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依賴智能地圖導航,大腦可能會退化

2020-11-30 36kr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以前想去哪裡玩,都會事先查地圖或者問朋友怎麼走,現在大家都直接掏出手機查地圖導航了。智能導航是很方便,但是它對我們自身的導航能力也有負面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令我們減少了對周圍環境的關注,成為「城市裡的陌生人」。本文作者 Angela Lashbrook,原標題為「Google Maps Is Melting Your Brain」。

圖片來源:Georgeclerk/iStock/Getty Images

我高中時有個英語老師,他總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同一句話:「你的生活就是你所關注的東西!」

他在白板上狂亂地寫下這句話,還對我們大喊大叫,讓我們不要總是「把自己關在自動的、代替我們思考的那種可悲的小世界裡」,要開始關注我們周圍真實的一切。

抱歉我在這裡提到了哈利波特,但說實話,那位老師確實讓我想起了瘋眼漢穆迪總是掛在嘴邊的那句:「要一直保持警惕!」當時我並不清楚,他對人們注意力的這種狂熱的痴迷和英語語言文學之間究竟有什麼關係,而且他也沒有進一步解釋,這使得他的意見很難令人信服。

但事實證明,我忽略了他的智慧,薑是老的辣。

在我撰寫的每個故事中,這一點日益清晰,它們共同揭示了目前科技存在的最大的問題之一:並不在於它為人類提供了什麼,而是在於它需要的是什麼:人類的注意力。

當我們關注Instagram上的熱劇,在Twitter上與同事溝通、或者在Facebook上和家人在線聊天時,我們忽略了對我們周圍真實世界的關注。

你越使用數字設備導航,你自己辨認方向和認路的能力就越差。

注意力減弱的最典型案例也許就體現在我們的導航技能上。GPS和谷歌地圖正在削弱人類自身的導航能力,而原本我們可以自己使用紙質地圖,或者通過其他人的指示來完成出行。

如果你第一次從公寓到那家新開的髮廊,是依靠谷歌地圖的語音導航,那麼下一次,你可能也需要GPS的幫助才能找到那裡。而且這有可能導致長期的影響。你越使用數字設備導航,你自己辨認方向和認路的能力就越差。

這主要是因為,當你依賴谷歌或Waze的語音提示方向,或者在智慧型手機上查看導航時,你的關注點是不同的。你不需要留心地標,不需要關注自己在哪裡,也不需要知道自己走了多遠,如果需要拐彎,自動語音會提醒你,所以你就不必為了以後的出行去記住那些與路途方向有關的信息了。

但由於今年的特殊性,很多地區都不同程度地關閉了,人們又沒有多少新的地方可去,所以現在也不失為一個好時機:嘗試關閉GPS吧。

心理學教授Holly Taylor博士就職於塔夫茨大學,她專注人類導航和認知研究,博士提出:「當人們一次又一次地經歷某一個環境時,會學到三類主要的信息。」

「其中一類是地標,第二類是路線,你可以認為人們的認知中會按順序加工處理這些地標,把它們按特定的順序排列。」就好比對自己說,我需要在那家雜貨店左轉,然後在下一個路口右轉。

「第三類是在腦海裡形成一種有時被稱為調查表的信息,更像是鳥瞰圖,」Taylor博士說。人們或多或少會在腦海裡想像整個路線。當我走到那家髮廊時,我穿過了麥卡倫公園,沿著貝德福德走了幾個街區,總共走了大約一英裡半的路程。我們都在不同程度地使用這些信息來辨認方向。

有的人可能更關注地標,有的人更注重腦海中的整體鳥瞰圖,但一般來說,當我們需要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時候,我們都會依靠這三類信息來認路。

但谷歌地圖、Waze和其他類似的虛擬導航工具改變了這一切。

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Louisa Dahmani研究過GPS如何影響人類的導航技能,他表示:「有了GPS,我們不再需要關注周圍的環境了。使用實體地圖的時候,你必須密切關注街道名稱和地形,將地圖上看到的東西與周圍的事物聯繫起來,比如橋梁、公園等。」

因為使用實體地圖或者依靠朋友的描述找路,會迫使你必須要與環境互動,關注周圍,這樣你更有可能記住這些細節,下一次走同樣的路線時就會很輕鬆。「如果你使用了GPS,那你可能會對沿路如何到達那裡沒什麼印象,因為你不需要關注周圍環境,」Dahmani說。

2019年的一項研究探討了GPS對人們導航能力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使用GPS來 「尋路」的人,地圖閱讀能力均有所下降,習慣使用GPS找路的人比習慣使用紙質地圖的人犯的錯誤更多。

