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導航會讓我們變路痴嗎

2020-11-25 虎嗅APP


手機的普及,讓找路已不再是難事。但長期依賴GPS導航對大腦的影響,並不止是變路痴而已。


「請珍惜身邊的路痴朋友,因為說不定哪天他們一出門,就和你永別了。」


曾幾何時,這樣調侃路痴的段子遍布網絡。但在手機導航已成標配的今天,除了故意賣萌,隱藏自己的認路缺陷已非常簡單。



不過,如果要放下手機呢?


很可能,路痴會比原來更多,甚至包括那些曾經嘲笑路痴的人。


這一切,要從針對計程車司機大腦的一項研究說起。


「海馬」識途


十年前的北京城,最能讓初來乍到者心生敬畏的,大概就是天上地下無所不知的計程車司機。他們能侃、熟悉且樂於分享各種信息,儼然這座城市的主人。



放下能侃能吹不談,傳統計程車行業的老司機,很少像今天的網約車司機這樣需要GPS導航。


他們自己就是活地圖。而最先表明GPS導航會影響導航能力的研究對象,也正是計程車司機群體。


21世紀初的英國倫敦,GPS導航儀逐漸普及。這時,一位神經科學家愛莉諾·馬圭爾站出來呼籲,計程車司機應謹慎對待這項新技術。因為她的研究表明,依賴導航可能會對司機造成負面影響。


這一切要從大腦深處一個被稱為「海馬」的腦區說起。


海馬體位於大腦丘腦和內側顳葉之間。自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人們發現海馬與空間記憶密切相關。



比如,善於在不同地點貯藏食物的小型哺乳動物和鳥類,其海馬與腦、身體的體積比大於沒有這種習性的動物。它們的海馬甚至會隨季節發生變化,在需要記住大量貯食地點的秋冬季變得最大。


空間導航的經驗是否也會影響到人的大腦、尤其是海馬?愛莉諾想到了一個絕佳的研究對象:倫敦計程車司機。


倫敦市中心的交通線路複雜,被評為全世界最容易迷路的城市。司機需要熟悉大約25000條街道的位置關係,練習2-3年才能通過考核正式開業。


他們也會像自然界貯食的動物那樣,在獲得大量空間知識的同時,大腦也悄然變化嗎?


答案是肯定的。


愛莉諾發現,倫敦計程車司機的海馬與眾不同,其頭部的灰質體積小於常人,而尾部則大於常人。而且司機的駕齡越長,海馬的尾部越大;尾部越大,司機越善於判斷倫敦的空間方位。



此外,在駕駛培訓之後,通過考核的司機海馬尾部顯著增大,而考核失敗的司機卻沒有這種變化。


而且,退休後的司機,海馬會逐漸萎縮,空間知識也同步喪失。愛莉諾發現了一位簡稱為T.T的老司機。他在大腦兩側的海馬受損之後,再也無法回想曾經細節豐富的倫敦街景,也無法繼續在市區導航了。




愛莉諾的這些發現表明,人類大腦即使在成年之後,仍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應對環境的各種經驗,會在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記。同樣是司機,來自倫敦和來自北京的,其海馬可能大為不同。


既然海馬相當於人體自帶的GPS,那麼誠如愛莉諾所擔心的那樣,依賴外置的GPS導航會造成負面影響嗎?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大腦是怎樣導航的。


認知地圖 vs. 刺激—反應


手機導航普及之前,找人問路是常事。在北京,大爺大媽們熱心指路的形象深入人心。電影《老炮兒》在開頭和結尾,也用六哥和兒子給人指路的對比,反映時代的變遷。



問路的整個過程,也正是闡明大腦導航模式的最佳模型。


假設有一個初來乍到者,站在下圖中的A點向人問路:從A到D,該怎麼走?



