在宇宙的運行秩序,暗物質的質量,必須5倍於我們現在看到的物質。3、有沒有觀測到暗物質?現在沒有真正的測到暗物質。只是能發現光線在經過某處時發生偏轉,而該區域沒有我們能看到的物質,也沒有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