研究者推測可能是因為如果人們不使用紙質地圖,而是遵循智能導航的指示,就無法獲得對整體路線的認知——而那個「整體鳥瞰圖」是至關重要的。該研究還推測,當人們習慣於被動地聽從指示,而不是主動去選擇和決定路線,可能會對人類認知產生長遠的影響,因為這減少了人們對外部環境和旅程的互動及關注。

在今年發表的一項更為全面的縱向研究中,Dahmani和她麥吉爾大學的同事——Véronique Bohbot共同發現,GPS確實對人們的導航能力有短期和長期的影響。

「我們已經證明,習慣使用GPS多年後,當人們不得不在沒有任何輔助的時候找路時,他們對陌生新環境的布局和環境中事物的記憶就不如從前準確了。」Dahmani說。

他們還觀察到一種「劑量依賴」效應:即人們使用GPS的次數越多,隨著時間推移,他們自身的導航能力就越發減弱。

「我們發現,人們對環境中的地標註意越少,他們就越不會使用地標來獲得方位。」她說:「這告訴我們,人們在使用GPS時,實際上就不會太注意周圍的事物了。」當以後人們依靠自己導航的時候也一樣。

研究發現,一個人使用GPS的頻繁程度和他們的主觀方向感並沒有關聯,所以最有可能依賴GPS導致後來自身導航能力下降的人,不會只包括那些自認為方向感差的人。

基本上,這種現象可能會發生在——而且確實會發生在任何依賴GPS和智能導航設備的人身上,無論你認為自己天生的認路本事有多棒。

當然也包括我自己。

當我剛搬到灣區上大學的時候,我記得我會在谷歌地圖或Mapquest上查找路線,並把路線信息寫在一張紙上,在出去旅行的時候我就參考這些信息去認路。

我沒有隨身帶著地圖——那樣顯得書呆子氣,或者就像遊客一樣——我就是靠著那些隨手寫在筆記本上或者收據背面的路線去某個餐廳或朋友家。

因此,這讓我對奧克蘭、伯克利和舊金山這些城市都了如指掌。

但當我2015年搬到紐約時,我已經成了谷歌地圖的重度使用者。無論我走到哪裡,谷歌地圖語音播報的指令都會響起,所以我自己現在基本不知道從Greenpoint(綠點,紐約市布魯克林區最北邊的社區)到Crown Heights(皇冠高地,布魯克林另一個著名社區)要怎麼走,而且,一旦沒有了耳邊的語音導航,我的感覺就像在一片寬廣的海面上漂泊,而我的指南針早已被丟進了深淵。

具有計程車司機一樣的導航技術是一種超強的能力。

但誰在乎呢?當谷歌可以為你做導航時,你為什麼還需要導航能力呢?除非發生了明顯的事故,比如你的手機壞了,或者大規模停電導致無法上網,你根本無法像沒有手機的時候一樣去了解你的城市或小鎮。

我覺得自己在布魯克林無牽無掛,始終無法真正了解這個我生活了幾年的城市,因為我沒有像住在灣區時那樣關注它。

Taylor非常關注這方面的研究,她鼓勵她的孩子們在出門前查閱谷歌地圖,只有在迷路的時候才去看GPS。

她告訴孩子們:「我想讓你們憑著自己的記憶試著自己導航,比如說,可以把路線寫下來,諸如此類的。」「我的女兒告訴我,她的朋友們都很驚訝她能自己認路,因為我讓她練習呀。」

當然,智能導航技術也有很多好處。

東京大學空間信息科學中心教授石川徹(Toru Ishikawa)說:「智能導航工具很方便,也很有幫助,特別是對殘障人士來說,基於語音或震動的導航指引可以幫助有視覺障礙的人。」他同時也進行了上面提到的2019年GPS研究。

佛羅裡達大學導航研究領域的SCANN實驗室主任,Steve Weisberg博士提到了GPS的另一個明顯的優勢:它可以讓人隨意發揮。

「如果我覺得我隨時可以依靠GPS,我就更有可能嘗試一條新的捷徑(而不怕迷路),「他說。「如果我是靠口頭指示,或者靠記憶路線,或者是行人的指點,一旦迷路就不好辦了。」

多年來,我一直懷疑谷歌地圖影響了我的導航能力;在研究這個故事時,我的懷疑得到了證實。

出於安全考慮,我騎車時將繼續使用GPS,我可不想在本該看前方的時候還要左顧右盼尋找地標,免得撞上,但在走路和坐地鐵時,我還是會用大學時代的導航方式,即在出門前把路線指示寫在一張紙上。

這是很老派,當然也比較費事,但如果我並不著急趕路,何不趁機多了解一下自己的城市呢?