如果你是熟知這塊地區的指路人,你多半會下意識地回想目的地與當前的位置關係,並在腦海中浮現類似動態地圖的場景,設想如何從A經過B和C、最後到達D。


而你最終給出的回答往往是這樣:「從A往前走到T字路口,左轉經過兩路口到達拐角,再右轉直走到頭。」


轉換一下身份,如果你是初來乍到的問路人,恐怕很難通過這番描述,形成與指路人類似的圖景和方位感。你只需記住這段話,依次執行轉向的指示即可。


指路人的所想和所言,分別代表了我們日常導航的兩種策略:認知地圖和刺激-反應。


在運用認知地圖策略時,人類大腦會構建一系列地點之間的位置關係。比如通過A與B、B與C的相對位置,推斷A與C的方位關係。類似地,還可以納入更多的地點,形成一個位置關係的網絡,並將其嵌在更大的網絡之中。


完成這一任務的正是海馬。海馬主要通過與之相鄰的內嗅皮質接收信息,內嗅皮質含有大量的網格細胞,這些細胞像坐標系一樣,表徵空間中的系列位置:




來自網格細胞不同精度的坐標信息匯入海馬,海馬中的位置細胞能進一步綜合,表徵當前或某一特定的位置:



此外,海馬還具有物體選擇細胞,標識不同的物體。它們與位置細胞相連,從而將特定的位置與物體信息綁定在一起。在我們探索環境時,許多這樣的位置細胞和物體選擇細胞以複雜的方式構成認知地圖的信息網絡。



而刺激-反應的導航策略則更為簡單:根據特定刺激做出特定動作反應即可,無須形成地點之間的方位關係。


這種反應方式的建立與海馬無關,而是在大腦紋狀體的尾狀核中完成。


這兩種導航策略有什麼區別?一項老鼠走迷宮的實驗揭示了答案:



有一隻飢餓的老鼠,每天從南邊爬進迷宮,而食物總放在西邊。在第8和第16天時,將老鼠從北邊放入迷宮,猜猜它在十字路口會往哪邊走?


試驗中,老鼠們的反應出奇地一致:第8天跑去西邊,第16天跑去東邊。


這是因為老鼠和人類一樣,也依賴上述的兩種導航策略。


訓練早期,通過對迷宮內部的探索,老鼠形成了相應的認知地圖,了解迷宮四分支的方位關係。因此,在第8天即使從北邊進入迷宮,它們也知道應該右轉去西邊尋找食物。


而隨著訓練的增加,老鼠每次從南邊去往西邊時,都是到達路口後左轉就行——這符合刺激—反應的策略。這種策略比認知地圖更有效率,會通過訓練反覆強化。


到第16天時,這種動作記憶變得比認知地圖更強。這時,老鼠再次從北邊出發,到達路口仍會下意識地左轉,結果就到了東邊。


由此可知,刺激-反應的策略雖然效率更高,但不如認知地圖靈活。



GPS所鼓勵的,正是刺激—反應策略:們只需關注抽象的路線圖,遵照前行與轉向的提示,就能順利到達目的地。導航越精準,我們就越不需要關注周圍的環境、越不需要建立完整的認知地圖。



久而久之,這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不只是路痴


愛莉諾的合作者的另一項研究,初步回答了這個問題:


實驗地點仍是倫敦市中心。實驗參與者在熟悉了一系列街區之後,在導航測試的一些回合自己判斷該往哪走,在另一些回合選擇電腦指定的方向。


當參與者自己判斷怎麼走時,海馬處於激活狀態,而依賴電腦做決策時,海馬不再活躍。



也就是說,依賴外掛的設備之後,海馬原有的導航功能被閒置了。


這種閒置會有怎樣的後果?


