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澤,作為視覺信息的一種,很早以前就為人們所重視。在白居易的詩《繚綾》中有這們的描述:「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這說明人們在唐朝時期就對光澤有了足夠的認識。今天,中國紙業網的編輯帶大家走進包裝印刷的光澤問題,介紹一下相關原理。
光澤和顏色統稱為色澤,由於顏色較為直觀,並且對人的心理狀態、情緒等許多精神方面的因素有著較為直接的影響。所以人們對顏色的研究起步較早,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已基本成熟。並且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光澤同顏色一樣,能對人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在印刷品質量評價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相關的光學特性
所謂印品的光澤,就是指在一定的背景和光照條件下,印品表面上的光亮度以及與各方向上光高度分布的對比關係。與光澤有關的光學特性主要包括表面反射和內部反射光。
1.表面反射光
表面反射光由表面正反射光和表面漫射光組成。符合反射定律的光線稱為正反射光,正反射光的強弱除與物質的反射率有關外,主要與物體受光表面的狀態有關。一般來說,表面愈光滑平整,反射光就愈強。正反射光是物體反射光中的一個特殊信息,對光澤研究有著特殊意義,如在日、美的工業標準中,大多使用與正反射光直接相關的鏡面光澤度。正反射光基本上是由物體表面反射的,所以物體對這部分光的選擇吸收很少,它的光譜組成與原入射光基本一致。表面漫射光,是指實際的鏡面都不是理想鏡面,因而會產生光的漫射,這時可以認為是許多小鏡面反射的光的疊加。當漫射面的亮度為常數時稱為餘弦漫射體。
2.內部反射光
光線折射進入物體之後,由物體內部反射得新進入原介質的這部分光線叫內部反射光。內部反射光要受到物質的選擇性吸收,使它的光譜組成發生變化。如果入射光為白色,此時內部反射光會變為色光而呈現出物體的顏色。
影響光澤度的因素
膠印印刷品的光澤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紙張、油墨和成品表面印後加工方式。作為膠印工藝的全過程,紙張屬於客觀條件,油墨印上紙張後有無光澤,雖同紙張條件有關,但受工藝操作的影響較大,至於成品上光、壓光、覆膜、過油,是印後加工的範疇,在此不討論。
1.紙張對成品光澤的影響
紙張的表面平滑度、光澤性、吸墨性3個指標,對印刷成品的光澤度都會產生影響。
紙張的表面平滑度對產品光澤的影響。各種紙張的表面平滑度是不同的,平滑度的高低對成品的的光澤影響較大,平滑度高的紙張,對於油墨有良好的潤溼性,能保證網點完整地再現,使成品具有較好的光澤,紙上的墨膜光澤決定於對入射光能否做到鏡面反射,只有平滑度高的紙張、墨膜流平後才能產生鏡面反射;反之平滑度差,表面粗糙的紙張,印跡墨膜高低不平,對光只能形成漫反射,成品也就沒有光澤了。因此,精美高檔的產品,要取得較好的印品光澤,首先要選用平滑度高的紙張來印刷。
紙張的吸墨性對光澤的影響。紙張的吸墨性實際上是指紙張對油墨連結料的吸收性能,越是粗糙的紙張,其纖維間隙越大,對連結料的吸收能力越強,在粗糙的紙張上作為成膜劑的連結料在尚未乾燥的情況下,被纖維吸收了大中分,剩下的一部分連結料和油墨顆粒附著在紙張的表面,失去了原有的流平性能,無法結成光滑的墨膜層,使產品暗淡無光。
對於塗料紙(銅版紙)來講,影響油墨吸收性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塗料中所用的膠黏劑的品種和用量,膠黏劑與顏料的比例越低,紙張對於油墨的吸收性越高;塗料濃度較低,其中的膠黏劑和水越容易滲透到原紙中去,降低塗層中膠黏劑的數量,從而增加紙對油墨的吸收性。第二,是塗料中顏料的品種和顆粒度,顏料顆粒粗,顆粒間隙大,對於油墨的吸收性也大,成品很難獲得理相的光澤效果。
紙張的光澤度對成品光澤的影響。紙張本身的光澤對於成品的光澤有相當大的作用,塗料紙表面的光澤主要取決於造紙時所有的增光材料和對紙張的加工精度。增光材料有硬脂酸鋁、石蠟、蟲蠟等,精加工的方法是超級壓光,採用上述方示加工出來的紙張具有光滑的表面,使紙張本身形成了對光的鏡面反射(單向反射)的性能,印上透明度較高的油墨,成品光澤效果較好。
紙張強度對成品光澤的影響。紙張強度低,掉粉、掉毛現像嚴重,印刷時,油墨與紙張的結合力不高,印品的光澤度就低,甚至無光澤。
2.油墨對成品光澤的影響
油墨的流平性。在印刷過程中,油墨的流平性好,則光澤度好;流平性差,易拉絲,則光澤度差。