擁有計程車司機一樣的導航技術當然是很厲害,雖然我永遠也不會有那麼好的技術,但至少我可以自己想辦法從Greenpoint到達Crown Heights,而不需要全程依靠谷歌的語音提示。

譯者:張茉茉

相關焦點

  • 過度依賴智能地圖導航 大腦可能會退化
    原標題:過度依賴智能地圖導航,大腦可能會退化   幫你指路的應用,卻可能讓你最終失去自己認路的能力。
  • 人類過度依賴GPS會喪失看地圖的能力
    2月13日,據外媒報導,全球定位系統(GPS)的發明者Bradford Parkinson哀嘆人們已經失去閱讀地圖的能力,因為他們現在太依賴智慧型手機或衛星導航設備了
  • 大腦的認知地圖:是什麼左右了我們的記憶和導航能力?
    過去十幾年的研究表明,那些隱喻——至少在記憶與導航兩種能力方面——可能在大腦中具有物質基礎。而海馬體這一海馬形狀的大腦區域,對這兩個功能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有證據開始表明,構成兩者的基礎可能是相同的編碼方案。一些研究人員最近提出,這種編碼方案可以幫助我們處理其他類型的信息,例如視覺景象、聲音和抽象概念。
  • 百度地圖揭曉年度成績單 導航、智能首頁、熟路導航一圖搞定
    當導航已成為生活出行的日常操作,你是否期待地圖APP帶來更多驚喜和可能?12月29日,2020百度地圖生態大會順利舉辦,對外展示了全新升級的生態全景2.0,分享一年來功能創新與行業賦能的成果。在2020這個特殊的一年,作為新一代人工智慧地圖,百度地圖不僅頂住了疫情「大考」,也在考驗中潛心修煉了自身技藝,打造車道級導航、智能首頁、熟路導航等智能化功能,以覆蓋全場景的精準出行服務化身「更懂用戶的出行助手」。(百度地圖生態全景2.0)對於地圖導航來說,精準是長期必修的「內功」。
  • GPS導航會讓我們變路痴嗎
    他們自己就是活地圖。而最先表明GPS導航會影響導航能力的研究對象,也正是計程車司機群體。21世紀初的英國倫敦,GPS導航儀逐漸普及。這時,一位神經科學家愛莉諾·馬圭爾站出來呼籲,計程車司機應謹慎對待這項新技術。因為她的研究表明,依賴導航可能會對司機造成負面影響。
  • 高科技改變大腦結構 人越來越笨?
    當今時代,日新月異的智能科技發展,總為人類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不久前,有美國研究者認為,科技對人類智力的影響可能是「致命的」,因為當今的數碼科技大爆炸,在為人們生活帶來便利之餘,同時也改變了人類的生活習慣和溝通方式,甚至造成人類大腦內部的劇變。刨根問底,科技到底是讓人變得廣博,抑或變得淺薄呢?
  • 跳出手機地圖導航 高德地圖重新定位
    高德正利用大數據和科技創新手段,在『智能+出行』時代充分發揮地圖作為出行基礎設施的普惠價值,讓出行更美好。」阿里巴巴合伙人、高德集團總裁劉振飛8月13日在中國道路交通安全論壇上為高德地圖過去一個時期以來,在交通管理領域採用大數據以及人工智慧等手段與交通管理部門聯手探索精細化交通管理所取得的成果時表示。
  • 長期使用導航後果太恐怖:大腦結構都變了
    衛星導航的出現成為路痴的福星,即使第一次到陌生地區,找路都能很輕鬆,因此很多人只要一開車就要打開導航才有安全感,假如關掉了好像突然變成無頭蒼蠅。根據最新研究,太依賴導航的指示,腦部就不會對街道網絡產生反應,久而久之就會退化,甚至有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研究結果已經發表於《自然通訊》中。
  • 智能掃地機器人陀螺儀構建地圖導航方案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掃地機機器人已經進入千千萬萬的家庭,解放人們的雙手。掃地機器人系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通常智能掃地機器人由移動系統、感知系統、控制系統、清掃系統、導航系統、以及電源系統組成。
  • 百度地圖導航
    百度地圖導航是百度旗下的一款非常精準的城市電子地圖軟體。百度地圖導航app提供免費瀏覽地圖、搜索地點、線路一鍵查詢!百度地圖導航下載2020新版覆蓋行業最全最準的地點信息,是您的智能出行指南!科技讓出行更簡單,人工智慧地圖全新升級,立即開啟你的簡單出行吧!
  • 導航地圖:從搜索位置到搜索生活
    在智慧型手機上下載一個導航地圖軟體,便可以獲取附近的餐飲、娛樂和健身等服務場所的位置。   用戶體驗的全面升級,得益於服務商激烈的市場競爭。   百度地圖已經開始聚合商家和第三方開發者,打通「人、位置、商家」間的各種關係,推動基於位置的服務的行業融合與發展。「我們將通過百度基於位置的服務為商家提供個性化的整合營銷服務,幫助線下商戶在線上線下電子商務時代成為贏家。」