在自然界,如沼澤山雀這樣具有貯食習性的動物,在無法貯藏食物的條件下,它們的海馬就會萎縮。



對於人類而言,海馬因GPS加持而不再活躍的狀態,與一種發展性空間定向障礙的情況類似。


DTD患者極為路痴,甚至會在自己的家裡迷路。原因在於,他們的海馬雖然完整,在空間導航時卻無法活躍,因而不能建立有關環境的認知地圖。


依賴GPS導航會減弱甚至取代海馬建立認知地圖的功能,同時增強對刺激—反應模式的依賴。我們由此形成的空間知識會更加刻板,進而讓我們對環境缺少把握,又反過來強化對GPS的依賴。


自然狀態下,隨著人的衰老,構建認知地圖的能力會隨海馬的萎縮而衰退,隨之加深的是對刺激—反應策略的依賴。人的行為也會因此變得更加刻板固執。


研究發現,長期依賴GPS導航的老年人,其海馬體積更小,在輕度認知障礙測試中表現更差。海馬是阿爾茲海默患者最先衰退的腦區之一,而輕度認知障礙也是這種疾病的預測指標,一些科學家因此擔心,長期依賴GPS導航可能會加速老年痴呆的降臨。



雖然研究沒有說明,究竟是海馬體積小的個體更依賴GPS,還是對GPS的依賴加速了海馬的萎縮,但結合導航經驗和空間訓練塑造海馬的各種實例,我們有理由認為這種影響很可能是雙向的。


空間認知的功能不僅限於導航。海馬與各種感覺皮層有著豐富的聯繫,負責編碼視聽觸嗅味、喜怒哀懼思的意識體驗,形成連貫的個人記憶。這些過程意味著建立經驗元素的空間秩序,並影響我們認知和思考事物的方式。