油墨的流動度。油墨的流動度太大,印跡尺寸擴大,網點增大,墨屋薄,光澤度差;流動度太小,光澤度高,但油墨不易轉移,也不利於印刷。因此,為了得到較好的光澤度,應控制油墨的流動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油墨的細度。油墨顆粒粗糙,印刷中易出現堆版等故障,印品也粗糙,漫反射增加,光澤度差;反之,光澤度較好。在選擇油墨時,特別是金墨、銀墨時應注意。
油墨的黏度。黏度過大會使橡皮布與印品表面剝離困難、油墨拉絲;黏度過小,印跡尺寸,印跡尺寸擴大,則墨層變薄,影響光澤度。
油墨的乾燥形式。相同的墨量採用不同的乾燥形式,其光澤度也不一樣,一般氧化結膜乾燥比滲透乾燥的光澤度高,因為氧化結膜乾燥的油墨中成膜性連結料多。
油墨的透明度。透明度高的油墨形成墨膜後,入射光線一部分被墨膜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到達紙張表面,再反射出來,形成兩次濾色,這個複雜的反射豐富了色澤的效果;而不透明的顏料形成的墨膜,其光澤只是由表面反射而得,光澤效果肯定不如透明油墨。
紙張的吸墨性對光澤的影響。紙張的吸墨性實際上是指紙張對油墨連結料的吸收性能,越是粗糙的紙張,其纖維間隙越大,對連結料的吸收能力越強,在粗糙的紙張上作為成膜劑的連結料在尚未乾燥的情況下,被纖維吸收了大中分,剩下的一部分連結料和油墨顆粒附著在紙張的表面,失去了原有的流平性能,無法結成光滑的墨膜層,使產品暗淡無光。
對於塗料紙(銅版紙)來講,影響油墨吸收性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塗料中所用的膠黏劑的品種和用量,膠黏劑與顏料的比例越低,紙張對於油墨的吸收性越高;塗料濃度較低,其中的膠黏劑和水越容易滲透到原紙中去,降低塗層中膠黏劑的數量,從而增加紙對油墨的吸收性。第二,是塗料中顏料的品種和顆粒度,顏料顆粒粗,顆粒間隙大,對於油墨的吸收性也大,成品很難獲得理相的光澤效果。
紙張的光澤度對成品光澤的影響。紙張本身的光澤對於成品的光澤有相當大的作用,塗料紙表面的光澤主要取決於造紙時所有的增光材料和對紙張的加工精度。增光材料有硬脂酸鋁、石蠟、蟲蠟等,精加工的方法是超級壓光,採用上述方示加工出來的紙張具有光滑的表面,使紙張本身形成了對光的鏡面反射(單向反射)的性能,印上透明度較高的油墨,成品光澤效果較好。
紙張強度對成品光澤的影響。紙張強度低,掉粉、掉毛現像嚴重,印刷時,油墨與紙張的結合力不高,印品的光澤度就低,甚至無光澤。
2.油墨對成品光澤的影響
油墨的流平性。在印刷過程中,油墨的流平性好,則光澤度好;流平性差,易拉絲,則光澤度差。
油墨的流動度。油墨的流動度太大,印跡尺寸擴大,網點增大,墨屋薄,光澤度差;流動度太小,光澤度高,但油墨不易轉移,也不利於印刷。因此,為了得到較好的光澤度,應控制油墨的流動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油墨的細度。油墨顆粒粗糙,印刷中易出現堆版等故障,印品也粗糙,漫反射增加,光澤度差;反之,光澤度較好。在選擇油墨時,特別是金墨、銀墨時應注意。
油墨的黏度。黏度過大會使橡皮布與印品表面剝離困難、油墨拉絲;黏度過小,印跡尺寸,印跡尺寸擴大,則墨層變薄,影響光澤度。
油墨的乾燥形式。相同的墨量採用不同的乾燥形式,其光澤度也不一樣,一般氧化結膜乾燥比滲透乾燥的光澤度高,因為氧化結膜乾燥的油墨中成膜性連結料多。
油墨的透明度。透明度高的油墨形成墨膜後,入射光線一部分被墨膜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到達紙張表面,再反射出來,形成兩次濾色,這個複雜的反射豐富了色澤的效果;而不透明的顏料形成的墨膜,其光澤只是由表面反射而得,光澤效果肯定不如透明油墨。
對於高級的亮光快幹油墨,在溫、溼度正常情況下,自身已有足夠的乾燥能力,不需要加放燥油。需要加放燥油的場合,一是在冬季溫、溼度偏低的情況下;二是油墨添加了防粘劑、去黏劑、薄調墨油等的情況下,都應加放燥油。正確地使用燥油,對於成品光澤非常有利,因為紙張吸收連結料需要一定是時間,在此過程中,儘快使連結料凝聚,直至結膜乾燥,是成品光澤好的關鍵。
5.注意噴粉
噴粉同油墨一樣,也會產生凝聚,特別是密封不好的袋裝或桶裝粉料,受潮後會凝聚成較大的顆粒,噴到溼墨印跡上,使墨層表面結膜粗糙,降低了原有的光澤。因此噴粉要注意防潮。另外,噴粉機構上有加熱裝置,注意在使用噴粉時應檢查加熱裝置是否正常。
6.正角調節機器
印跡墨層厚度是否達到標準,對於光澤也有影響。例如壓力調節不良,網點增大率高,墨層厚度達不到標準。因此,要把壓力調整好,使網點增大率控制在15%左右,使所印的產品墨層既厚實,層次又拉得開,光澤也好。
7.其他方法
a.凡立不(0號油)。這種油黏度很大,本身稠厚,可調節油墨濃度,使稀墨變稠,增加印品光澤度。
b.加入亮光漿。亮光漿由光澤度很高的原材料加工而成,可增加油墨的光澤,但用量不宜過大,否則會降低油墨的乾燥速度,出現粘髒、拉絲現象,影響光澤度。
c.加入撤淡劑。當一些油墨顏色太深,不符合專色印刷的要求時,需要將其調淺一些,加入撤劑不但可使油墨變淺,同時還能提高印品光澤。