  • 「無衛星信號」也能導航?百度地圖智能定位給你「上才藝,展示」
    早在2019年3月百度地圖就已基於「AI慣導+位置大數據」,運用智能融合引擎和機器學習模型,打造了業內首個「智能定位」功能,並於近日,將針對隧道、高架橋、全丟星等特殊場景下的加強定位能力通過SDK形式陸續開放給廣大開發者應用,從而在導航過程中達到
  • 高德地圖上線AR駕車導航:一部手機嘗鮮實景導航!
    地圖導航雖然現在普及率很高,但人們在使用時仍然需要一定的理解成本,尤其一些複雜的岔路口,理解起來需要更長時間,但哪怕只是幾秒,在高速行駛過程中就有可能錯過關鍵路口。很多人在駕車時,即使開著地圖導航,可能也會在立交橋上認錯路口,在高速路上錯過匝道,或者不知道該何時併線……對這些「看不懂」2D電子地圖的人來說,AR導航的出現或許是一個福音。
  • 地圖導航領域大事件!百度地圖+北鬥打造極致精準導航體驗
    近日,北鬥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全面完成。7月1日,百度地圖App上線開屏祝賀海報,意味著「百度地圖+北鬥系統」將為用戶打造更加優質的精準導航體驗。依託北鬥衛星全球組網,百度地圖將充分發揮自身AI與大數據等技術優勢,以業界領先的精準導航技術服務更多領域,提升用戶的出行體驗。
  • 80%AI採集+精準導航能力 百度地圖助你返程途中乘風破浪
    據百度地圖大數據顯示,十一期間景區周邊擁堵指數較平日大幅上升,西湖、千島湖、五臺山、青城山等景區擁堵尤為顯著;高速車流量同樣居高不下,返程擁堵高峰已然到來。在陪伴廣大遊客觀覽名勝後,為幫助其順利返程,百度地圖以業內首創的精準導航、未來出行ETA、智能定位等功能為遊客奉上實用 "返程秘籍",精準預測回程所需時間、智能規劃最優避堵路線,加之導航你保障計劃實力護航,讓返程安全又安心。
  • 谷歌地圖AR導航上線 增強現實模式正確判斷方位
    【天極網手機頻道】現實中大部分人在跟隨導航路線走了一段路之後發現自己在正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後不得不原路返回重新定位。令導航指錯路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手機指南針不對,畢竟周圍都是高樓大廈和影響指南針工作的物質;又或者導航中的小藍點並不是你現在站著的位置,這些都有可能使得導航出錯。
  • 智能駕駛時代,高精地圖將成新標配
    現在,看導航只知道哪條路堵 未來,高精地圖告訴你哪條車道堵  5G來了,智能駕駛的車輪越來越近了。  說到智能駕駛,我們會暢想其中應用的種種高科技,不過常被忽略的細節是,駕車出行必備的導航電子地圖也將隨之「變臉」——智能駕駛時代,高精地圖將成新標配。
  • GPS導航用多了 我們真的會變傻嗎?
    在繪製地圖和GPS出現之前,海馬體已經進化出獨特功能來幫助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導航。現在,許多人懷疑,我們正在破壞這個器官。今年6月,《華盛頓郵報》發表了名為《拋棄GPS,它會毀掉你的大腦》的熱門文章。文章中稱:「目前尚不清楚的是,每天長時間使用GPS對海馬體功能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不確定GPS是否會損害人類大腦。但是有些間接的證據顯示,的確有這種可能。
  • 專家:過度手機閱讀致右腦退化 易引發數碼痴呆症
    「閒暇之餘,請放下手中的手機,回憶往昔懷舊經典巨著吧……」省會一家駕校近年來在學員等候區設置了微型圖書櫃,本意是為了學員們克服手機依賴,培養安全駕駛習慣,沒想到卻引發了人們對「低頭族」現象的反思,甚至有人擔憂,以「甜點」手機閱讀代替「主食」紙質書閱讀,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
  • 高德地圖ar實景導航怎麼打開 ar實景導航設置使用教程
    高德地圖8月20日發布了APP更新更新消息,新版本的高德地圖APP手機端中開啟了AR駕車導航功能,這樣可以讓用戶更加直觀的體驗路線導航功能,許多用戶還不知道如何設置打開AR實景導航,以下是詳細攻略高德地圖上線手機端AR駕車導航很多人在駕車時,即使開著地圖導航,可能也會在立交橋上認錯路口,在高速路上錯過匝道,或者不知道該何時併線……對這些「看不懂」2D電子地圖的人來說,AR導航的出現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