除了GPS導航,現代生活在很多方面鼓勵我們依賴外在的便捷工具。值得留心的,是我們與工具之間的雙向關係,在工具成為自身外延的同時,我們也成了工具的外延。


如作家尼古拉斯·卡爾所言:「木匠手拿錘子時,他只做錘子能做的事,他的手變成了釘釘子和拔釘子的工具。戰士在使用望遠鏡時,視野變遠了,但看到的只有鏡頭之內的東西。」




相關焦點

  • AR導航真的能成為「路痴」的福音嗎?
    AR導航真的能成為「路痴」的福音嗎;蘋果獲新AR/VR頭顯專利,透露大量技術、組件信息;約翰·甘迺迪國際機場引入VR娛樂服務,幫助旅客消磨候機時間……更多精彩內容,請繼續關注99VR視界「今日圈內事」。
  • GPS導航用多了 我們真的會變傻嗎?
    如果我們以前去過某個地方,它還能幫助我們確定下一步行動方向。在繪製地圖和GPS出現之前,海馬體已經進化出獨特功能來幫助我們在現實世界中導航。現在,許多人懷疑,我們正在破壞這個器官。今年6月,《華盛頓郵報》發表了名為《拋棄GPS,它會毀掉你的大腦》的熱門文章。文章中稱:「目前尚不清楚的是,每天長時間使用GPS對海馬體功能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不確定GPS是否會損害人類大腦。
  • 路痴是怎樣煉成的,為什麼有人拿著導航都能走錯路?這是有原因的
    路痴從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就是找不對路的人。而在現代社會,其實十個人之中有九個都是路痴,只不過程度有所不同而已。最嚴重的人往往手裡拿著導航都走不對路。又或者雖然擁有了駕照,但幾乎無法自行開車出門,因為即使是開著導航,十幾分鐘的路程也往往繞來繞去走上半個小時,乃至一個小時。
  • ​車載gps定位器,車載gps定位器的作用
    車載gps定位器,對於路痴來說是很有用的。來到一個不是很熟悉的城市,就算不懂東南西北,只要有定位器,就不怕找不到目的地了。那麼我們平常說的指南針和定位器有什麼不一樣的功能呢?今天我們主要來了解車載gps定位器的作用。
  • 人為什麼會出現路痴的情況?
    路痴,顧名思義也就是對路的白痴,換而言之也就是對路不敏感,缺少方向感。起初,我以為這是路痴的人們對自己的一種謙虛的說法,後來才發現,原來他們時常會找不到方向,有時也會把東說成了北。對於這些路痴的人來說,他們極易迷路,找不到方向。
  • 路痴不再有,OPPO與高德地圖打造AR步行導航,享受科技帶來的樂趣
    不禁讓人感慨手機導航都能走錯,難道路痴是一種病嗎。。。近日OPPO和高德地圖聯合推出了一項實用功能來解決「路痴病」,下面來看看虛擬和現實是如何很融洽聯繫在一起的。很明顯的功能就是哪怕我們不辨東西南北,「小歐」也能把我們安全帶到目的地。生活中需要導航的時候還有很多,普通的地圖導航功能還不夠強大,AR實景導航可以在手機上實時顯示實景,只要選好出發點和目的地,再選擇實景導航,地圖變得立體化,可以看到路面上有條藍色導航線,同時下方還有小歐虛擬人物在前面帶路,再也不怕看錯分岔路口迷路了。
  • 路痴是怎麼逼瘋百度地圖的?
    ,但路痴和導航的鬥智鬥勇實在很精彩。 幾年前吧,我爸還用老司機的口吻給我比劃,「盲目跟導航不行,你得心中有路,萬一到哪個橋底沒信號了,你還跟著直走,這不是給閻王爺送車嗎?」 但近幾年我爸已經改了口供:「出門旅行必須開導航,盲目自信只會要了你的命。」
  • 路痴必備!高德地圖推出首個AR步行導航
    除了新機之外,還有一項功能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它就是OPPO與高德聯合推出的國內首個AR步行導航。OPPO聯合高德地圖推出國內首個AR步行導航  據悉,該導航採用了SLAM(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同時利用GPS、傳感器進行輔助,用戶在開啟導航之後,就能通過手機看到增強後的周邊環境,同時還有OPPO吉祥物在前方指引道路。
  • 「路痴」真的會把自己丟了麼?
    這個世界上,存活著這樣的一群人,在他們的字典裡根本沒有東南西北,只有上下左右,他們時常會迷失在回家的路上,導航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天書。沒錯,他們就是......「路痴」的日常1、迷路之後,給男朋友打電話。我:我又迷路啦!男朋友:別急,你周圍有什麼?我:有條狗。男朋友:除了狗呢?
  • 威旺M20如何拆解中控導航及找出gps天線
    今天為什麼寫這個經驗呢,主要是因為我的車即威旺m20導航天線被老鼠咬斷了。這樣的小問題總不至於跑到4S哪裡叫人給黑吧,所以自己就試著動手搞定了。當我們的導航出問題,先一步步來找出問題,經過一系列的橙果,我知道我的問題出在gps天線上了,所以今天藉此機會給大家演示一下拆解中控導航。
