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老子曾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這兩句話很有哲理,意思就是說,真正聰明的人往往都在外表看起來有些愚笨,真正靈巧之人表象看起來有笨拙。善於藏拙才是有大智慧之人必備的入世功底。
很多有智慧的長者在談論入世原則時候,都會講一句話,叫做智慧處世,現代社會社交關係複雜,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意孤行,否則就將一事無成。更多的人在入世後選擇圓滑,而另外一部分人則更有智慧,他們在不違背自己處世原則的情況下,選擇藏拙。也就是普通人說的做"傻"事
所以但凡你細緻觀察身邊真正聰明之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喜歡做這三種"傻"事。如果我們普通人學到一個就是小有智慧了。
一、與人爭執時總是表現"弱勢"
英國物理學家牛頓曾經說過,"閃電總是擊打最高處的物體,所以同樣的道理做人就要低調些。"
在日常生活裡,經常有那麼一類人,他們外強中乾,與人爭執時總喜歡表現出非常強勢的一面。用噪音和強悍的體魄企圖讓對方屈服。這類人的掌控欲很強,但是實際想得到的結果並非盡如人意。這類人看似精明實則愚蠢,不會用腦子思考問題,用外力來解決問題的方式只會迎來暫時的屈服。
反觀那些與人爭執總表現弱勢之人,這類人並不是真的軟弱。他們只是用表象的軟弱來麻痺對方。讓對方在不經意間露出馬腳,然後一招制敵。實際上在一件事的處理上,我們通常不關注過程只關注結果以及事件未來的走勢。與人爭執並不會帶來很大的結果,反而適當的弱勢有時候會起到非同凡響的效果。其實這就是這類人真正聰明的地方。
當與別人因為意見不統一產生分歧時,往往退一步或者是隱忍不發快速發現解決問題的關鍵,要遠比爭吵、強勢的方式更容易解決問題。
二、利益分配時總是吃點"虧"
老人常言"吃虧是福",我們身邊那些所謂的聰明人總是喜歡在分配利益時多佔點便宜。但是認為無便宜可佔就是吃虧。實際上眾目睽睽之下,又能佔多少便宜呢。而且一分一毫的便宜周邊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很多時候便宜沒佔到反倒落得個人人指責的下場。這就是我們經常的耍小聰明。
而真正的聰明之人永遠懂得權衡二字,當利益分配發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願意退後一步,讓別人多分一塊蛋糕。他們永遠不會因為蠅頭小利與人斤斤計較。實際上這種不計較並非是假大方,而是他們真的懷有一顆豁達之心。和這類人相處你很難拿出那顆勢利之心與之爭論。因為他們的格局讓很多勢利之人自慚形穢。這樣做雖然有時候會吃眼前虧,但是也吸取了經驗,才能保障未來不吃大虧。
這些懂得吃虧的聰明人,他們往往比一般人活的更輕鬆,更灑脫。
俗話說"終身讓畔,不失一段。",這類人之所以比常人容易成功就是因為能吃苦,幹吃虧。細數那些成就大事業的聰明人哪個沒吃過幾次虧?吃虧讓我們成長和豁達。
三、處理矛盾時"唯唯諾諾"
魯迅曾講"大度睿智的低調做人,有時比橫眉冷對的高高在上更有助於問題的解決。"我們常人解決問題總是習慣的針鋒相對,一定要把自己覺得正確的道理統統茶壺煮餃子一般倒出來。但是在矛盾時,往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這樣看似理智的解決問題的方式並非是上策。針尖對麥芒只會讓矛盾升級不斷,而矛盾的本質往往被人忽視。
而這些真正聰明之人,解決問題問題時候往往會感覺有些唯唯諾諾,他們會一言不發的讓對方把觀點說的一乾二淨。等待對方把自己的道理闡述完畢以後,他們先說明自己的問題所在,讓對方鬆懈,然後再說出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好處在於更利於對方接受。對方在這個時候基本已經恢復理智,更容易聽取你的意見和觀點。同時時間的推移雙方的矛盾就會很容易解決掉。
聰明之人永遠知道"狹路相逢兩敗俱傷"的道理,他們懂得與其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不如先贊同別人觀點再反推自己的意見。所以聰明人遇到矛盾往往可以迎刃而解。
贈言
聰明之人往往會選擇用看起來相對弱勢的方式來解決棘手問題,過程不重要,但是結果卻往往令人滿意。這就是所謂的大智若愚,這三件傻事看似很傻,但是暗藏好運。普通人與聰明人的差距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