  • 女人真的天生「路痴」嗎?
    很多人,包括女性都說自己「路痴」,沒有方向感,在找路認路方面比男性要差很多。有些男生也會笑話女生的這個小缺點,哎!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是先天的因素,真的缺乏這種「天賦」,還是「自我實現的預言」,自己覺得是路痴,然後就真變成「路痴」了呢?
  • 日媒稱智慧型手機讓人失能:「變笨、路痴、冷淡」
    人手一支智能型手機,不論是走路、騎車或開車,導航軟體會帶你去任何地方,甚至還能找出最短路徑、避開塞車。不過也因為這樣,人們漸漸成了路痴,跟隨導航一條路走數遍還是記不住。如果有一天,手機不在身邊、網路或GPS信號不佳,甚至導航出狀況亂報路呢?日媒建議,平時最好將導航軟體當成輔助工具,行車時還是靠自己記下指示牌和地標,才不會成了「智慧路痴」。最後一項是喪失「人與人間面對面的交流能力」。
  • 重新定義路痴 vivo Xplay3S實景導航測試
    如AR Navi(實景生活導航)、Photo+、Air wake(空中喚醒)、位置鬧鐘。它們能夠為用戶帶來了全新智能體驗的同時也能改變你以往對導航功能、智能體感的看法。本次評測主要了解vivo Xplay3S的其中一個點——AR Navi是否實用方便。
  • 北鬥導航是不是收費?
    近日,我國北鬥導航系統正式宣布全球組網成功。那麼,從自北鬥導航系統發布以來,很多人都這樣說:為什麼我現在用的還是gps呢?為什麼北鬥導航系統要收費,看米國的的gps為什麼不收費.......那麼北鬥導航系統到底收不收費呢?我們要有什麼條件才能用北鬥呢?其實,我們的生活或早已用上了北鬥導航系統,只不過是我們不細心地發現它。
  • 路痴不是病,但迷路時真要命!
    你身邊有路痴的朋友嗎?他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也不知道我在哪。」在他們的世界裡,東南西北就指的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而現實生活中真正需要的時候,卻發現根本沒什麼用,我們經常把這一類人叫做路痴。對於路痴來說,沒有了導航,出門是一種很危險的行為。可有的時候即使有了地圖,他們他們還是能夠被地形所困住。
  • 路痴不用愁了!OPPO推CybeReal,導航精確到釐米級別
    初到一座城市最害怕的就是迷路,哪怕是帶著導航或者地圖,傳統二維GPS導航對定位、方向的精度要求比較低,會找不到方向。特別是在室內和地下停車場中,對導航有太大的影響,甚至連信號都不能保證穩定性,實際位置查找起來有很大難度。對於方向感不好的人來講,導航體驗確實不太友好。
  • 女人真的天生「路痴」嗎?真相驚人
    很多人,包括女性都說自己「路痴」,沒有方向感,在找路認路方面比男性要差很多。有些男生也會笑話女生的這個小缺點。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是先天的因素,真的缺乏這種「天賦」,還是「自我實現的預言」,自己覺得是路痴,然後就真變成「路痴」了呢?我們今天就給廣大被說成「路痴」的女性討個說法!
  • 路痴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女人真的天生「路痴」嗎?真相驚人!!
    剛開始前三個月,我幾乎不認識路,全都是導航。但導航有個問題,就是到了幼兒園附近後,導航裡總是說,距離目的地還有200米、100米,而且還要拐個路口才到。可是有時候,你會經常錯過這個路口,那你就只好繞路,要麼掉頭,要麼繞一圈。我記得很清楚,幼兒園朝北是單行道。有次我錯過了路口,一下子慌了。要去繞一圈,可是又沒辦法走單行道。於是我急了,出了車禍,撞到了前面的車,還好人都沒事。
  • 路痴的最後一公裡,「隨便走」來實景導航 | 獵雲網
    隨便走是深圳感知網絡有限公司開發的一款App,設計初衷在於幫助路痴們在最後一公裡內,進行實景城市生活導航。和一般的導航地圖不同的是它融合了AR技術,用戶在找不著北的時候,打開軟體、豎起手機旋轉屏幕右上角羅盤,在一公裡的限定範圍內,可以掃描出所有相關目的地,並以標籤的形式顯現在屏幕上。
  • 為什麼路痴總是搞不懂東南西北
    世界上有一群人,明明手裡拿著地圖導航,可還是會迷路。在他們眼中同一條路,在白天晚上去的路回的路都會變成不同的。而這群人被稱為路痴。今天又來和大家探討所謂路痴這種奇特現象。可以用導航,現在不是很方便。說到導航,他們更是傻眼,因為他們更不知道東南西北,所以跟他們說前後左右會比較好。不然他們會轉了幾圈,又回到了同樣的地方。看來最後還是要用電話求救。然後路痴告訴他們的位置時也是一番折騰:我在一個很像狗的屋簷下面,太陽在我右邊,太陽忽雲讓你轉過身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